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类援外培训教学设计

2022-05-23王勇沈广湫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后疫情时代教学设计

王勇 沈广湫

作者简介:王勇(1980.09-),男,江苏省盐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国际气象教育培训。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8SJA017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下的防灾减灾类援外国际培训。

摘 要: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自然灾害频发的客观现实,指出防灾减灾类援外培训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培训教学理论与防灾减灾培训现状,分析了援外培训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以及“引导性”于一体。本文还提出在后疫情时代开展防灾减灾类援外培训的建议,推进培训供给侧改革,不断探索援外培训新的发展方式,从而提高援外培训的效能。

关键词:防灾减灾;援外培训;教学设计;后疫情时代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将增大,这些变化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员安全也是重大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共同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工作。

“一带一路”沿线处于气候变化高敏感区,也是气候变化风险较高的区域,包括沿线小岛屿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薄弱,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不足。在此背景下,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的国际培训工作,可以推进我国和沿线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管理领域开展多层次、高级别的交流与研讨,共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可持续发展与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一、援外培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总书记接着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是对新中国外交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共同繁荣富强的未来贡献出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其中“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包含了共同防御自然灾害风险的相关内容,预防和降低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发展目标中“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建设有灾害抵御能力的基础设施”、“全球加强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这些目标都明确地点明了服务人类发展的共同愿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相关发展目标,都强调了保护人类家园,抵御灾害风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作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就是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通过对沿线国家人员进行可持续培训,推动构建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全球防灾减灾治理体系。

二、援外培训教学设计原则

培训教学不同于普通本科生教学,同时也异于一般的学术讲座。在设计培训教学内容时,要坚持“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以及“引导性”。这也是我国对外援助培训项目实施管理规定中所明确要求的。

1. “先进性”是指培训内容要能够反映出我国国内相关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实力,展现我国的科技发展成果。譬如,我国自主设计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在灾害性天气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覆盖面广、分辨率高、实时性强,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广大国家提供精确的卫星产品。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需要紧密结合诸如风云气象卫星之类能够充分展示“大国重器”的技术,从而服务于“大国担当”的援外事业。在体现“先进性”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一方面能够追踪学科前沿热点,并能够与培训主题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培训领域的交叉拓展。尤其是防灾减灾类的培训,涉及灾害的监测、预报、預警、响应、评估等多个方面,故该类型的培训更加强调授课内容的系统性与学科的交叉性。

2. “实用性”强调了教学内容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使学员理解并基本掌握。结合防灾减灾的技术发展特点,譬如天气雷达在高影响强对流天气监测中的应用、统计预报方法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中的应用等内容,这些实用性强的内容要在培训课程设计中占有较大比重。通过培训,夯实学员的业务基本功,启发学员将相关技术本地化应用到日常业务工作中,促进学员所在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具体培训过程中,重视培训后的评估工作。通过多方参与的评估去检验培训效果,以教学效果的达成度为导向重构教学实施过程,不断提高培训实用性。

3. “针对性”强调的是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要与培训学员的学习需求、认知能力高度匹配,避免出现“曲高和寡”和“风轻云淡”这两种极端的培训教学效果。每个地区、每个国家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尽相同,但又存在着天然的“国际关系”。对于气象、海洋、地质等防灾减灾类的培训,要能够注重结合学员所在国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灾害链的上下游效应进行培训课程的设计。通过培训促进防灾减灾的区域合作交流,共筑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防线,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4. “引导性”则是基于“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在宏观层面上的更高要求,强调的是援外培训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在长远发展战略的角度去引领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在引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展示出我国的软实力包括技术理念、技术产品、技术规范等;另一方面要能够找到培训后期的合作契入点,延伸培训效果、扩大培训功能。

三、关于防灾减灾类援外培训教学设计的思考

1. 培训主题的确定

防灾减灾类培训主题的确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灾害事件频发,不同地区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故灾害的发生呈现出区域性特点。譬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海域受气候变化影响,海水升温显著,受比热容效应作用,沿线国家海平面上升、热带气旋、风暴潮灾害发生机率提高,进而对沿线的港口建设、航道安全产生负面影响。针对丝路海洋灾害的培训,建议开展“区域化”的国际培训,组织丝路沿线国家的学员参加培训,突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由于不同灾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为了能够系统化地阐明灾害间的科学关系以及防灾减灾中的协同关系,建议该类培训主题的设置需要有“系统观”的视野,建立起从“监测、预报、预警、决策、响应、救援、重建、评估”的链式结构体系以及不同部门联动的立体式管理模式。

培训主题的确定不仅要聚焦于上述的“区域性”,还要有符合全球防灾减灾战略规划的“整体性”。以气象防灾减灾类培训主题为例,其要紧扣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培训优先领域譬如全球气候信息服务等,以及中国气象局关于防灾减灾的综合规划譬如优先发展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等。培训主题的“整体性”与“区域性”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是宏观层面的方向指引与中观、微观层面的具体实施。

2. 培训方式的转化

后疫情时代,要充分认识在线教育培训发展的重要性;辩证看待公共突发事件对教育培训的影响,培养转危为机的辩证思维能力;尊重在线教育的规律,为不同国家的学员提供丰富的线上培训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隔阂为学员提供可持续的培训机会,同时要结合援外承办单位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愿景探索不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发展道路;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更加全面系统的开展培训全过程跟踪研究,用大数据链接不同的培训环节,从而为教学反思、过程权变、培训评估等工作提供决策支撑信息。

3. 培训效能的提升

上文所述,要在后疫情时代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打造援外培训在线平台,该平台的功能不能仅停留在培训课程的输出,而要发展成为信息共享、信息融合的更高层面的合作平台。平台的建设应该是高度集成、开放协作发展的。不仅有防灾减灾类课程学习探讨板块,还要增加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板块如中国气象局正式对外发布的一带一路气象服务平台,做到培训单位有教学实例、业务部门有服务需求,呈现出信息良性互动的局面,实现援外培训的“产教融合”,不断提高援外培训平台的张力和活力。防灾减灾类援外培训事业的发展也将促进防灾减灾科技的国际合作,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需求引领的培训供给侧改革—以气象防灾减灾类援外培训为例

据相关统计,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是最为主要的灾害类型,占到整个自然灾害发生频数的70%以上。由于灾害极其复杂的动力机制,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其演变规律,对于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工作仍有不小的挑战。但从目前气象灾害空间分布和时间尺度角度研究发现,其具有区域性、群发性、周期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受援国培训需求,给区域内的相关国家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是可行之举,也是必由之路。在进行具体培训设计时,要结合“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自然环境、气象条件等,对当前国际气象培训教学目标进行探索,使其真正围绕促进区域内防灾减灾类人力资源的能力提升。对不同培训需求的共性要求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投影”到培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过程中,使培训目标更具导向性、培训内容更具实用性、培训技术更具先进性,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为国际区域气象合作做出贡献。促进气象防灾减灾类国际培训教学设计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的统一,特别是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引领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充分考虑到受训学员需求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培训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

1. 把握自然规律,分区域研究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动力机制,找出区域内主要灾害在不同尺度下的时空演变关系与相互依存关系。基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进行灾害风险区划,为后期培训内容的选取提供科学背景,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

2. 加强备灾防御培训内容,促使受训学员从注重灾后救助到注重灾前預防的理念转变。结合主要灾害特点以及高影响承灾体的脆弱性,指导各国从业人员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新手段进行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降低灾害风险,使培训内容具有实用性。

3.调研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培训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将不同培训需求的共性特征作为培训教学的着力点。把握防灾减灾规律,厘清灾害特征与不同培训需求间的关系,加强联防联控策略的实训,使援外培训内容具有普适性。

4.通过调研区域内各国灾害特点、防灾减灾现状以及培训需求,使用聚类分析方法把不同国家具有相似培训需求进行归纳聚类,同时对具有相似培训需求的国家也进行归纳聚类,为设计培训目标、设定培训人员标准、安排培训内容等提供量化的参考标准,避免培训主题选取的盲目性。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面临极端灾害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在后疫情时代需要建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思想的援外培训顶层规划。在具体的援外培训工作中,要以培训需求为导向、以培训效果为检验,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推动援外培训全流程管理。推动防灾减灾类援外培训供给侧改革,努力形成培训质量显著、培训效能突出的防灾减灾类援外培训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齐庆华,蔡榕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的气候变化与风暴灾害风险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34(5):67-75.

[2] 王勇,王丽娜,沈广湫.基于学员评估的援外培训教学设计供给侧改革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40):94-96.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后疫情时代教学设计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