APP下载

无痛消化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在胃肠息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5-26赵森华

医疗装备 2022年9期
关键词:电刀息肉胃肠

赵森华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江西 德安 330400)

胃肠息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则有可能发生癌变,因此,应尽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治疗胃肠息肉患者,即通过手术方案切除息肉组织,以改善病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较常采取消化内镜进行辅助,其能够帮助医师准确掌握病灶所在部位,进而提升手术疗效,然而,消化内镜使用期间通常伴有明显的疼痛症状,且对机体的损伤较大,致使患者的临床依从性不高。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无痛消化内镜技术应运而生,大大降低了手术操作带给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此外,该技术不仅可以精准定位病灶位置,还能够明确病灶的浸润程度,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疗效。近年来,息肉电切术在医疗技术持续进步的情况下得以诞生,并被逐步运用于临床中,即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效应并作用于血管、组织蛋白,使其凝固,从而达到切除息肉,治愈疾病的目的。将无痛消化内镜技术应用于息肉电切除术中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故其逐渐成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患者的首选方案[1]。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在胃肠息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胃肠镜、超声等检查方案确诊,并符合胃肠息肉的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5~58岁,平均(37.9±11.7)岁;息肉部位,十二指肠14例,左结肠9例,直肠7例。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6~61岁,平均(38.7±12.4)岁;息肉部位,十二指肠13例,左结肠11例,直肠6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术前,对两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血常规及肝功等常规检查,并采用硫酸镁清洁肠道。

试验组采用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治疗:协助患者取侧卧体位,以静脉注射方式将丙泊酚(2.0~2.5 mg/kg)、芬太尼(0.5~1.0 μg/kg)注入患者体内,观察其反应,确定睫毛反射完全消失之后,将消化内镜置入患者体内,术中需以静脉注射方式将丙泊酚[0.1~0.3 mg/(kg·min)]注入患者体内,以维持睡眠状况,观察息肉组织形态、大小、分布,而后吸净息肉周围、表面液体,使息肉完全暴露;调整电刀参数,电凝电流指数设置为3.5,初次电凝功率设置为30 W,通电时长设置为2~3 s/次;对于直径小于0.5 cm 的无蒂半球息肉,采用高频电刀灼烧至发白状态,或通过活检钳夹夹除;若息肉直径在0.5~1.0 cm 范围内,需通过圈套器套住息肉组织的蒂部最窄位置,而后采用高频电刀切除;若息肉直径在1.0~2.0 cm 范围内,需通过止血夹处理息肉的基底蒂柄部位,以使血流阻断,待息肉发生萎缩变小、息肉顶部为暗红或紫红色后,于止血夹上方0.5 cm 位置套扎圈套器,而后将息肉切除,若息肉无法使用圈套处置,需以顶部为起始点,以分块形式将息肉切除,若息肉无蒂,或与胃壁、肠壁无法清晰分界,且呈巨大扁平状,应以内镜注射器方式于息肉基底位置的黏膜下方选择2~4个位置行肾上腺素溶液注射操作,注射量为每个位置0.5~1.0 ml,待息肉的基底黏膜位置出现隆起、肿胀、发白现象之后,于肿胀位置套好圈套器,而后以分块方式切除息肉;对于存在较大基底部的息肉组织,需先切除部分息肉组织,而后于手术2周后,实施二次手术,切除息肉,以避免创面过大,致使胃肠穿孔、出血等事件的发生;息肉切除完成后,应对胃肠壁进行2~3 min 观察,灼烧出血部位,或者将凝血酶喷洒在出血位置,实施止血操作,完成之后,检查胃肠壁,确认所有出血点处置完成后,取出手术器械。

对照组采取传统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治疗,息肉的切除方法与试验组一致,但是手术前、手术中不采取麻醉措施。

手术后,两组均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一次清除率、创面愈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出血、穿孔、胃肠胀气、疼痛)发生率。(1)创面愈合:术后72 h 内,无创面感染、继发性穿孔等并发症,且无疼痛或出血表现,判定为创面愈合。(2)复发:内镜检查可见单个、多个红色带蒂或无蒂广基息肉,触之质软或伴有出血,且患者伴有腹泻、便血症状,可判定为疾病复发。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次清除率、创面愈合率及复发率

试验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次清除率均为100.00%,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胃肠息肉疾病的病灶性质多为良性,该疾病由黏膜上皮出现异常增生现象,致使黏膜表层发生病理性改变而引起,是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一般情况下,该疾病不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增加癌变风险,因此,临床确诊之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治疗以阻止病情发展[2-4]。临床常通过手术切除病灶组织的方法治疗胃肠息肉疾病患者,且最佳的治疗时间为疾病早期。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应用于胃肠息肉疾病患者的手术方式亦逐渐多样化,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则被应用于手术中。既往较常使用的术式为传统消化内镜高频电刀切除术方案,其能够准确掌握病灶信息,并予以切除,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这与消化内镜可以准确显示息肉所在部位、形态、大小等信息有关。但传统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实施过程中,不会对患者采取麻醉操作,致使其术中伴有较大痛苦,且手术风险性较高,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导致认可度不高。为进一步探索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医学界对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方案进行优化,因此,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应运而生,即术前对胃肠息肉患者实施麻醉,术中维持麻醉效果,以降低患者术中痛苦,增加患者认可度及手术依从性,通过该术式,胃肠息肉患者的手术依从性明显提高,手术疗效获得良好保障。与传统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方案相比,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清除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势,在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面均更具优势[5-7]。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知,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的疗效较确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疾病反复性,改善预后结局、降低疾病痛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一次清除率均为100.00%,表明两种手术方式对胃肠息肉的清除效果均较好。本研究结果另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传统消化内镜下及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术治疗胃肠息肉患者均具有较好的一次清除效果,但后者更利于创面愈合,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疾病复发。

猜你喜欢

电刀息肉胃肠
医用高频电刀波峰因子质量检测及其应用研究
高频电刀的计量检测与质量控制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高频电刀对疝气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效果观察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