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Z世代”人设大全

2022-05-25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老妈社交同学

在父母面前,我们可能是昕活懂事的乖乖仔;

在老师面前,我们可能是求知若渴的好学生;

在同学面前,我们可能是对潮流了如指掌的时尚达人;

在网络上,我们可能是把各类情感问题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的情感专家,

或者是过着精致生活的完美少年……

当我们打开不同人设的开关对,也设定了不同的言行模式。

你是否也在悉心经营羞不同样子的自己?

你可曾想过,哪一个才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策划、本刊编辑部

多面生活,N个人设

寒假返校前两天,阿嫒打开微信,兴致勃勃地准备发几条朋友圈,做个“假期总结”。她先选中了“朋友”分组,把吃喝玩乐的自拍po了上去,配上“马上就要开学了,吃吃喝喝是开心了,但是作业没写完orz”的文字。然后,阿媛又找了几张她做作业、看书的照片,选择了老师和家长的分组,换了一句文案: “假期也有认真学习哦!”在朋友面前,阿嫒是会吃会玩、灵魂有趣的“玩咖”,而在老师和家长面前,阿媛是一心读书、安分守己的好学生。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社交需求让人设在我们的生活中越发常见起来。网络上、现实中,各个圈子里,到处都有不同的人设,大家看一个人好像看到的不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是一个模糊的形容词。但人设真的只是一张虚假的面具吗?

人设有时只是我们给一颗不愿意麻烦别人的心披上的外衣。不想让父母担心的你表现得一切都好,私下里却有着数不清的问题与烦恼;在朋友面前,你总是想让大家都开心,所以表现得大大咧咧,朋友们都管你叫“小太阳”;在学校里,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你,总是表现得拒人于千里之外,以至于总有同学误解你是个高冷、不好相处的人……

有时,人设是一种兴趣爱好。在二次元,OC(人设)成为我们塑造理想自我的方式。“龙族少女、黑长直、金色的竖瞳、白皮红唇、处女座、性格张扬”,诸如此类的人设,不过是具象化了我们心里的奇思妙想,让喜欢二次元的我们能够聚在一起。

有时,人设还是一种工具。我们可能是为了隐藏自己真正的内心,可能是为了社交得到便利,也可能是为了那份小小的虚荣心,于是,接受了他人贴的标签。

无论如何,人设确实已成为我们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自己”。我们将不同的模样展示给不同的人看,再由他们给自己贴上各异的标签。我们的灵魂似乎戴上了N个面具,生活不再是“生活”,成了一场“角色扮演”,而负重的我们走得越来越拘谨。

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人设世界里,我们看不清别人,也难以做真正的自己。我们像背上了包袱,顾忌着“人设崩塌”,无法在朋友圈里畅所欲言。

如果我们让真正的自己被尘封,那只会得到未知与混乱。感到迷茫的时候,不如暂且卸下自己的人设,感受温热的心脏,触碰现实的脉搏,然后再带上那个有几分不同的自己,继续踏上人生的前行之路。

戴上名为“人设”的面具

图/江师兄

戏精少年

戏精少年总是走在社交的前沿,仿佛班级里、朋友间的“交际花”。他们活泼开朗、热情自信,经常处于很嗨的状态,哪怕和不那么亲近的人也能自来熟,初次见面就能如相识很久般说出一句“Hey,bro-”。戏精的想象力充沛,好奇心旺盛,不允许自己错过任何新鲜事,也乐于把自己生活中可能不那么“爆炸”的事,以爆炸的方式讲出来,博得大家关注。他们可能常常会因为口无遮拦给自己制造误会与麻烦,进而觉得自己这个“天选之子”又在接受上天的考验了。

知识学霸可能读过不少书,去过一些地方,容量丰富的大脑装了很多不为同龄人知晓的知识,喜欢通过分享自己知道的小众知识来赢得关注。他们也很愿意在他人遇到难题时提供帮助,并从帮助他人中获得成就感。在说起自己擅长领域的东西时总会滔滔不绝,语不惊人死不休,仿佛在开个人脱口秀专场演出。但也可能因为自己知识面广而有些傲娇和过度自信,进而可能让人认为他们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与人交往,表达很重要,倾听也很重要。

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处于高度纯粹的文艺状态里,可能喜欢阅读、观影、听音乐,喜欢摄影、旅行,喜欢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风格。在文艺爱好方面,爱追求个性化、小众化。文学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情节,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文艺青年有较强的创造力,有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但文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和现实世界有一定的疏离感。大概因为某些人过分矫饰, “文艺青年”这个称呼带上了些许负面色彩。但坚持文艺爱好,总能找到内心的安稳。

中二患者

如果你看过《开端》,就知道里面的卢·猫之使徒·哮喘征服者·被光选中的人·笛,是典型的中二患者。所谓中二,是青春期自我意识过剩的表现,它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现象。中二的人可能喜欢二次元,喜欢cosplay,喜欢充满神秘学意味的东西。他们日常或许内敛,但在同好面前又能展现出别样姿态,他们拥有一颗极其丰富而绚烂的心。放眼漫长的历史长河,诗人李白很可能就是中二青年,他的诗歌投射出的是他心中那庞大而浪漫的世界。

运动达人

他活泼开朗,可能篮球不离身(或是其他运动),哪怕是下课10分钟,也要在教室门口狭窄的空间里运球,假装投篮似的将球轻轻抛出,然后待球落下,再接住,幻想一个过人跨步上篮。运动达人总有三五好友,可以一起在放学后霸占球场直到他们的呼喊声吵醒夜色里的路灯。他们爱在社交空间分享自己运动的照片,或者分享喜欢的运动偶像,例如科比,也会点评几句让人汗颜的国足。走在树荫下,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拍打高处的树叶,当他拍到树叶,仿佛夺得了比赛中关键的一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完美人设

拥有完美人设的人,处于一种集大成的状态。她外形漂亮,才艺出眾,深受老师、同学和家长喜欢,或许也是这样的喜欢,某种程度上让她觉得自己是班级甚至校园里最耀眼的明星,自己的一颦一笑,一个撩起头发的动作都像偶像剧里的女主角,闪闪发光。她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喜欢自己。她会因为自己的种种优势很有自信,偶像包袱过重;也可能因为自己过于闪耀而追求完美主义,稍微有人提出质疑,便会在她自信的心灵上敲打出一丝裂隙。

“翻车”吧!人设!

别人的认可、成功的标准、羡慕的生活……欲望产生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戴上了名为“人设”的面具。然而生活是发展变化的,辛苦维持的人设一旦不符合预设,“翻车”会迟到,却不会缺席。

请别打扰“社恐”患者,

ta需要慢慢走出来

身边朋友都知道我是“社恐”,所以有陌生人在场或者人多的场合,索性就不邀请我了。我并没有因此感到“被抛弃”,反而乐在其中,毕竟我的原则是:多说一句话就会“自闭”。而这又延伸出三个标准:能不说话绝对当哑巴,能不打招呼绝对原地消失,能自己待着绝对不出门。

“社恐”每天的生活就像在玩猫鼠游戏:同事“摸鱼”想聊八卦时,我立即打开word佯装在创作新故事;得知领导要来办公室巡查,我多次“掐点”在厕所“避难”;下班后同事要聚餐,我每次拒绝的理由都不重样。不过,再多的锦囊妙计也有失效的时候,这种情况常见于春节。从小时候亲戚逢我必问“考多少分”,到如今侧面打听“工资多少,买房了吗,有没有对象”,十几平方米的客厅可没有逃避的空间,我只能点头微笑,被迫营业。

果然,再怎么躲,生活中也总免不了要和人打交道。我每次路过自家楼下的水果店时,那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女孩都会和我热情地打招呼,在她的不懈询问下,我勇敢给予了回应,第一次是点头微笑,第二次学会了反问她“吃了吗”。一来一同中,我发现自己的“社恐”程度渐渐减轻了,工作时我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还被同事夸赞“好幽默”!

人是群居动物,希望有一天我能撕掉“社恐”的标签,自己主动走出去,让别人认识我。“我的努力,

“我的努力,看起来有点费力”

在我明白“天赋异禀不适合我,笨鸟先飞才能抢先一步”的道理后, “努力”就成了我的代名词——每晚都要多带两本书回宿舍,每周尽管只休一天也要把书包装满,出去玩还要随身携带背诵册……可是,我最讨厌别人对我说的一句话,正是“苑苑,你可真努力”。

因为够努力,我成了别人眼中的“好学生”。遇到调皮的学生,老师也总爱拿我去“拉踩”。别人给我戴的帽子越高,我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尤其是我这个“好学生”在每次考试中都表现平平,甚至分数有时候还不如班上那个一下课就开溜的同学。

这让我感到无地自容,总担心同学们会在暗地里调侃我: “你看她那么努力,却还是和我考一样的成绩。”我不理解:明明大家玩耍时我还在努力,为什么我的成绩总不理想?甚至忍不住怀疑:天赋不够,努力到底有没有用?

直到有一天,抱着虚心请教的态度,我悄悄地问班上的学霸有没有学习技巧。他告诉我,要集中精力上好课,掌握方法和技巧,别只顾着上课抄板书,下课才开始回忆老师讲了啥。此时我环顾四周,看到同学A正在背数学公式,同学B正在刷英语试卷,同学C正在欣赏他刚抄好的漂亮板书……这几位同学恰巧都与我的成绩接近。我惊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顿悟后我发现,原来我过往的努力其实是在假装努力。

在互联网上“哑火”的暴躁老妈

老妈让我教她上网时,我其实是略有抗拒的。因为生活中的老妈从来都是我行我素、脾气暴躁的,我担心她会在网上和别人说着说着就吵起来。更何况,老妈听不懂时总爱大声嚷嚷,我如何才能好言好语地教会她?

没想到在教老妈上网的过程中,没有迎来想象中的“鸡飞狗跳”,她反而会耐心地问我“这个怎么点”。老妈顺利“毕业”后,我们一家三口一人一部手机,相处得十分和谐。

我以为老妈上网主要是充当点赞、留言、转发的“网络工具人”,还一度担心她会被网络养生谣言给骗了。后来才发现,是我带着刻板印象看人了——设置带花的微信头像?老妈说俗气,让我发点时尚的。每句话后面加一个微笑表情?老妈说老土,转手就发了一个表情包。群里发一束闪闪发光的玫瑰说早安?老妈说过时,必须录个小视频。微信名还叫“开心每一天”?老妈觉得不洋气, “菇凉不坚强何以立足”的网名才是新潮流。虽然我在明面上夸赞“老妈你真时尚”,内心却在吐槽:妈,这迟到的少女心怎么还带点中二属性啊!

不得不承认,网络为老妈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五星级大厨、花农、文艺青年等都是她朋友圈里的百变身份。更关键的是,老妈的暴脾气在互联网上完全“哑火”了,我想象中的她与人争吵的情况也没有出现,有的只是一片岁月静好。

人设崩塌后,她终于快乐了

我有一个朋友,注意,这绝对不是在无中生“友”。

她开朗、“社牛”,但不擅长与人合作。可自从做了MBTI性格测试并得知自己是“ENTJ指挥官型人格”后,她的一些行为就开始无意识地向测试结果靠拢。比如,一向崇尚逍遥的她居然参加了班长竞选。为了当上班长,她一会儿是班级活动中的“气氛组”,一会儿是集体活动里的搞笑担当,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当然,达成目的总要付出点儿代价。成为班长后,她之前营造的热情、有责任心的形象需要长久维持,与同学相处需要“一碗水端平”,班上的大事小事都要管。在复杂的班级事务和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渐渐地,她感觉自己努力支撑的人设越来越难以立住了。

她其实没那么热心,别人找她帮忙时,她更想安心做完一道习题;她其实没那么细心,每天谨慎行事,只是害怕同学们会因一个错误就否定自己之前的所有努力。终于,因为一件小事,她没有控制住情绪,在班上放声痛哭起来。虽然这和她的人设不符,但哭出来的那一刻,她感到了久违的痛快。当天,她主动辞去了班长一职。

后来她跟我说: “其实,性格测试上说的不一定都准确。”

戴着人设面具生活的人就像契诃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总是害怕改变,但如果一直被人设牵着鼻子生活,最后的结局大概是:来比比看,我們谁更虚伪。

洞悉人设背后的秘密

贴上标签,让人一眼认出自己

你刚刚发的那条动态,文案编辑了几次、图片修了多久?如果把一条一条精心打磨过的记录自己生活的动态看成一块一块的拼图,用它们拼出来的“图案”,就可以看作你的人设,如“佛系少年”“戏精人类”“行走的吃货”等标签化概括。

这是社交网络中你我的模样,打造人设这件事儿,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做。

这并不奇怪,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叫“印象管理”。不仅是在网络上,在生活中,印象管理也很常见。与他人第一次见面时,我们会努力表现得友善、亲切,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参加面试时,我们会努力做到形象良好、言行得体,并适当“自夸”过往成绩;一向待人温和,某次却突然发了脾气时,我们会努力解释、告知原因……无论是表现出积极的一面,还是出错后努力挽回,都属于印象管理。

生活的经验让我们意识到印象管理的必要性。作为一种社交策略,恰当的印象管理能讓我们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得到赞扬以及被接纳等。所以,我们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标签,摸索自己的定位,以便让人迅速记住自己,我们自己也循着这些定位,朝着期待的方向靠近。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忽视“别人眼中的自己,并不等于完整的、真实的自己,而是我们期望他们看到的自己”这一事实。在社交网络上,我们展示出来的自我则更加碎片化,那些由截取的生活片段构建出的自我往往更加美好,更接近“理想的我”,却也更加虚幻。

在人设的框架里持续“表演”

毫无疑问,社交网络上那个“理想的我”带有表演的成分。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社会和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我们在其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打造人设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表演。

别人眼中的你擅长书画,大家也总爱找你帮忙题字、作画,但有体育活动时,却很少有人首先想到你,毕竟你看起来不太像“运动健儿”;别人眼中的喜剧演员十足诙谐,却不知道在生活中,这个演员可能并没有多么幽默,反而很喜欢看哲学书,但有正经角色时,从来不会有人想到请他去试试。当我们努力打造人设时,人设也可能在限制我们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社交网络上,当“观众”增多时,我们的“表演”也会不自觉地发生变化。除了自己的设计, “转评赞”的互动也会影响我们对人设的构建。结果往往是“虚构的自我”越来越完美, “真实的自我”却渐行渐远。

普通人尚且如此,明星、网络名人等公众人物更可能“表演过度”。

于是,身上贴着“学霸”“才女”“阳光男孩”“优质偶像”等标签的公众人物,在“卖人设”的规则和逻辑里,渐渐失去了立体的形象,变成单一的人设化“产品”。然而,为了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喜爱,他们不得不将自己包装得更具辨识度,不得不花费更大的力气去维护人设。结果,本就片面的、被放大的人设,与真实形象的差距自然越来越大。

当过度的表演发展为难以逾越的沟壑时, “人设崩塌”便也不远了。

关于人设,畅销书作家、青年导演李尚龙曾总结说:“让人看到的外在生活,叫人设;不被人了解的内在生活,叫人生。”人设变成了我们的一道枷锁。

看淡一点,和人设交个朋友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仍热衷于打造人设呢?

有人说,这是由于缺乏自我定位和认知,我们只能在相互比较中确认自我。的确,就在上个周日,我宅在家里刷朋友圈:漫画作者Q分享了自己在舞蹈教室练习的视频,演讲教练L正在筹备演说体验课,插画师C开心地表示刚刚交付了加急的视觉插画稿……明明只是滑了一下屏幕,我却感觉生活都变得多彩了。

但我的内心也不自觉地生出些对比,进而又感到焦虑,毕竟那些特长和生活方式,自己都没有。好在我很快意识到,自己擅长的和追求的.本就和他们不一样,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印象管理就足够了。

打造人设并非欺骗行为,它有积极的一面,可以帮助我们找定位、探索适合的发展道路。但在维持人设的过程中,我们仍可能感到痛苦。此时,不必苦苦支撑。你可以提醒自己,不必羡慕别人的生活,自己所看到的别人的幸福生活并非完整面貌;你可以试着展示真实的自己,切实感受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你还可以去找寻更多可以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同好一起交流、分享,找到共鸣;最重要的,是别忘了投入线下生活,毕竟网络只是现实生活的延伸,而非全部。

朋友Y说,想要转换心情时,她会穿不同风格的衣服,并化上不同的妆。外在形象的变化会带着她进入另一种角色状态,从而拥有不一样的力量和勇气。这是个不错的思路,一种人设代表的是一种可能,而非一个人的全部。人设只是一种外在的姿态,人生却是丰富的整体。愿我们在打造、维持人设的过程中,能逐渐发现并充实更多元的自己,而不要被人设局限了自我、掩盖了真实。

我的人设是什么?

了解了这么多的人设类型,你知道自己的人设是什么吗?如果还不清楚,不妨来做一做下面的测试,看看自己可能是哪种类型的人设吧1

1.如果你是一个小说作者,你会把你的主角设置为?

A.高岭之花(跳转至第2题)

B.邻家小妹/邻家少年(跳转至第4题)

C.不想写小说(跳转至第3题)

2.如果要给主角设置一种“金手指”,你会选择?

A.“8G”大脑,自带智力buff(跳转至第3题)

B.3600好人缘,自带幸运buff(    )

C.不要金手指(跳转至第6题)

3.下面哪种描述更贴近你理想的生活状态?

A.走走停停,四处旅行(    )

B.忙忙碌碌,每天进步(    )

C.跌宕起伏,惊喜不断(    )

4.你更喜欢看哪种类型的影视作品?

A.真人秀综艺(跳转至第5题)

B.动漫番剧(    )

C.科普纪录片(    )

5.以下三个综艺邀请你去做嘉宾,你更想去哪一个?

A.《奔跑吧,兄弟》(  类型C )

B.《吐槽大会》(  类型A)

C.《诗词大会》(类型E)

6.你认为下面这张图片想要表达的主题是?

A.悠闲的周末(    )

B.独闯天涯(    )

C.生命在于运动(    )

猜你喜欢

老妈社交同学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去外面吃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眼瘦了”
外出就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