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杂病论》中当归的用药规律*

2022-05-24朱向东

西部中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升麻经方方剂

王 艳,张 伟,孙 静,朱向东△

1 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西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3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当归自古以来都被医家称颂为“补血之圣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医学启源》言:“能和血补血”[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其甘、辛、温,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主治筋伤、痹证腹痛、妇人月事不调等多种病证[2]。笔者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当归的方剂,探析当归的量效关系及用药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基于宋本《伤寒论》[3](载方113首)和《金匮要略》[4](载方145首)对含当归方剂的数据进行统计。17 首方剂均含当归,其中薯蓣丸、乌梅丸、当归贝母苦参丸、赤豆当归散、当归芍药散、侯氏黑散、当归散为丸散剂,无法对其进行剂量转化,故将此7 首方剂排除于统计分析之外。符合本次研究方剂共10首。

1.2 观察项目

1.2.1 六经分布 依据冯世纶对经方六经分布的解读[5],对当归组方归经进行分类,有异议者据其所在条文内容及组方进行综合分析后再分类。

1.2.2 剂量换算 在剂量设置上,取傅延龄教授通过综合逻辑考证法得出东汉时期的一两为二十四铢,折合约13.80 g 的结论,1 两=4 分,故一分折合约3.45 g,一斗折合10 升,一升折合200 mL[6]。计算并记录当归单次用量、当归剂量、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之间的关系,其中当归单次用量=单次服用水量÷用水量×当归剂量[7]。

1.2.3 是否为主药 通过对比当归与方中其他药物的剂量大小,判断当归在方中是否为主药。

1.3 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经审校后采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正态性检验后结果显示均为偏态分布,资料用M(QR)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样本的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二元相关性分析来推断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当归是否为主药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方归经《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当归并可进行剂量转换的方剂共10首,其中《伤寒论》3首,《金匮要略》7 首,占全部258 首方剂的比例为3.88%。六经分布显示,含有当归的方剂分布最多的为太阳太阴经3首(30%)。从阴阳来看,其中阳经方为2 首(20%),阴经方为3 首(30%),阴阳合经方为5首(50%)。见表1。

表1 10首《伤寒杂病论》方中当归的六经分布

2.2 当归剂量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当归单次用量仅与当归剂量有统计学相关性(P=0.045),而与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当归剂量二元相关性分析

2.3 当归是否为主药相关因素10 首含当归方剂中,当归为主药3 首(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续命汤),非主药组7 首(麻黄升麻汤、当归建中汤、升麻鳖甲汤、芎归胶艾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温经汤、奔豚汤)。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当归是否为主药与其他因素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10首《伤寒杂病论》方中当归是否为主药的剂量比较

3 讨论

当归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中药之一,《本草正》中记载:“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8]血气和则诸病不生,因此《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9]药理研究表明,当归能够对机体各个系统(如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10])产生广泛作用,具有提高免疫力、镇痛、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损伤等作用[11]。《备急千金要方》云:“病轻用药须少,疴重用药即多”[12],认为方药的剂量应当随病情进行调整。因此,发掘当归的量效关系对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当归并可进行剂量转换的方剂共10 首,占全部方剂的比例仅为3.88%,当归的应用较为局限,未广泛应用。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当归单次用量仅与方剂中当归剂量有关,而与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均无关,这与计算当归单次用量得出的结果基本相符。且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当归是否为主药与其他因素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此外,从组方应用的六经分布来看,阳经方、阴经方、阴阳合经方均有应用。因此,当归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一方面体现了当归可根据不同配伍用于不同病位,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归的量效差异并非仲景的首要考虑因素。

通过对比当归与方中其他药物的剂量大小,以当归为主药的方剂有3首(续命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中当归均与桂枝相配伍,两药均味甘辛性温,当归长于补血行血,桂枝祛寒通阳。《本草新编》谓其:“兼行于臂”[13]。朱丹溪认为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桂枝不但可以“救表”,亦可补虚,即“非表有虚以桂补之”[14],当归、桂枝合用不但温通血脉,还可加强“辛甘化阳”之功。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当归与桂枝相配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关节炎指数,下调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水平,且单味桂枝组的作用逊于当归配伍桂枝组[15]。据临床经验发现,此三方皆可治疗四肢之疾,其中以当归四逆汤为代表。“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将本方证归属太阳太阴合病,辨证要点为: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若平素无痛感,遇寒疼痛立即出现则可运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胡老常用当归10 g,配伍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炙甘草、大枣治疗四肢关节痹证[16]。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见痹证肢体疼痛而肢厥程度较轻者亦多处以当归四逆汤化裁,若病者平素体质虚弱,则更宜[17]。明代许宏在《金镜内台方议》中阐述了此方证的理、法、方、药,认为:“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当归为君,以补血;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当为荣气);桂枝、细辛为佐,用其苦以散寒温气;大枣、甘草为使,用之甘而益其中,补不足;用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18]仝小林院士常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雷诺氏病时,采用经验药对当归配蜈蚣,二药皆入肝经,当归活血祛瘀为主药,佐以蜈蚣补肝柔肝,荣养宗筋,共奏行气通络活血之功,在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临床中,当归多用15~30 g[19]。

以当归为非主药的7 首方剂中治疗妇人诸疾略多,尚可治疗其他杂症。其中当归建中汤、芎归胶艾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温经汤、奔豚汤主治证候中都含有腹痛一证,且多为寒痛,方中当归除补血之外,主要取其温通止痛之功[20]。这也符合《名医别录》中对当归的记载:“主温中,止痛。”[21]治疗妇人之疾时,当归的配伍特点鲜明,当归多配伍白芍,白芍味酸,当归与白芍一开一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养血敛阴,调经止痛之功颇良。在现代研究中,对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发现,当归排在使用药物频次的第一位,当归和白芍的配伍亦是众多药组中使用频次排在第一位的药对[22]。另外,当归配伍川芎亦是补血活血的经典药对,当归补血,性善动,川芎活血,性尤善动。血于脉中贵在通行流畅,当归、川芎合用,相得益彰,使旧血动而活血,瘀血去,新血易生,故二药素有“治血之纲领”的美誉,合用起和血、补血、活血之效。后世名方佛手散即是佐证,故医家陈士铎感慨:“川芎用之于佛手散中,多获奇功,离当归用之,往往偾事。”[13]现代研究证实,当归配伍川芎能明显改变血液流动性指标,在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黏附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红细胞、血小板水平以及血红蛋白浓度等,且研究还发现单味当归或川芎的药理作用不如当归配伍川芎[23]。临证时根据证型在此药对的基础上配伍其他药物,为当代国医大师刘尚义在治疗月经不调用药规律之一[24]。温经汤是应用上述当归配伍白芍和川芎治疗妇科疾病的经典名方之一,如岳美中先生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者,投以温经汤常获良效,且改丸剂内服其效不减[25]。胡老认为温经汤是临床调理月经最有效的方剂之一,其中当归为9 g,治疗女性经期疼痛伴唇口干裂脱皮[26]。明清时期,对于补益药的使用亦有较多发挥,多认为若功在于补益,用量须相对较小,若增大用量后,表现为通泻作用,如《本经疏证》云:“少用壅滞,多用宣通。”[27]故可知当归养血活血用量宜轻,重用至30 g则表现为润肠通便[19,.28]。

其余当归为非主药的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2 首方中当归配伍升麻、甘草主治咽喉不利,吐脓血。咽喉不利,吐脓血,热在上也。升麻,味苦、甘,性微寒,入手足阳明、手足太阴之经。《本草新编》言升麻能止“咽喉诸痛”并“疗肺痈有效,但必须同气血药共用。“可佐使,而亦不可以为君臣。”[13]甘草,味甘,生用泻火,有甘凉除热之力,《药品化义》言甘草能:“消痈肿,利咽痛。”[29]清代医家王子接认为甘草可治邪入营分之咽喉痛:“升麻仅走二经气分,故必佐以当归通络中之血,甘草解络中之毒。”[30]故此处两方中当归配伍升麻、甘草之用意在通络、解毒针对兼证咽喉不利,吐脓血。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中当归可根据配伍情况广泛应用于六经方证中,而其量效关系不明显。《本草正》中亦强调当归的配伍作用,记载曰:“当归,其味甘而重……大约佐之以补则补……佐之以攻则通……营虚而表不解者,佐以柴、葛、麻、桂等剂,大能散表卫热,而表不敛者,佐以大黄之类,又能固表。”临床中当灵活配伍芍药、川芎等,以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猜你喜欢

升麻经方方剂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HPLC 法测定酒升麻饮片中异阿魏酸的含量
千年“经方”祛病痛
张仲景柴胡方方族组方规律研究*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何谓中医“七方”
中药绿升麻提取物可抑制乳腺癌
升麻的1H—NMR指纹图谱—模式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