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发射冲入万亿元级赛道

2022-05-24刘岩

中国名牌 2022年5期
关键词:星河火箭航天

刘岩

2015年开始,中国第一批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开拓者出现,成为推动中国航天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后,商业发射市场规模日益增长,但现有的火箭运力仍有很大的缺口,这给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加之国内大量鼓励性政策出台,进一步点燃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发展的热情。可以说,下一个万亿元级的商业航天赛道正铺展开来。

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为推动商业航天的有序发展,国内一系列政策随之出台。2014年11月,《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拉开了本土商业航天的序幕。2015年至2019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顶层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航天航空事业”纳入了新基建范畴。

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翎客航天、深蓝航天、零壹空间、中科宇航……随着“政策红利”不断地释放,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不断涌现。

2019年7月25日,由星际荣耀研制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入轨发射“1”的突破。

星际荣耀副总裁霍甲表示,商业航天产业正在迎来发展机遇期,这个时期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我们之所以愿意做纯民营的商业火箭企业,其根本原因是,无论是国际局势变化,还是新的商业需求出现,未来20年、50年,甚至100年,太空经济上升周期的打开会带来很多商业化机遇和变化。”

蓝箭航天创业仅六年多,却已成为除美国蓝色起源和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简称SpaceX)之外全球第三家、目前中国唯一同时掌握百吨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和中大型液氧甲烷火箭关键技术及研制保障能力的民营企业,并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第二批第一年)”。

蓝箭航天总裁张昌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今在中国做商业航天,包括商业运载火箭,是最好的一个时代。

不同于其他的民营商业火箭企业,深蓝航天自2016年成立就专注于自研自产媲美国际市场的中国可回收复用火箭,是一家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发射服务的商业航天高新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液氧煤油垂直起降可回收复用的火箭企业。

目前,深蓝航天的技术水平相当于SpaceX在2014年初的水平,若一切能够按照规划进行,深蓝航天将会在2024年年底之前完成“星云-1”运载火箭的第一次入轨发射—回收任务,正式拉开中国可回收运载火箭商业化运行的大幕。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万亿元,相较于2020年预计有47%的增幅,中国商业航天尚有巨量增长空间。

因此,中国民营商业火箭公司颇具吸引力。“一些国外名校学成归来的应届生愿意加入星河动力。”星河动力创始人兼总裁刘百奇说。

研制运载火箭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发射入轨、批产能力和重复使用。火箭不入轨就不具备商业价值,无法为客户提供发射服务。所以,入轨是所有企业面临的第一道门槛,而这道门槛的技术壁垒非常高。

相较于成熟发展的“国家队”和SpaceX,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起步较晚,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梳理2021年中国55次宇航发射任务,其中民营商业火箭企业3次发射。

面对未知商业领域,大部分早期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所采用的是“仿制+系统集成”的发展思路。

“直接购买发动机和控制系统,模仿体制内的某一型号火箭,快速实现发射,抢占先机,早期这个思路也没错。但曾经满足国家战略发射需求的火箭不一定能满足商业市场需求。”刘百奇分析。

重要的是不掌握核心技术,就生产不出最符合市场需求的火箭。关于这个行业痛点,刘百奇说:“国内几十家卫星公司的卫星都不一样,很难在同一个时间点,找齐同一目的地的卫星,这就是市场现状。”

对于民营商业火箭企业来说,除了单项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外,火箭研制和发射还面临着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的质量控制问题,这就需要搭建适合企业自身的稳定供应链。

此外,科技工程师李楠认为,政策、资金以及人才也是目前我国民营商业航天面临的困境。美国在这方面发展得比较早,积累雄厚,同时,美国公司对相关技术的垄断也比较重。他说,以SpaceX为例,想要进入这家公司,首先需要美国国籍,否则进入也得不到核心岗位的录用。另外,SpaceX的考试题比较难,甚至要高于应试岗位所要求的水平。“但就算如此,SpaceX的工程师依然很多。”

国内不少民营商业火箭企业依然停留在制造端和发射端等基础业务环节,在应用端和消费端着力甚少或办法不多。民营商业火箭企业亟需明确的发展思路,方能迎来产业万箭齐发的大好局面。

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但商业航天产业受到的冲击并不大。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窦晓玉就曾公开表示,未来5至10年,国内商业卫星发射需求达到千颗量级,卫星应用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将带来航天发射业务的几何级暴涨。

刘百奇表示,面对这种趋势,“一箭多星”发射将是未来火箭的主要发射形态,星河动力成功实现“一箭五星”发射,也意味着企业具备为客户实现定制发射服务的能力。

随着新趋势和新需求的出现,发展初期的激情与躁动逐渐转变为对产业发展理性、冷静的思考和实践。商业航天实际上是航天产业化、商业化,其最终指向是市场应用,并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以最近披露的融资事件来看,2022年仅仅前四个月,就有深蓝航天、空天引擎、星河动力等七家企业获得融资。

当前,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已经步入“商业时代”第二个五年的征程。回顾过去,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在2015年以后迎来快速发展时期,产业集聚初步显现。通过借力资本市场,商业火箭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民营商业火箭企业也在尝试火箭营销,挖掘运载火箭的商业价值。比如,“谷神星一号”遥二火箭就被命名为“平安银行数字口袋号”,可以搭载舱内广告和音乐、视频等数据。

对比SpaceX等国外领先企业,目前国内民营火箭企业的商业模式相对单一,主要聚焦于商业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服务。投资人直接投民营商业火箭企业需要一定的魄力和情怀。

“国家在航天领域四十多年持续投入,使得我国在基础性要素层面与美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在航天的商业化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差别,关键在于商业航天在发展目标方面的差异。”张昌武称,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应该有更远大的理想,要研制出更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技术,并从用户角度考虑把成本降到更低的水平。

张昌武进一步表示,目前全球范围内具备火箭交付能力,或者提供发射服务能力的企业并没有几家,只要建立起成熟的发射能力,验证了火箭的可靠性,就已具备全球竞争的资质。但如果要保证在竞技中能赢,就必须持续地进行科技创新,拿出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才可能在这个行业中有更多机会。

刘百奇认为,火箭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发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否则就会出现问题。“火箭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性。”刘百奇解释,星河动力的两次连续成功发射,标志着民用火箭产品从研发走向应用,可以为市场提供稳定发射服务,推动形成有效的商业闭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SpaceX为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而其在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也可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镜鉴。“现在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还没有一套完全自主的全新模式。我们要对标全球一流航天企业,进而赶超一流,不断积累和探索。”张昌武表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需要出台更加清晰的产业规划,明确商业航天发展路线图,坚定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发展信心,避免項目重复建设。

可以说,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正处于规模蓝海,发展空间巨大,但同时竞争也很激烈。在此情形之下,只有真正具备正确的发展战略,拥有核心科学技术,平衡好商业与航天两大关系,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充分利用外力助力,民营商业火箭企业才能从中脱颖而出,一飞冲天。

猜你喜欢

星河火箭航天
天宫圆梦 闪耀星河
航天梦,我的梦
星河坠入人间
逐梦航天日
星河互联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星河流转,宿命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