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提升三个维度加强新时期经济报道竞争力

2022-05-25莫艳萍

新闻潮 2022年4期
关键词:内容为王媒体融合竞争力

【摘 要】“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阶段刷新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也重构了经济报道的“背景板”,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播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经济形势愈加严峻复杂,对做好经济报道提出更高要求、带来更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部分中央媒体和地方省级媒体在经济报道上的探索实践,以及新媒体时代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加强新时期经济报道竞争力提出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经济报道;新时期;竞争力;内容为王;媒体融合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做好新时期经济报道,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新矛盾新挑战,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至关重要。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把握时与势,着力提升三个维度——用更专业和深度的报道提升影响力、用融合创新的方式提升传播力、用鲜活接地气的内容提升贴近性,从而增强竞争力,发挥“领唱”作用。

一、报道专业化,内容“深一度”

经济报道一般分为三个层面,即宏观层面的经济报道、中观层面的产经报道、微观层面的财经报道。长期以来,因为思维惯性、叙述方式等原因,地方媒体的经济报道仍然存在“硬”“浅”“单调”等问题:宏观层面的经济报道“工作总结性”陈述多、就事论事、照搬材料多,缺少思想深度、分析概括和调查研究;中观层面的产经报道,大多是简单的信息发布,仅进行表面浅层陈述,数字堆砌,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事;微观层面的财经报道,不仅量少,鲜活度也不足。有的政策解读以文件解释文件,用文件内容简单“复读”文件观点,从专家、民众视角去解析不够;有的用“俯视”“仰视”的行文方式传递信息,缺乏互动;乐于“等靠要”,“投喂”式动态常规报道偏多,缺少主动深入探究经济发展趋势、发现经济领域苗头性问题继而展开议题设置的报道。

新媒体时代,基于大众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媒体经济报道产品的供给方式,新闻产品大多偏于细碎浅显。但无论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怎么变,“内容为王”始终是内在的根本要求,深度、专业才能凸显经济报道的价值。做好新时期的经济报道,要求地方媒体更注重提升专业性和可读性,更注重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做好经济研究分析、解读释疑、调查研究三大类报道,让记者向专家发展、报道向“智库”转型,这也是地方媒体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一)做好分析性报道

从经济领域报道的效果看,很多反映经济运行现状、新变化、新动向、新趋势以及存在问题、政策建议的稿件,都受到各级政府和机构的重视。因此,地方媒体应长期跟踪研究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熟悉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类经济政策和措施,掌握地方落实的情况,及时跟进经济领域的新闻事件、聚焦热点话题,主动策划并设置选题,做好深度解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问题导向挖深度,把疑点讲清、难点讲透、痛点讲通,揭示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的趋势和规律。

为使分析报道更具专业水准,地方媒体应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职业素养深厚的采编队伍;善于借助“外脑”,邀请一些学术研究能力强、深谙传播报道规律的专家学者“出镜”“发声”,提高报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2021年2月20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工业振兴大会,对广西工业发展提出系列新要求新路径,出台系列新政策。根据会议精神,《广西日报》针对“十四五”开局之年,广西为何要启动实施工业振兴行动,发展面临哪些新机遇、新挑战,如何找准着力点加快转型升级这一选题,联合自治区工信厅,策划了一期专题报道《工业振兴,如何抢抓用好新机遇实现新跨越》,邀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经济处处长、自治区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处博士、广西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与战略决策研究学部主任、自治区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等专家学者专题发言解读,请广西重量级企业负责人谈具体如何寻求突破,引起经济界各方关注并获得良好反响。

(二)做好解读性报道

解读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解读性报道具备与社会现实接近性强、新闻信息含量大等特点,传播力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解读性报道要避免以文件解读文件、记者解读文件,尽量从中归纳出社会最关心、与群众利益最密切的内容,从不同层面、视角进行解读,才能真正答疑解惑,起到解释性作用。

进入新发展阶段,各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遇到不少矛盾和难题,为破解难题,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地方媒体应及时跟进,紧盯新闻发布会、政府网站、各相关部门,了解熟悉出台的政策措施、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做好策划和宣传。2018年,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广西日报》先后推出一系列解读性文章,如《广西“电改”红包有多大?》《以新政策打开新活力大门》《破障碍筑坦途 促投资增便利》《优化要素供给 厚植发展土壤》《发展高质量 工业挑大梁》《抢搭数字快车 做大数字经济》《高质量项目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等,均体现了对政策的敏感、对热点的把握,质量高、有深度。记者不仅及时采访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业界人士,介绍政策出台的背景依据、目标内容,纵横分析、比较,解读相关数据,而且挖掘背景故事,既回答了“怎么看”,也说明了“怎么办”,既“解扣子”又“指路子”,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做好调研式报道

经济报道“智库化”、重大报道“课题化”是当下很多传统主流媒体着力强化的领域,也是传统媒体利用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利器”和突围的可行路径。

新华社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历来重视深度调研报道,尤其就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精心组织策划,组成调研队伍扎实调研,推出了不少精彩之作,采写刊发的报道对推动各省(区、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极具参考价值。比如,《经济日报》紧扣“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主题,奔赴全国各省(区、市)深度调研,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重磅报道,如《顺德再造》《齐鲁不凡》《吉林问粮》《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机制创新》等,总结各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鲜经验;《阿佤新歌》《金山探路》《西安聚变》《赣州示范》等探寻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深圳领跑》《中关村新传》《潮涌涪江格局新》等展示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沿探索;《柳州惊奇》《西宁赋绿》《威武祁连》等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这些调研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共同构成了反映中国经济真实面貌、鲜活生动的“案例库”,能够从把脉问题到创新思路,从个体实践到改革全局,通过点与面、例与理、正与反相结合,以思辨力提升思想力,强化了引导力,获得广泛关注。

二、报道融合化,传播“高一度”

媒体融合本质上是一场主流媒体传播方式的自我革命,面对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舆论生态的巨大变化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媒体在经济报道领域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加快融合步伐,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一定成效。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融合报道在“融”方面尚不理想。地方媒体在信息生产领域,仍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改进和创新,使经济报道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高。

(一)产品形态、手段融合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福建省三明市考察之前,央媒和地方媒体在2020年底同时推出了系列重磅报道及大量特色融媒体产品。其中,《现代快报》的融媒体产品尤其值得借鉴,除了140秒时长的超美短片《中国绿都,献给地球的山水画》,H5产品《有茶香鸟鸣,这幅山水长卷新出了4D版》堪称惊艳。这款H5产品以4D音乐长卷的方式,从闽江之源出发,用7张精美的蓝绿色山水画大幅照片、一首中国古典音乐,串起三明专属的一片茶叶、一碗擂茶、一声鸟鸣、一处仙境、一条清溪、一方森林,H5中的潺潺溪流、啾啾鸟鸣,仿佛让受众步入仙境,闻到了阵阵茶香。6張照片嵌入6个按钮,点击进入,可以深度阅读《现代快报》已经见报,含有视频、图片、文字的“六个一”系列报道:《一片茶叶丨绿叶子怎样变成金叶子》《一碗擂茶丨青山绿水间寻初心》《一声鸟鸣丨千年鸟道上的“观鸟经”》《一处仙境丨云深处藏着一幅山水画卷》《一条清溪丨跃然纸上的山水画》《一方森林丨不砍树也致富的点“绿”成金术》。立体多元化的融媒体产品,赏心悦目、层级丰富,生动体现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三明实践”这个重大主题。

(二)传播内容、形式融合

重大主题报道更应该成为融合创新的主战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大媒体均推出了大气磅礴、精彩纷呈的融合报道。新华社用“度”字为系列,刊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成就述评:《中国跨度》《中国高度》《中国深度》《中国速度》;在“70秒说70年”系列报道中,记者出镜,视频与文字同步呈现,从典型的故事、事例切入诉说新中国70年的巨大变化。《经济日报》推出“今日看”系列,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每天推出一个省(区、市)的自我介绍、最新自拍照:《近“粤”远来 / 今日看广东》《劲“鲁”健帆 / 今日看山东》《“闽”知笃行 / 今日看福建》《万物竞“苏” / 今日看江苏》《沪给人足 / 今日看上海》《“黑”马当先 / 今日看黑龙江》《“京”益求精 / 今日看北京》《举翅苍“琼” / 今日看海南》等,突破传统观念、模式和路径的经济报道,让受众耳目一新,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报道生活化,贴心“暖一度”

见诸地方媒体的经济报道,多为厅局、行业、企业的动态报道,且常常表现为文件式面孔、总结式行文、“俯视”口吻的语言表达、硬邦邦的数字罗列、专业化的措辞,生活气息明显不足,受众阅读的兴趣也大打折扣。如何把经济报道做得老百姓爱看、看得懂、看了有用?如记者艾丰说过:一个人困了,躺在床上,看我们的经济新闻,还愿意看,还能看明白,那样,经济报道就可算是写好了。因此,地方媒体尤其是党媒经济新闻应强化关注民生、贴近民生、服务民生趋向,改变过去居高临下、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关注群众的经济生活,才能赢得更多的读者。

(一)多从群众生活的角度报道经济

经济报道选题应多从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策划设置议题,如住房、出行、上学、看病、就业、旅游、理财、美食、消费、收藏、养老、健康等。记者应随时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政策动态,主动找选题,分析产业行业发展的态势前景,为经济实体特别是中小企业主生产经营提供参考借鉴;客观分析楼市、股市、债市、汇市行情和发展趋势,及时传递有关信息,为百姓投资理财提供指导和建议;密切关注、及时报道市场行情和物价走势,为群众提供实用信息和基本知识。

(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经济

记者要具备化繁为简的功力、化专业为通俗的能力,把复杂高深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自己“吞进胃”,认真咀嚼一遍,捋顺、弄明白后,再用群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生动的故事,以实事求是、通俗易懂甚至幽默风趣的方式陈述出来,句子短一点,文章短一点,语言活一点,标题亮一点,版面好看一点,这样才能有理讲得清、讲了有人听、说了听得进,获得读者和受众的共鸣,达成社会的认同和共识。

(三)从群众受益的角度报道成就

“硬”主题、“硬”题材应进行“软”处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大事多、喜事多,每逢关键节点、重要时间段,地方媒体都会策划组织战役性报道,重磅推出系列经济成就综述文章,但如果稍不用心,报道就会变成“傻大个”。经济成就综述应注意“接地气”,多从生活的角度、群众受益的角度切入,从微观的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切入。比如,工业成就,从企业生产现场、群众生活细节入手;反映交通成就可以从修路铺桥对群众生活改善、命运改变的故事开始写起;减税降费,从个体经营者、中小企业的故事谈起;重大项目建设,从攻克难关的瞬间、当地群众的期盼着眼;公布经济数据,从人的小账本描述切入等。

总之,经济报道只有不断强化民生价值取向,融入人文关怀,积极回应民众关切,才会受到读者关注和喜爱。

参考文献

[1]赵昌文.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N].经济日报,2021-10-26.

[2]陈璠.新时代做好经济新闻报道的三问[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10):295.

[3]张曙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做好经济宣传工作[EB/OL].[2021-12-22].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17155181527067.

作者简介   莫艳萍,《广西日报》工商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内容为王媒体融合竞争力
广播融合发展中的取胜之道
营销作辅,内容为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