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消费”理论的商业空间应用及研究

2022-05-24李佳芙寿劲秋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5期
关键词:商业空间消费空间

李佳芙,寿劲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1 “空间消费”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 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的形成

二战以后,社会生产力逐步发达,社会物质和财力得以逐步积累,发达国家逐步进入消费社会阶段。在此背景下,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提出了“消费社会”理论①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激发消费欲求的社会,是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界定消费社会产生的时间和标志等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多数学者认为现代消费社会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的美国,其标志是大众消费的兴起,到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完成由工业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其影响力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全球化持续地向世界各国扩张。:“消费社会”是将原先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逐步转化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其最重要特点并非是生产过程决定消费,而是以消费决定和带动生产过程。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消费内容逐步从纯粹物品的购买、占有转化为非物质产品的体验消费;②消费目的逐步从使用价值消费逐渐转化为符号价值消费;③消费性质已从经济活动进一步拓展到社会文化活动等公共活动领域,消费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亦是社会地位、身份认同、情感寄托、自我表达的文化行为。

在席卷全球的消费文化②学术界所论述的“消费文化”一般是指狭义层面的概念,即指消费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消费文化,就是伴随消费活动而来的,表达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其特点是大众参与消费以及符号的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下,中国也在经历着深刻的消费变革,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随着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也将步入全面消费时代。

1.2 “空间消费”的演变与发展

随着消费社会的深入发展,以及消费文明和符号文化的不断渗入,“空间消费”已成为消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商品的范畴也从传统的物品和服务扩展到城市中的空间和建筑,“空间中的生产—消费”正悄然转变为“空间的生产—消费”,并显示出这两种的根本特征:①将城市制造和消费的焦点由空间中的产品转化为空间本身;②空间消费从小范围向大众参与转变,从使用意义上的消费向广泛式空间消费转变(见图1)。建筑师莱姆·库哈斯(Rem Koolhaas)针对这一现象指出:“消费时代,城市的密度、尺度和速度正在抛弃传统的形式与规律,只有承认传统建筑学以外的更宏大的力量,才能从各种限制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图1 空间消费导图

为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消费也衍生出复杂变化,除却可以直接用于消费购买的商品住宅、商务写字楼外,体验消费(见图2)、视觉消费(见图3)、符号消费(见图4)、文化消费(见图5)、情感消费成为打造“空间消费”的重要手段。

图2 迪士尼乐园

图3 迪拜奇观岛

图4 奢侈品店

图5 古根海姆博物馆

2 “空间消费”构成要素

消费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空间由“空间中的消费”过渡到“空间消费”。而“人”恰是空间消费的主体,空间消费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用资本换取对空间的占有和体验,广义上则是“人”与空间互动的实践,具体表现为互相介入、互相改造、互相影响。因而“人”是空间消费的主体与核心要素。

空间则是空间消费的物质载体,依托于实体物质空间的呈现,才能让人在其中观赏、游玩、休憩、交往、体验、消费。空间亦是空间消费最直观的呈现,针对“人”的需求设计好空间是第一要务。

符号、文化、情感是空间消费的重要媒介。空间消费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公共性、社会性。历史、社会、文化、自然、艺术、新媒体等多种元素都可包含其中,共同组成空间消费的具体使用场景,并不断与人发生交互,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社会、审美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3 “空间消费”主体行为表现分析

人是空间消费的主体,研究空间消费首先要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空间的关系。空间消费的行为常表现为消费者漫无目的地闲逛、停留、体验、交往等。这些行为通常具有“连锁性”特点:常以一种行为作为主导,完成后自然地引发另一种行为,几种行为常呈现交替和往复循环的状态。

3.1 “空间消费”行走行为分析

1)必要性折返行走

必要性折返行走常带有较强的行为目的,具有被动性特征。如在南京路步行街旅游观光的外地消费者,因对周边环境、空间流线不熟悉,在寻找目的地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折返行走的行为。

2)自发性顺序行走

顺序行走常常是由熟悉环境的周边消费者在商业空间中休闲散步时完成,具有自发性特征。消费者可依据建筑师精心设计的商业动线自发的在商业空间中有序漫游。位于上海淮海路的K11购物中心是五层的商业空间,交通动线流畅设计合理,垂直交通由5层的自动扶梯互相衔接,水平交通空间宽敞通达,结合室内景观灵动变化,商铺业态分布也较为均衡,人们行走其中,可顺着巧妙设计的动线引领感受空间变换带来的丰富体验(见图6)。

图6 K11中庭自动扶梯组

3.2 “空间消费”停留行为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人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连续行走大约1个小时,覆盖大约4000㎡的商业空间,这一过程中只需1min~2min左右的短暂停歇;而连续行走超过1个小时则至少需要15min的停留时间。根据人的不同停留目的将停留行为分为休息性停留和观赏性停留。

1)休息性停留

休息性停留具有必要性,主要是为了补充体力。然而很多传统的商业空间鲜少设有专门的休息座椅,通常结合过道或卫生间入口随意摆放几个矮墩。空间利用率低且难以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性、私密性,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商业空间应满足人们对停留行为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且由于空间边缘效应①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阐述了边缘效应产生的缘由,人们靠近边界比在空间中央暴露的少,既不影响别人通行又可以看清一切。人们常常喜欢坐在靠近空间界面的边缘、空间交接过渡区、或被隔断分隔出的小空间中停歇,如骑楼中的柱廊灰空间(见图7)。

图7 骑楼灰空间休息性停留

2)欣赏性停留

休息性停留是基于生理上的体力恢复,而欣赏性停留则侧重于精神上的补给,或是驻足而立感受阳光空气,或是被精彩演出吸引享受其中,欣赏性停留常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但与休息性停留常发生在空间的边缘界面不同,欣赏性停留常发生于空间的中心,以利于空间视线的聚焦。碰到精彩演出,人们常常出于猎奇心理选择自发性驻足围观。商家也常利用此心理,在商业空间中心推出商业演出吸引流量,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3 “空间消费”交往行为分析

交往是通过人们参与社交活动以获取信息、满足心理的一种“空间消费”行为,交往方式常由低强度的接触(与陌生人简单交谈)向高强度的接触(通常在与人共同参与某种活动时产生)逐渐过渡,而商业空间通常可以为我们提供低强度接触和高强度接触的多种可能性。如深圳华润万象天地通过“开放式街区+box”的形式,结合灵活的商业外摆,尺度适宜的景观广场,丰富有趣的构筑小品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公共交往空间(图8),并通过举办形式各异的主题活动如“动漫节”“游戏嘉年华”(图9)等汇聚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年轻朋友,满足人群从低强度接触过渡至高强度接触等不同交往方式的多种交往需求。消费不再是单一目的,商业空间成为引领都市潮流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打破社交壁垒的新型交友平台。

图8 多样化的公共交往空间

图9 主题活动“游戏嘉年华”

4 基于“空间消费”理论的商业空间发展新趋势

4.1 体验型商业空间发展新模式

消费社会亦是体验经济的时代,体验经济也反映了人类的消费行为和心理正在进入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人们更加看重物品所提供的服务或文化情感意义,而非物品本身。因而,对消费者而言,已是商品的商业空间必然应当具有适应社会新变化的新功能——体验。体验兼具感官、情绪、情感等感性因素及思考、智力等理性因素,亦包括人的身体活动,需要我们直接观察或亲身参与。因此,体验型商业空间更加需要兼具人性化与多元化、开放性与互动性:通过对商业空间中空间形式、功能组合、动线引导、界面材质、色彩光影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为消费者营造立体的感官享受和丰富的心理体验,进而巧妙贴切的调节购物者的消费心情,隐形地诱发消费者的购物冲动。

空间体验的主题化、情景化及公众参与度是打造体验型商业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创造与日常差异化的空间主题(见图10),引发消费者情感共振的叙事场景(见图11),激发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度(见图12),以获取消费者对体验型商业空间消费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图10 动漫餐厅:空间主题化

图11 知青餐厅:空间情景化

图12 华润万象天地:激发公众参与

4.2 “TOD”交通商业综合体空间发展新模式

大型立体交通复合式商业开发已成为近年来商业空间发展的新趋向,亦是社会整体消费模式与消费需求转变的重要体现。如今传统单一的购物功能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因而需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宽商场空间多功能复合及多元业态的开发经营领域。以深圳华润万象天地为例,已经做到将购物、餐饮、酒吧、影视、剧院、亲子、潮流、文化、艺术、展览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并兼顾与城市轨道交通的结合发展,商业街区与地铁多线交通直接接轨,助力城市商业格局升级发展。商业综合体集立体化交通、多功能业态、一体化的服务于一体,最大限度考虑到消费者的情感心理需求,是利益导向与情感设计的精彩结合。

5 结语

消费社会的来临,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产生了新的变化。由“空间中的消费”逐渐转向“空间消费”,以满足消费者对追求更高级别的体验式服务的消费需求转变,商品连同空间环境一体化的营造展示,使消费者产生更加立体丰富的心理感官享受,进而催生情感上的共鸣,触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新型消费模式下,重新思考商业空间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向,围绕“空间消费”这一当代消费文化的典型特征,积极探索体验型商业空间及大型立体交通复合式商业综合体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挖掘商业空间消费的情感色彩和媒介作用,将商业空间打造为既能创造价值,兼具人文关怀,又能承接城市共同记忆的城市公共空间。

猜你喜欢

商业空间消费空间
公共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表达特点与设计探析
空间是什么?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气氛营造下的商业空间与展示策略有机结合——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专辑
创享空间
当代艺术观下的商业空间体验设计探析
40年消费流变
展示设计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