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创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

2022-05-26李俊林

电脑与电信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意识评价

李俊林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1.1 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未来二十年,就业者中将有65%从事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工作[1]。面对世界环境风云变化,在政府引导推动、社会各界不断努力下,我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草根创新”为特征的浪潮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基在高校,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的使命,更是高职院校的使命。

1.2 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对于个人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能够更快地适应职场工作中的挑战,从而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增加生活幸福感,对于个人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师生缺少充分交流,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中,理论、实训各占一半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全面理解知识点,课堂上教师往往更注重把知识点“讲”透,课堂师生交流时间有限,从而导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也更多的是被“赶”着学,没有太多自己思考消化的时间。实操课程大多限于练习书本上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稍显薄弱,加上知识理解不透彻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够。

2.2 缺少有效指引,学生不能有效利用线上教学资源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不断涌现,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线上教学资源只是疫情期间的遗留资源,并没有和线下课程很好地融合。教师没有有效整合这些资源来辅助线下教学,学生也缺少有效的指引,造成了很多教学资源的浪费。

2.3 教学评价制度跟不上,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翻转课堂、混合模式的教学方式虽然已逐步实行,但出现线上、线下两条腿并行走路的现象。教师大多利用线上平台的课堂签到、回答问题等功能,这些确实让教师对课堂情况统计有了很大提升,但教学模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成绩评定仍然以课程的专业知识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3 立足于双创,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3.1 提高创新意识,树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理念

计算机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精准把握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态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学生未来开拓事业、努力使事业走向成功做好铺垫[2]。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更是要求通过教师的引导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自主意识,才会有创新的基础。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创新才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所以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在潜力,使他们树立自觉的学习意识,从而产生有效的学习活动,重新对知识进行构建,进而获得创新灵感。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把握教学中的关键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根据对高职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中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自我认知亟待加强,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授课中要善于引导启迪,避免单调的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听的授课模式。转变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师生间建立平等交流、民主融洽的关系,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有很强的意识观点和行为准则,尊重他们而不是一味地说教,才能有效地推进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导行和导向作用,进而使学生自我觉醒,自我认知。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是培育创新精神、锤炼创新能力、体验创新实践[3]。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引导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将学科教育与职业训练有机结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4]。

3.2 全面推进,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通过一推、二干、三奖的方式全面推进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一推,即学院要加大创新创业理念的宣传。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学科前沿的科技人才、创业创新大赛获奖者等和学生们面对面进行交流,让学生更多地理解创新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二干,即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人工智能创意赛”等全国性质的创新赛事。加大师资的投入,给予参赛学生专业技术、职业技术的全面辅导。三奖,即对于获奖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抵扣、评优评先等政策鼓励,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及时总结创新创业工作,树立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开展创新创业主题活动,通过分享经验、资源共享等方式让创新思想在校园开枝散叶。

3.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学生学习途径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引领着科技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从开始的辅助手段上升到与教学深度的融合。由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在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广泛的同时,“信息技术+教育”也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在教学中发挥作用,通过建设智慧教室、仿真实验平台等,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多样化教学活动为途径,改进传统教学环境、转变教学手段,构建数字化资源库,构建突破时空限制的混合式课堂。教师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或整合网络优质资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从实际学情出发,探索一条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需求的教改之路。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的基础上,更要拓宽学科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3.4 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融入计算机专业学科教学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意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并不是单纯地在某一学期集中开展几节创新创业课程,更多的是通过专业教育理念对创新思维进行潜移默化地训练。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将创新创业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相融合。

(1)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方向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专业发展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以及课程的形式、组成、教学方式等进行重构和改造[5],让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三要素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的融合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6]。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计算机课程设置体系,需要考虑创新创业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在内容结构的兼容性。图1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课程融合策略。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这两类课程中都融入了基本素养、能力训练和实操提升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基本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中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通过公共课程进行教授,学科素养和岗位素养主要体现在专业认知方向。能力训练旨在训练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生涯决策、沟通、问题解决等技能,通过就业指导的理论,结合社会实践以及专业性的赛事情境模拟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操提升环节引入热点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合作孵化项目、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图1 创新创业与计算机专业课程融合策略

(3)师资队伍建设的融合

培养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先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吸引一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加入专业课程的队伍[7],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对本专业的教师鼓励“走出去”,去企业、去生产一线,为创新创业的项目找灵感;同时对行业内实战经验丰富的技能人才要“引进来”,通过技术交流、技术顾问、开展讲座等方式融入专业前沿科技,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

(4)课程评价的融合

运用多元测评方式,丰富课程评价手段,使评价趋向立体化。课程评价是构成学业成绩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将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内容融入课程评价的范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不断地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自评、互评、模块化教师评价、项目化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融入课程评价。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深化创新意识。

4 结语

一直以来,计算机专业都走在时代技术的前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目标科学明确,重视学生发展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依托多元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学发展不断创新、加速,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技能型人才,更好推动国家发展、行业进步。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意识评价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