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路径探析

2022-05-21焦树芳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常态化制度化师德

焦树芳

摘    要: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日常宣传、教育,逐步完善监督考核体系,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自觉化和制度化。高校教师要坚持以“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标准要求自己,在实践中充分提升师德修养和育人理念。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常态化;自觉化;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5-0031-04

高校肩负着培育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重任,而教师是培养学生、塑造灵魂的关键,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好坏,培养一支思想素质过硬、教学水平高、甘于奉献的师资队伍,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广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肯定了教师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的重大贡献。

新时代教师队伍素养的核心是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关键,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关系着校风、教风和学风的构建,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要求。

然而,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组织协同、制度实施、评价考核和主体认同等多方面的挑战,建设难度大、时间长。高校教师失德问题,如敬业意识和育人意识薄弱、人文精神和道德精神缺失等,不仅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也不利于师生和谐相处,更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而有必要进行舆论宣传、培育激励、考评监督、课程改革等多方面的路径建设,改善高校师德现状,全面落实师德建设。

一、强化宣传力度,推进师德工作常态化

(一)树立宣传意识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德”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和感情,才能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心,自觉主动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情感。师德建设常态化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完善自我,逐步提升道德情操、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也有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教学能力强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强化宣传意识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前提。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如校刊校报、校园网、公众号、微博、聊天群等开展师德专题报道,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和风采。新旧媒体交互使用,充分运用线上模式,拓宽师德建设和日常动态宣传的新思路,让师德宣传有声音、有画面,增强教师的吸引力和师德建设效果。引导广大教师主动关心、积极参与师德建设工作,将师德涵养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

师德宣传应实事求是,点面结合。以个体教师为出发点,既关注资深教师的榜样力量,也关注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及时发现新典型,营造崇尚师德和涵养师德的学习氛围。扩大先进典型的挖掘面,集中力量树立多方面的典型人物,以身边人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充分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先进教师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建立师德宣传长效机制。

(二)坚持“四个统一”,推进常态化建设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统一”,以此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常态化,这是师德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1.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1]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2]。教学活动中传授文化知识与坚持品德教育相结合,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教师应不断完善理论知识,专心教书,成为新时代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专业知识的领路人,同时更要用心育人,切实加强德育和人格教育,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教师的言行是教师模范作用最明显的展现,教师的思想、价值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对学生的无形教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始终以身作则,寓德于教,真正做到言行一致、穿着得体、行止有度,实现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相统一,自觉践行为人师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强化教育效果。

3.加强理论学习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教师首先要成为接受教育的人,努力学习教育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不断关注现实需求和学术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将自身价值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4.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科研体现着高校发展的活力和需要,是教师个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教师应有红线意识,树立正确的科研观,端正学术态度,恪守学术诚信,坚守学术规范,坚持学术自由。教师要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良好的科研精神和态度指导教学活动,还要在教好学生的基础上认真踏实地做科研。

“四个统一”既是师德的重要表现,又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教师应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在教学、科研和与学生相处中树立常态化意识,将师德涵养和教书育人互融共建,努力成为师德的建设者和实践者。

二、建立培育机制,激发师德建设自觉化

(一)加强日常教育

健全人格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完善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职责。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素养的高低影响教育质量的好坏,影响学生素养的培育。

建立日常教育机制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3]高校教师失德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实施,更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党政领导应统一思想认识,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重视师德建设,制定好每学期的师德建设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教育专项工作。首先,从细节入手,定期开展讲座、座谈会,引导教师分享教书育人心得,听取建议,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还要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结合党日活动和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夯实师德学习内容。其次,开展系列评选活动,如“最美教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注重考核教师师德,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最后,将师德学习纳入继续教育的考核范围,规范约束教师言行,“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培训档案,坚持岗前教育培训与岗位教育培训相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职前、职中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4]。帮助教师提高思想认识,积极主动加强学习,自觉内化为道德信念,进而外化为行为习惯,营造师德先行的良好校风和德育先行的育人氛围。

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师德培育机制,注重发挥正反面事例的教育警示作用。不断加强教师行为规范,抓好日常性师德教育,关注教师在平常教学活动中的品行,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二)争做“四有”好老师,激发自觉意识

“四有”好老师是师德建设的动力,也是师德构成的主要内容。构建良好师德,激发高校师德建设自觉化,是塑造新时代教师形象的内在要求。

1.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高校教师要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要位置,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师应逐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及情感认同等理论自信和情感认同,自觉肩负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2.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教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坚持以德立身,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积极的、向善的人格品质,自觉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良好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在言传身教中教育学生、帮助学生。

3.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5]热爱教育工作,坚定爱的教育是建设师德的重要内容。师德的核心是仁爱之心。教师是充满爱心、乐观、真诚的奉献者,教师的基本美德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挖苦、嘲笑、恐吓、压制、谩骂、侮辱学生,教师要从心理上理解学生,态度上重视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高校教师应注重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能力、端正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具备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识和专业技术上做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

师德修养需要教育机制的培育,更应是教师的自觉认同和自我修养。建立师德日常培育机制,有助于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德垂范,向学生传递爱心和真心,发挥教师优良品行的示范作用。

三、完善考评体系,推动师德建设制度化

完善师德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是推动师德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巩固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

(一)强化领导担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文件

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各级领导考核和培训力度,打造政治信念过硬、品德素质过硬、党性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培育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完善《新时代教师行为准则》《教师师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实施辦法》《教师师德考核实施条例》《教师失德处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明确师德内容、建设目标、考核标准和方法,力争在全校范围深入开展师德宣传和学习工作,深入执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确保师德建设全覆盖,确保全体教师掌握并理解师德要求和考核内容,将师德建设贯穿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

(二)细化师德考核,制定多样化的考核方法

师德考核是检验一段时期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方式,对后期开展师德建设提供方向。建立具体、操作性强的师德考核方法,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规范教师聘用制度,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教师招聘中,着重考核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优化聘用形式,从源头上杜绝教师的失德行为。其次,细化师德考核方式,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环节落实制度化管理,不断加强教师师德培训,完善考核体系,扩大考核范围,不唯职称论,不唯成果论,结合学生评教、同事互评、领导评议、舆情导向等因素综合展开,避免考评过程的片面化和极端化。最后,学校统筹安排,拉长考评时间,重视师德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主要是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坚持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品德、是否坚持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6]。

(三)严格教师管理,健全师德建设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能够有效保证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巩固师德成果。高校应建立多种渠道接收信息反馈,争取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线下设立专门部门,线上设置专门电话、邮箱、网络平台,多举措强化师德监督管理。此外,还应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设立问题清单,公开推行师德个人责任制和承诺制,并与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相结合,明确师德具体要求和奖惩机制,推动师德制度化发展。

建立健全考核、监督体系,完善师德建设制度,真正做到公正公开,奖惩分明,多渠道联动发展,共同推进师德建设规范化。完善师德制度规范,激励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及时发现并矫正不良行为,保证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开展,强化师德考核和监督的全面化。

四、实施课程思政,促进师德建设实践化

(一)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师德实践创新

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改革创新指明了高校的教育方向,也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要求。

坚持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思政。师德建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精神纳入教学活动;师德建设则坚持德育为先,尊重信任学生,求真务实。课程思政和教师师德相结合是促进学生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方法,更是提升教师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文化内涵,拓展课程的人文知识和政治理论内容,把握好课堂育人的主阵地。做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教学实践中巩固师德建设成果,增强育人的时代性和思想性。

对学生个体教育,是检验教师师德的“试金石”。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差异,公平对待每位学生,了解个体的基本情况、情感需要和发展动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创造适合的教学环境,使用正面、积极的思想教导学生,以真挚的言语和诚恳的态度打动学生。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坚持知识传授和道德引领相统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性和亲和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做好“四个引路人”,努力践行师德规范

争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以实际行动诠释师德。“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有“心”人,努力钻研理论知识,拓展创新思维;不断改进自身缺点,提升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能力,更好地引导、教授学生。

1.立身垂范,以德正身,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教师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流露真实情感,做到因人施言、因事施言、因时施言、因地施言,以良好的言行达成师生内心的沟通和共鸣,坚持以身作则,以崇高的品格引导学生,做学生思想道德的示范者。

2.精益求精,博学明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效果,真正做到精准施教。教学中将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价值标准、人文精神和应用技能统一起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效果。

3.敬业重道,尊生爱生,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给学生提供走出去的学习机会,拓展实践教学,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创新思维。

4.宽容友善,真诚民主,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厚植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意识和崇高理想信

念,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爱国教育等,引导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师德建设相辅相成,教师的思想素养和职业操守关系着学生道德品行的建设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研究、实践成果贯彻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尝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双重教育模式[8]。

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在输出知识和情感的过程中,不断坚定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理念,全面把握“新时代好老师”的标准,努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四个引路人”,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巩固师德建设成果。

师德兴则教师兴,教师兴则教育兴。师德是衡量教师的首要标准,建设良好师德是高校的共识和行动方向。

高校对师德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促进了师德理论建设和教育实践的发展。通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的路径推动高校的师德建设,建立宣傳、教育、考评、监督一体化机制,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师德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第一,构建宣传工作新格局,以“四个统一”为指导积极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价值观。第二,建立日常教育机制,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自觉性,以“四有”好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素养,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不断坚持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高尚的品行影响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第三,建立健全新时代师德制度体系,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保障师德建设成果,充分彰显师德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第四,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想政治、道德价值和人文精神融入课堂,把好思想政治关,坚持知行合一,做好“四个引路人”,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践行师德内涵和使命。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任重而道远,是一项根本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任务。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示范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校应坚持教师自我发展和外在监督同时发力,统筹推进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师德考评负面清单,实行“一票否决”制,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563.

[2]  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09.

[3]  扬雄.法言·学行[M].韩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52.

[4]  沈红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216.

[5]  夏丐尊.夏丐尊散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30.

[6]  黄丽贞.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完善师德评价机制[J].大学教育,2012,2(3):77.

[7]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36.

[8]  岳馨钰,戴毅斌,刘雪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4(12):50.

编辑∕李梦迪

猜你喜欢

常态化制度化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