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带领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

2022-05-24张喆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3期
关键词:影视剧原著项羽

张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第三个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纸质文本、电子文本,或参观展览、观看视频等途径,让他们“了解跨媒介的特点”。接下来,笔下就以《鸿门宴》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

一、解读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为“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这一单元属于“跨媒介阅读和交流”任务群。本单元旨在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教师需引导他们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带领他们探索信息时代和纸媒时代的差异,帮助他们进行跨媒介的阅读、表达与交流。

本单元共有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的主题为“认识多媒介”。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要和他们一起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第二个活动的主题为“善用多媒介”。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来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第三个活动的主题为“辨识媒介信息”。教师要带领学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

针对第二个主题活动“善用多媒介”,教师可以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中选择一种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鸿门宴》,观看由此改编的影视作品,让他们比较两种媒介资源的异同,进而对两种叙事媒介形成理性认识。在接触和理解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改编的影视作品比较感兴趣,但在课堂上对经典文学作品及由此改编的影视作品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很少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

二、设计任务

在开始教学之前,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校报“阅读·悦心·约未来”专栏以“鸿门宴”的故事为例,展开了“多媒介时代,我读经典”的话题讨论……

我班的学生大都听过“鸿门宴”的故事,即使没听过,也观看过电视剧《楚汉传奇》。笔者创设这样的情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希望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到对话题的讨论中去。

当然,教师也需对多媒介时代学生欣赏经典作品的常用方式进行调查,初步把握他们的学习情况。之后,设计一个对比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欣赏影视作品,让他们填写对比表,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探讨多媒介时代阅读经典作品的有效策略。待学生充分探讨之后,再让他们撰写阅读感受和影評,向校报投稿。

三、活动过程

笔者主要组织学生参与了三个学习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调查多媒介时代欣赏经典作品的不同方式。我设计了选择题和问答题,从阅读感受、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等方面入手,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带领他们初步了解“跨媒介阅读”。

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比较电视剧《楚汉传奇》和文学作品《鸿门宴》的异同。《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历来为人所称道。由《鸿门宴》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非常多。在这些影视作品中,近年来反响较为热烈的是电视剧《楚汉相争》。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在叙事上有哪些异同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观看视频,进行比较。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文学作品《鸿门宴》是靠文字来叙事的,而影视作品《楚汉相争》是靠画面与声音来叙事的。但是,两类作品的叙事顺序大致相同,都是按照“项伯夜访——沛公鸿门请罪——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沛公逃脱”的顺序来叙述的。两类作品的叙事视角都为全知视角。文学作品利用语言文字来呈现故事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电视剧则是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台词、现场的灯光、镜头语言(快或慢)等来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填写异同表。然后,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探究电视剧和原作里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的特点,思考两类作品在塑造人物的手段上有何差异。

问题一:原文中的刘邦或项羽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学习,找出原文中描写刘邦或项羽的片段。学生会发现,作者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此外,作者还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刘邦的聪慧机敏、工于心计、能屈能伸,突出了项羽的高傲自大、目中无人、胸无城府、优柔寡断。

问题二:结合电视剧,说一说剧中对刘邦或项羽形象的塑造有何亮点,思考影视剧与原文有什么区别。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这些角度去欣赏:镜头的远近、快慢,演员的神情、动作,剧中的灯光、音效等。教师可以先举一个例子来启发学生。比如,刘邦入帐时的片段:刘邦入宴时,观众只能看到人物的外部轮廓,看不清他的表情。随着镜头的不断推近,人物的脸部慢慢清晰。导演借助灯光和镜头,展现了刘邦的城府和心机。又如,镜头的迅速切换也有一定的暗示意味。在剧中,镜头快速切换了三次:刘邦入帐时的卑微、帐中士兵的昂扬气势、项羽喝酒的悠游自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剧中刘邦的形象基本符合原作。

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剧中项羽的眼神、动作。比如,在剧中,项羽对刘邦睥睨的眼神,半倚半靠的坐姿,时而喝酒的动作,都表现出他的傲慢;刘邦表态后,项羽的眼神是犀利冷峻的,这说明项羽识破了刘邦虚伪的表演;项伯舞剑时,项羽露出了饶有兴趣的眼神,毫不掩饰自己对刘邦的杀心;刘邦的能言善辩反衬出项羽的不善言辞。

由此,学生可以发现:剧中的项羽与原作中的项羽有差异。原作中的项羽胸无城府,剧中的项羽并未轻易被刘邦迷惑。

当然,这一活动开展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一是时间有限,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不够。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刘邦观察组”和“项羽观察组”,让他们分工合作,分别比较原文和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二是视频中的画面一闪而过,分析的难度比较大。对此,教师可以提前将剧情的脚本发给学生,方便他们深入分析。

问题三:你更喜欢影视剧里的刘邦或项羽,还是原著里的刘邦或项羽?请说一说两种媒介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利与弊。

影视剧的优势很明显。声、光、电的感官享受能让观众快速地进入相应的情境,更轻松地了解整个故事。虽然影视剧和原文中的刘邦都有虚伪狡诈、工于心计的特点,但是影视剧可以利用各种拍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直观。又如,影视剧中增加的情节也有助于塑造刘邦的形象。导演将原文中张良出帐见樊哙的情节改成了刘邦在情急之下暗示张良出帐,突出了刘邦随机应变、能言善辩的特点,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张良这一人物形象。

此外,影视作品的文学性不够,缺少了文字所特有的审美价值;画面匆匆而过,难以让观众进行深入的思考。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也比较被动,参与度比较低,常常是画面呈现什么,观众就看什么。比如,在影视剧中,编剧对项羽的形象进行了改编,在剧中,项羽放走刘邦的原因是认为杀掉义军同盟是不道德的。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编辑的二次创作,无法产生深入的思考。而在原文中,作者并未直接说明项羽放走刘邦的原因。读者可以自己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在阅读时,读者也可以自己把控阅读的节奏,可以掩卷沉思,反复咀嚼,深入地思考,不断地想象,感受语言文字的艺术美。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符合原著”能否作为衡量改编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借助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多媒介表达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改编作品的价值。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的影视作品都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并没有完整地呈现原著的所有细节,却仍然受到观众的盛赞,一时间好评如潮,这是为什么呢?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

第三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进行“跨媒介阅读”。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

校报编辑向你约稿,请你针对中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提出一些建议。

此时,学生对两种媒介的表达特点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别是态度、顺序、表达。

首先,关于态度,学生要认识到改编是一种二次创作,需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合理的改编。有了这种认识,学生在评论影视作品时便能客观地去分析作品,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其次,关于顺序,学生可以先读原著,再看影视作品;也可以先看影视作品,了解大致情节,再去研读原著。在欣赏的过程中,他们不必拘泥于顺序。因为每种选择各有利弊。选择前者,学生需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在脑海中对人物形象进行二次创作。这样一来,他们再去看影视作品,就不容易被编剧的二次创作带偏。如果先看影视作品,后看原著,学生就可以通过影视剧中鲜活的画面和音效,激发自己对原著的阅读兴趣。先观看影视剧还可以更快地了解剧中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先入为主,学生在欣赏影视剧的同时得与影视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谓与影视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是指在观看的过程中需以一种审视的眼光去欣赏,不能完全依赖导演和编剧的创作,被动地接受剧中的信息。

最后,关于表达,学生可以了解到:一些由经典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往往会引发观众的热议。但是,在网络平台上,一些人明显没有看过原著,就对影视剧进行不负责任的分析,这是不对的。教师要让他们明白不读原著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教师帮助学生提升了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课后,教师可以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大家觉得剧中的其他人物或情节跟原著比,有没有更精彩或者遗憾之处。

有的学生提到,影视剧对张良和范增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够丰满。在原文《鸿门宴》中,作者并未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张良这一人物形象,但也充分地展现了该人物多谋善断、忠心耿耿的特点。尤其是在宴会开始之前,作者描写了他与刘邦的对话。张良循循善诱,既保全了刘邦作为主公的面子,又让主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自己的意见,不可谓不高明。《鸿门宴》中范增的形象也非常丰满。无论是宴前的预言、宴中的举玦,还是宴后的恨铁不成钢,都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暴躁自负。张良和范增,一个沉着稳重,一个暴躁自负。两人的计谋,一个被接纳,一个被无情忽视。这都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同,他们所侍奉的君主的性格不同。而在影视剧中,张良的形象并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中,张良只做了几个表情,展现了一个冷静自持的谋士的形象,跟原著比起来差得很远,个人魅力明显不足。而范增则“加了戏”,范增与刘邦在对话时处处刁难刘邦,但每次都被刘邦驳得哑口无言。这种改编虽突出了刘邦的个人魅力,却削弱了范增的个人魅力。而且演员对这个角色拿捏得不够好。在个别镜头中,范增的表情和语调不符合原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这种比较并不是画蛇添足,而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何电视剧把更多的镜头给了刘邦和项羽,而弱化他人的形象。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史记》并不是小说,而是纪传体史书,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但本质还是以反映历史史实为主,因此不承担小说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重任;而电视剧由于时间有限,需要顾及观众的观赏感受,必须给主角一些“光环”。

多媒介资源还有很多,如广播、网络剧等。此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为了让他们得到一个标准答案,用标准答案去束缚他们的思维,而是希望他们通过思考、交流与碰撞,认识不同媒介的特点,善用不同的媒介资源来重读经典。实际上,每一次对经典的改编都是对经典的致敬,而对于学生而言,每一次的思考、比较,都是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对他们的馈赠。笔者试图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让他们了解多种媒介信息的特点,以此来培养他们求真求实的态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影视剧原著项羽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项羽虞姬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网络新词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