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富集层段

2022-05-24李晓慧姜振学黄立良何文军高之业陈志祥宋嘉楠郑国伟段龙飞张原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渗透率孔隙储层

李晓慧, 姜振学, 黄立良, 何文军, 高之业, 陈志祥, 宋嘉楠,,郑国伟, 段龙飞, 张原豪

(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 102249; 3.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

0 引言

页岩油通常与常规油气伴生发育,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层性,平面上常呈分带、分区式分布,其富集程度受多种因素控制[1],如烃源岩的生烃基础[2]、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3]、断裂和裂缝的发育情况[4],以及区域保存条件[5]等。北美页岩油勘探结果显示,页岩油区块一般靠近常规油气区,滞留在泥页岩中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4]。美国页岩油勘探区构造活动稳定,有机质成熟度高;中国陆相盆地构造活动频繁,有机质成熟度相对较低,页岩油成藏富集条件复杂[6-8],页岩发育特征表现为厚度大、生油条件好,但物性较差,地面开采条件复杂[9-11]。页岩油的富集受烃源岩条件和储层条件的共同控制,在构造活动相对强烈的地区还受保存条件的影响。

人们研究页岩油富集条件[9,12-15]。柳波等[9]认为,古龙凹陷青一段富有机质纹层状岩相、裂缝、可动性、异常高压为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梁世君等[12]认为,不同地区的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各不相同,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主控因素为烃源岩生烃条件好、储集空间大、不发育破坏性断裂及裂缝;根据生烃、储层及保存条件,李吉君等[13]研究泌阳凹陷页岩油的富集主控因素,认为储层改造、原油特征、开发方式为页岩油的可采主控因素。页岩既能为页岩油的生成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也可作为储层储集并产出油气[16-17],当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大于2.00%、有机质(Ⅰ和Ⅱ1型)成熟度小于1.50%时,页岩油才具有可采能力[3,18-22]。对于美国鹰滩和尼奥泊拉页岩,控制页岩油富集高产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页岩富含有机质(w(TOC)>2.00%),镜质体反射率(Ro)在0.75%~1.10%之间,埋藏适中,页岩厚度大,储集性能好,构造稳定,发育天然裂缝[23]。王文广等[24]从构造角度建立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源控”“储控”“带控”约束条件下的富集模式;王智[25]从地质、地球化学、储层角度研究沾化凹陷页岩油临界富集条件;李廷微[26]认为储层孔隙结构对页岩油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沾化凹陷页岩油主要赋存于10~2 000 nm的孔隙。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为研究区一套重要的烃源岩[27],近年来的勘探结果显示,风城组页岩油具有巨大勘探潜力。为加大勘探力度,在玛湖凹陷中心布设玛页1井,主要以风城组页岩油为钻探目标。玛页1井钻遇大套页岩地层,含油性较好,全井段含油,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勘探前景,但处于研究初期阶段,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不明确。笔者利用岩心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岩石热解、总有机碳(TOC)测定、CO2和N2吸附、高压压汞实验、全岩X线衍射、物性测试等方法,研究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预测风城组页岩油的有利富集层段,为研究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1 区域地质概况

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的交汇区[28-31],是大型的陆内盆地与前陆盆地叠合型的富油气盆地之一,总面积约为1.3×105km2[32]。玛湖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凹陷的西北部,属于次一级的负向构造单元,面积约为5.0×103km2[33]。玛湖凹陷东北侧与石英滩凸起和英西凹陷相邻,东南侧为达巴松凸起、夏盐凸起和英西凹陷,西侧紧邻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乌—夏断裂带)和克拉玛依—百口泉断裂带(克—百断裂带),是盆地油气富集程度最高的生烃凹陷[28,33]。玛湖凹陷风城组总体上向凹陷内倾斜,呈西北厚东南薄的楔状特征,是玛湖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层系[34]。

研究区为玛页1井区块,位于玛湖凹陷北部斜坡带,研究层位为二叠系风城组,埋藏深度约为4.5 km,构造上位于西部隆起的乌—夏断裂带(见图1),主要形成于半干旱条件,季节性潮湿环境与干旱环境互相交替,除发育典型的白云岩沉积外,还发育特征性碱类矿物,如硅硼钠石、碳钠镁石、碳钠钙石等碱类矿物富集层段。研究区整体上沉积厚度较大,最大埋藏深度接近5.0 km,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段,即风城组一段(风一段)、风城组二段(风二段)和风城组三段(风三段)。其中,风二段地层厚度可达189 m,明显大于风一段和风三段的,岩性、岩相较为复杂[35],主要岩性为页岩,可见粉砂岩隔夹层,发育块状、层状、纹层状沉积构造;矿物组成以硅酸盐矿物(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白云石、方解石)为主,具有典型页岩油的发育特征。

图1 研究区构造位置Fig.1 Tectonic position of the study area

2 页岩基本特征

与常规油气不同,页岩油主要赋存于页岩层系,页岩层系既是生油层也是储油层。

2.1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当页岩层系作为烃源岩研究时,其生烃能力对页岩油的富集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评价烃源岩的生烃能力主要包括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与南方海相页岩相比,玛湖凹陷风城组有机质丰度偏低。风一段w(TOC)分布范围为0.06%~1.43%,平均为0.64%,生烃潜量(S1+S2)分布范围为0.07~11.65 mg/g,平均为3.06 mg/g;风二段w(TOC)分布范围为0.14%~2.85%,平均为0.76%,生烃潜量(S1+S2)分布范围为0.07~14.51 mg/g,平均为3.43 mg/g;风三段w(TOC)分布范围为0.11%~3.19%,平均为0.86%,生烃潜量(S1+S2)分布范围为0.11~18.31 mg/g,平均为3.23 mg/g。整体上,风城组w(TOC)普遍大于0.50%,占样品总数的70%;生烃潜量(S1+S2)普遍大于1.00 mg/g,占样品总数的79%,具有良好的生烃基础,其中风二段和风三段的生烃能力好于风一段的(见图2)。

图2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Fig.2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in Fengcheng Formation of Maye 1 Well in Mahu Sag

根据岩石热解实验分析结果,结合tmax—HI有机质类型判别图(见图3(a)),风城组有机质类型包括Ⅰ、Ⅱ、Ⅲ型,主要为Ⅱ型,以生成油气为主。玛湖凹陷风城组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在0.60%~0.80%之间,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以生油为主。由图3(b)可知,随埋藏深度增加,有机质成熟度呈增强趋势,热解作用对有机质成熟度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图3 玛湖凹陷风城组有机质类型及镜质体反射率演化特征Fig.3 Organic matter types and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vitrinite reflectanc in the Fengcheng Formation of the Mahu Sag

2.2 储层特征

页岩储层主要发育微—纳米级的孔隙和裂缝,与常规砂岩储层的大孔明显不同,对页岩油的富集具有重要影响。扫描电镜可以直观、定性地观察页岩孔隙的发育特征,高压压汞和CO2、N2吸附实验可以对页岩孔隙进行定量表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高压压汞、CO2和N2吸附实验,对研究区页岩孔隙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

根据扫描电镜及薄片观察,风城组发育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4种孔隙类型,主要发育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及微裂缝,有机质孔发育较少(见图4)。

图4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孔隙类型Fig.4 Pore types of Fengcheng Formation in Maye 1 Well in Mahu Sag

根据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孔隙分类方法[5],按照孔径的大小可将孔隙划分为微孔(<2 nm),中孔(2~50 nm)和大孔(>50 nm)[36]。利用CO2和N2吸附、高压压汞实验分别对微孔、中孔、大孔的孔体积及比表面积进行定量表征[5]。与页岩气不同,页岩油分子直径相对较大,微孔对页岩油富集的研究意义相对较小。因此,主要对研究区风城组不同岩相类型的样品开展N2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对中孔和大孔进行表征。

陆相页岩岩相变化块,非均质性强,采用李兆丰等的岩相划分方案[37]对风城组页岩进行岩相划分。风城组不同岩相的孔隙大小分布差异较大,块状粉砂岩、纹层状含云长英质页岩、层状含长英云质页岩以大孔为主,层状长英质页岩、块状含灰长英质页岩以中孔为主。孔体积主要由大于10 nm的孔提供(见图5(a)),孔体积增量在3.3~11.4 μL/g之间,比表面积增量在0.245 9~1.171 2 m2/g之间。其中,块状粉砂岩孔体积增量较大,大于50.0 μL/g,以大孔为主;层状长英质页岩、块状含灰长英质页岩以中孔为主,比表面积增量由中孔提供;纹层状含云长英质页岩、层状含长英云质页岩孔体积最小,孔体积增量主要由大孔提供,比表面积增量主要由中孔提供,储集能力最差。

图5 玛湖凹陷风城组不同岩相孔体积、比表面积变化特征Fig.5 Pore volume and surface area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ithofacies of Fengcheng Formation in Mahu Sag

孔隙度反映储层的储集能力,渗透率反映储层的渗流能力,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储层的连通性。风城组孔隙度普遍小于6.00%,渗透率普遍小于0.010×10-3μm2,具有低孔致密的特征(见图6)。由图6(a)可知,风城组孔隙度与渗透率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储层的连通性较好。由图6(b)可知,不同岩相储层的储集能力差异较大,在风城组发育的主要岩相类型中,粉砂岩和含云长英质页岩储层储集能力相对较好,含长英云质页岩储层储集能力最差。块状粉砂岩的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为6.78%,平均渗透率为0.045×10-3μm2;层状含长英云质页岩的物性相对最差,平均孔隙度为1.71%,平均渗透率极低,为0.010×10-6μm2。从矿物组成角度分析,长英质矿物含量越高的岩相渗透率相对较高,碳酸盐矿物含量越高的岩相物性越差。这是由于玛湖凹陷发育碱性沉积环境,长石矿物在碱性环境中易发生溶蚀作用,碳酸盐矿物在酸性环境中易发生溶蚀,在碱性环境中不易发生溶蚀。因此,长英质矿物含量高的岩相物性相对较好,碳酸盐矿物含量高的岩相还受胶结作用的影响,渗流能力较差。从沉积构造角度分析,不考虑粉砂岩,纹层状的岩相物性相对较好,纹层的发育不仅为页岩储层提供储集空间,也为页岩储层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

图6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不同岩相孔渗关系及物性分布特征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and physical property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lithofacies in Fengcheng Formation of Maye 1 Well, Mahu Sag

3 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

页岩油富集受多种因素的共同控制,根据页岩发育特征,分析风城组页岩油富集影响因素。热解烃含量(S1)与含油饱和度(So)可用于表征页岩油的含油性,评价页岩油的富集程度[3,15,22,38-40]。其中,So为基于储层孔隙度计算的含油饱和度,可以直观反映页岩储层中页岩油的含量。S1和So随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增加,呈现分界明显的“三区域”分布特征:当S1<1.00 mg/g、So<20.00%时,S1、So随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增加呈无规则变化,表明此区域内生成的页岩油主要满足页岩自身吸附;当1.00 mg/g2.00 mg/g、So>30.00%时,S1、So随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快速增加的趋势,表明页岩油在满足自身富集后,开始通过短距离运移向周围的优质储层发生高效富集(见图7)。因此,将S1=1.00 mg/g、So=20.00%作为风城组页岩油富集的标准。

图7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富集标准Fig.7 Oil enrichment criteria for the Fengcheng Formation shale in the Mahu Sag

3.1 有机质类型及演化程度

有机质类型及演化程度对页岩油富集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选取演化程度相似(Ro在0.65%~0.70%之间)且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的样品,分析S1、So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相关关系(见图8)。由图8可知,S1、So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因数超过0.77。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和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共同控制页岩油的富集,结合风城组有机质演化程度分布范围小、有机质类型相对单一的特征,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是控制风城组页岩油富集的主要因素。当0.60%1.30%时,为页岩油的高效富集层段。

图8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热解烃、含油饱和度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关系Fig.8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yrolytic hydrocarbon, oil saturation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Fengcheng Formation of Maye 1 Well in Mahu Sag

3.2 储集空间

泥页岩储层的物性条件对页岩油的富集影响较大,孔隙度大的页岩储层可以为页岩油富集提供足够的储集空间,渗透率大的页岩储层可以促进页岩油的流动,并且有利于页岩油的开发[41-43]。根据风城组主要岩相类型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关系(见图9),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含油饱和度与渗透率的相关关系更明显,表明孔隙度和渗透率共同控制风城组页岩油的富集,渗透率对页岩油的富集具有更大的控制作用。以So=20.00%作为风城组页岩油富集的标准,当孔隙度在4.00%~6.50%之间、渗透率介于(0.020~1.000)×10-3μm2时,页岩油的含油饱和度为20.00%~30.00%,页岩储层处于页岩油的富集层段;当孔隙度大于6.50%、渗透率大于1.000×10-3μm2时,页岩油的含油饱和度大于30.00%,页岩储层处于页岩油的高效富集层段。

图9 玛湖凹陷风城组不同岩相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关系Fig.9 Correlation between oil saturation and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different lithofacies of Fengcheng Formation in Mahu Sag

3.3 保存条件

构造活动是影响页岩油富集的主要宏观控制因素,相对稳定的构造活动对页岩储层破坏性小,大规模断裂较少,有利于页岩油原地富集成藏。裂缝的发育对页岩油的富集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作为页岩油富集的主要空间,也可以作为渗流通道使油气逸散,破坏页岩油原地富集。异常压力可以侧面反映保存条件的好坏,良好的保存条件易形成异常高压环境。玛湖凹陷整体构造活动相对稳定,为页岩油的原地滞留成藏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以裂缝发育情况和异常压力为主要控制因素,分析研究区页岩油富集的影响因素。

研究区风城组具有油气显示的岩心裂缝密度大于10条/m,当裂缝密度大于32条/m时,岩心含油级别达到油浸级别以上。裂缝密度的变化斜率(见图10)显示,从油斑级别到油浸级别明显高于从油斑级别到油迹级别的,表明含油性越好的页岩裂缝密度越大,具有更好的储层保存条件。

图10 不同岩相各含油级别的岩心裂缝密度变化情况Fig.10 Variation of core fracture density for each oil-bearing grade in different lithofacies

研究区日产油量与压力因数呈明显的三区域变化特征(见图11)。当压力因数小于1.2时,日产油量极低,小于1 t/d;当压力因数大于1.2时,日产油量明显升高,大于10 t/d;当压力因数大于1.5时,日产油量可达45 t/d。因此,将裂缝密度为10条/m、压力因数为1.2作为页岩油富集的临界保存条件。

图11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富集的临界压力因数划分Fig.11 Division of critical pressure coefficient for shale oil enrichment in Fengcheng Formation of Mahu Sag

4 页岩油有利富集层段

结合研究区页岩发育特征、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以及页岩油富集评价标准[3,15,39-43],以S1=1.00 mg/g、So=20.00%作为风城组页岩油富集的标准,将页岩油富集划分为不富集区、富集有利区、高效富集区。当S1<1.00 mg/g或So<20.00%时,并且当w(TOC)<0.60%、孔隙度<4.00%、渗透率<0.020×10-3μm2、裂缝密度<10条/m、压力因数<1.2时,页岩油不发生富集;当0.60%1.30%、孔隙度>6.50%、渗透率>1.000×10-3μm2、裂缝密度>32条/m、压力因数>1.5时,页岩油发生高效富集。

根据玛湖凹陷页岩油富集评价标准,以玛页1井为典型解剖井,在剖面上对研究区风城组页岩油进行富集有利层段划分。相对稳定的构造活动、裂缝密度、异常压力为玛湖凹陷玛页1井区块页岩油的富集提供良好的保存条件。结合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孔隙度、渗透率等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纵向上将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划分为6个富集层段,包括1个高效富集层段、3个有利富集层段和2个特殊富集层段(见图12):

图12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富集的有利层段Fig.12 Favorable shale oil enrichment strata in Fengcheng Formation of Maye 1 Well, Mahu Sag

(1)高效富集层段①。位于风三段底部4 589~4 617 m处,厚度为28 m,平均w(TOC)为1.43%,平均孔隙度为7.73%,平均渗透率为0.125×10-3μm2,平均So为35.31%,产油强度可达2.64 m3/(d·m-1),有利富集岩相为纹层状含云长英质页岩及粉砂岩。

(2)有利富集层段②。位于风二段顶部4 630~4 650 m处,厚度为20 m,平均w(TOC)为0.83%,平均孔隙度为10.35%,平均渗透率为0.095×10-3μm2,平均So为22.06%,产油强度可达0.54 m3/(d·m-1),有利富集岩相为块状粉砂岩、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含云长英质页岩互层层段。

(3)有利富集层段③。位于风二段中部4 737~4 772 m处,厚度为35 m,平均w(TOC)为0.86%,平均孔隙度为4.00%,平均渗透率为0.067×10-3μm2,平均So为27.55%,产油强度可达0.71 m3/(d·m-1),有利富集岩相为纹层状含云长英质页岩、层状长英质页岩。

(4)有利富集层段④。位于风二段底部4 836~4 860 m处,厚度为24 m,平均w(TOC)为0.62%,平均孔隙度为4.60%,平均渗透率为0.210×10-3μm2,平均So为23.52%,产油强度可达0.48 m3/(d·m-1),有利富集岩相为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含云长英质页岩。

(5)特殊富集层段⑤和⑥。其中,层段⑤分布在4 664~4 693 m之间,厚度为29 m,渗透率极低,平均渗透率为0.086×10-4μm2,没有达到页岩油的富集标准,但是孔隙度较高,可达6.67%,且产油强度可达0.45 m3/(d·m-1);主要原因是碱类矿物富集层和微裂缝极其发育,微裂缝多平行于纹层发育,后期被充填的裂缝较少,可作为页岩油富集的主要空间。层段⑥分布在4 789~4 818 m之间,厚度为29 m,孔隙度较低,平均孔隙度为2.40%,位于页岩油的不富集区,但是渗透率较高,可达0.740×10-3μm2,并且产油强度可达0.89 m3/(d·m-1);主要原因是纹层极其发育,以白云质纹层为主,形态平直,碱类矿物纹层较少,裂缝多垂直于纹层,且发生后期充填作用明显,导致裂缝提供储集空间的作用减小,纹层和裂缝主要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由于受裂缝的形态及后期充填情况的影响,特殊富集层段⑤和⑥有一定的页岩油富集,有利富集岩相为层状长英质页岩和纹层状含云长英质页岩,两种岩相交替发育,各岩相层段厚度小于10 m。

5 结论

(1)玛湖凹陷风城组有机质丰度普遍大于0.50%,生烃潜量普遍大于1.00 mg/g,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在0.60%~0.80%之间,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风二段和风三段的生烃能力好于风一段的,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

(2)研究区孔隙度普遍小于6.00%,渗透率普遍小于0.010×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4种类型;孔体积主要由大于10 nm的孔提供,孔体积增量在3.3~11.4 μL/g之间,以大孔为主。

(3)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孔隙度、渗透率、裂缝密度、压力因数为研究区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当w(TOC)>1.30%、孔隙度>6.50%、渗透率>1.000×10-3μm2、裂缝密度>32条/m、压力因数>1.5时,页岩油高效富集;当0.60 %

猜你喜欢

渗透率孔隙储层
非饱和土壤中大孔隙流的影响因素研究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储层孔隙的“渗流” 分类方案及其意义
川中高石梯地区灯四段储层地震响应及差异性分析
花岗岩残积土大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我国IPTV总用户数3.07亿户,同比增长6.7%
预计明年智能网联新车渗透率达51.6%
储层岩石颗粒大小对波阻抗反演的影响分析
纸尿裤市场每年1000亿却只开发了四成
低孔低渗地层损害原因与油层保护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