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岛油田中二北注聚不稳定法优化调整实践

2022-05-23骆毅张亚男王宏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2年2期

骆毅 张亚男 王宏

摘  要:孤岛油田中二北普通稠油注聚区,具有油层多薄、泥质含量高、出砂严重、原油粘度大特点,注聚之前采注井数比高,水井负担重,长期水驱开发流线固定优势通道发育,实施注聚后克服众多困难,尤其是注聚十多年后,含水回返速度加大,稳产难度增加,通过优化调整方法的攻关实践,创新了变井网调流线等不稳定注采开发的方法,提高了普通稠油注聚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中二北;注聚;不稳定;优化调整

引言:孤岛油田中二北注聚区位于孤岛披覆背斜构造北翼,构造形态为西南高,东北低,构造平缓,区内无断层发育,与一类油藏相比,中二北注聚区稠更油、多层非均质更强的特点,注聚区含油面积4.17km2,有效厚度21.1米,地质储量1590万吨,2005年12月开始注聚开发,通过提升注聚质量、精细流场调整,已累増油175万吨,提高采出程度18.3%。

中二北注聚区分两套层系井网,馆3层采用反七点法面积井网,馆4层采用五点法、反九点法面积井网,长期流线固定,注聚期间局部井点窜聚关井,动态注采失衡。尤其进入十多年注聚后期,含水回返、产量递减明显,开发人员实施了工作思路转变,突破开发规律认识,突破方案设计束缚,加大精细研究动静态注采井网,精细划分流线,加大实施流场调整,将原有固定的面积井网转换为行列式井网,优化増油含水谷底期,保障了采收率的持续提升。

一、聚焦于目标,精细研究,理清注采,确保井网转换精准

中二北馆3-4注聚区为河流相沉积,开发以馆3-4层系为主,包含11个小层,其中主力层4个,非主力层占比大,并且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间层内差异大,高孔渗、强非均质特别明显,注聚期间平面、纵向见效见聚状况差异大、复杂。在分小层分韵律层认识基础上,采取动静结合,依据渗透率、孔隙度资料,结合各层系的采液强度、吸水和注采对应状况,绘制梳理了主流向、非主流向、滞留向等460条地下流向,确保“转井网”的精确性。

流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可以人为干预调整,在注聚过程中先期主流线受到抑制后,重新形成新的主流线。优化调整阶段注采不均衡、极端矛盾更加突出,主流向注入井低油压、生产井高见聚,采液强度高,见效快、失效快。非主流向注入井注不进,生产井低液量,采液强度低,不见效,滞留向剩余油富集,原来的注入流线驱替不了该区域的剩余油,制约了项目的整体增油效果。

二、立足于战略,统筹规划,精益管理,提高资源价值贡献

注聚过程中,受非均质性的影响,流线固化形成,扫油面积有限,造成了在剩余油普遍存在、局部富集。通过近年来新井测井资料,结合开发井网、韵律划分、注采关系和动用状况,将中二北注聚区剩余油划分为三类。

一类是平面非主流向、滞留向:井组内流向间差异,导致主流向窜聚,非主流向、滞留向富集剩余油。实施小角度小位移的改换井点,均衡驱替。

二类是井网储量失控区:井网控制程度差,或井网内生产井由于套变、窜聚等停产,造成局部储量失控,富集剩余油,优化井位,高效恢复。

三类是纵向非主力层。直井多层合采,非主力层受层间差异影响,贡献率低,剩余油饱和度高,建立非主力层矢量井网开发,提高薄小砂体的储量动用。

针对局部井组注采不均衡、极端矛盾凸显的问题,围绕“段塞长留地下、各向均衡受效”,充分利用现有老井、少量新井,建立空间挖潜模式,平面上控高治低挖潜非主流线潜力,转换角度驱替盲区潜力,纵向转流场,弃段开发挖掘韵律层潜力,矢量开发发挥非主力层潜力,来实现低成本转换井网重调流线的目的。

三、定位于战术,优化方案,细分侧重,提高单井生产效果。

针对平面以及纵向上的注入不均衡,通过构型研究,理清分小层、分韵律层井网和注采关系,同时深化剩余油及流场认识,结合数模和动态,在中二北注聚区实施宏观上转井网,将原有面积井网转为行列式井网来谋划单元发展之路,微观上转流线,实施“注聚井网不稳定五转法”调整流场变流线,矢量开发调差异,实现注聚井组高效长效的目的。

1.油井定向大修“转”角度:主力层馆35和馆44井网转换为行列式井网,利用更新井、上返井、定向大修井井网归位增流线,首先利用报废井井口,实施侧钻水平井挖潜增流线,精细分析利用韵律层内部差异,部署水平井挖潛韵律层顶部剩余油;其次补孔上返,挖掘砂体边部潜力增流线,利用下层系套变井、低效井上返,挖潜目的单元主力层砂体和断层边部剩余油;再次利用定向大修扶长停,归位完善目的井网增流线,在平面原窜聚方向井停产后,考虑流线扫油面积有限,对原窜聚井点实施小角度小位移转换。

2.层间互换开采“转”层系:针对主力层因窜聚停产井造成的注采失衡,井点缺失,利用上下层系其他井点代替。馆4的油井窜聚停产后造成行列式井网上井点缺失,深入分析邻近井点动静态资料,发现馆3的高含水低效井馆44层具有生产潜力,于是进行两口井换层开采,既在平面上转变了原来的流线,又在纵向上实现了主力层的产能有效接替,实现了低效油井双双变高效。

3.治理低液油井“转”流线:平面上控高治低来调整流场拉流线,针对油稠无注采对应的井,优化实施小剂量注汽来提液拉流线,针对油稠有注采对应的油井实施低成本冷采降粘技术。针对泥浆污染和泥质含量较高的储层,实施氮气返排工艺技术有效释放单井液量。

纵向弃段开采“转”流场:在部分油井含水回返较高后,查找油层内高耗聚段,进行封堵,继续回复低含水生产状态,实现了纵向层内潜力转流场接替。

笼统水井分注“转”对应:针对纵向上注采不均衡,层间动用差异大的问题,首先实施水井笼统注,强化吸聚剖面监测跟踪,指导实施调剖,后期转分注,调控对应油井控制低含水、低见聚生产。

四、结语

中二北注聚区实施不稳定法优化调整,确保了项目整体含水低谷期持续保持“平底锅”运行,达170多个月,已累増油175万吨,提高采出程度18.3%,该趋势可持续至“十四五”以后,实现了注聚采收率的持续提升,为同类型油藏注聚持续优化调整稳效延效提供了技术借鉴,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宗阳,谭河清等.聚合物驱后期油藏注采耦合技术提高采收率研究及应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9.

〔2〕姜彦波.聚合物驱后油藏井网重组与化学驱复合增效技术.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4.

〔3〕张岩,杨社红等.孤岛油田中二北Ng3-4注聚前整体调剖技术应用. 海洋石油. 2007.

〔4〕赵善丽,王宏,骆毅等.孤岛高段塞化学驱转流场保效调整技术. 大经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