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22-05-23许经勇

北方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阶段经济发展

许经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提质增效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搞粗放型发展。”“不搞”二字,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良性发展的底线。那么,如何认识新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呢?

是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重要条件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高收入的发展阶段,究竟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人们迫切关心的问题。因为近百年来,全球范围内从低收入发展阶段提升到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相当普遍,换句话说,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发展,难度并不大。但是要从中等收入阶段跃升到高收入阶段,难度是相当大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阶段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高收入,而且其人口规模都在3000万人以下,例如亚洲的“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这对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即中国,没有值得借鉴的意义。回顾世界上许多国家之所以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一个国家跨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其要素成本大幅度提高,如果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改变,必然失去与低收入国家的竞争力;而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又由于缺乏中高端产业,因而失去与高收入国家的竞争力,导致国民经济长期处于停滞徘徊状态。如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个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阶段,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排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尽力把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减少到最低限度,不断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根据2022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已有部分经济指标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但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的下限标准,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只要我们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在“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升效益”上做文章,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未来就一定能够真正迈上更高的阶段。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拓展空间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导致我国发展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日益增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随着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大循环功能明显减弱,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而要使这个循环进一步畅通起来,就必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特别是供给体系要与国内需求更加适配。当前我国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是粗放型发展方式所造成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发展方式转变力度,以及与其相联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与发展空间。

还应当指出,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国际贸易高速发展的时代基本上过去了,这是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迄今已经连续4年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从世界贸易大国的实践看,当货物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达到10%左右,其增长速度就会缓缓降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从最初的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两位数,已经连续4年保持在13%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放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上,把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效率、提高效益和提升效能上。

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成本的基础上,导致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再也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了;况且,伴随着我国资源要素价格的大幅度上升,也使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难以为继。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格外严峻,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殷切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创造新的增长点。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2020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生态产品价值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生活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上升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来认识,并强调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这是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

为破解全球性“三农”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存在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三农”问题,除了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很低,还因为所在国度农业农村农民已经现代化了。城乡差别基本上消失了,有的国家甚至出现城乡差别“倒挂”现象。那么,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会普遍存在“三农”问题呢?这是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始终没有转变,始终停留在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即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而之所以能够通过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持经济发展,是因为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城乡产品和要素价格“剪刀差”的基础上,包括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劳动力价格“剪刀差”,城乡土地价格“剪刀差”等等,从而导致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长期固着化,制度化。“三农”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强调要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彻底改变以往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市民、轻农民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同时在顶层设计上作了精心谋划和严密的部署,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总抓手。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传统城镇化道路不同,新型城镇化道路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总方针,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保障,从而为破解全球性“三农”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阶段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