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失格》他者视域下自我建构的悲剧性

2022-05-20吕红莹

今古文创 2022年17期
关键词:悲剧性他者

吕红莹

【摘要】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自问世以来便畅销不衰,其主人公大庭叶藏这一人物形象也因其悲剧性的一生而备受关注,小说开篇以大庭叶藏的三篇手记,分别介绍了他从幼年、青年到壮年三个阶段的沉沦一生,描述了叶藏具体是如何一步一步不可避免地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和自我毁灭的悲剧。本文拟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的角度出发,剖析主人公从最初的对自我的寻觅和误认,到他者视域下对自我主体的异化建构,再到主体重构过程的破灭。小说异常冷峻地展示出叶藏“走向疯狂存在”的悲剧全过程,并借此悲剧性的结局提出了现代人建构自我的最为真切的痛苦问题。

【关键词】 镜像理论;《人间失格》;他者;自我建构;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7-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7.005

基金项目:2021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项目编号:145109803)。

太宰治的遗作《人间失格》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书中描写了带有作者自身色彩的主人公叶藏敏感纤细而又悲苦的一生。在叶藏的身上充斥着矛盾,他惧怕身边的一切又渴望获得真正的幸福和爱,难以理解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又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同,拒绝向一切丑恶虚伪的现实妥协又不敢做出任何的抵抗。因此他不得不为了逃避可怕的现实困境而不断地沉沦,以颓唐来作为自己对丑恶现实的抵抗,经历了酗酒、吸毒、自杀等一系列堕落的行为,逐渐迷失自我直到成了一具“空无”的行尸走肉而彻底崩溃。这种沉沦贯穿了作者和主人公的一生,他一直都在追寻自我中无力地挣扎徘徊。在叶藏的身上,大家既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异化的揭露,又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类如何构建自我寻找拯救等深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现今,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作为后现代精神分析的创立者,他在1936年所提出的“镜像理论”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到文学批评当中,其理论是指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被称之为镜像体验的理论,在拉康的语境中,它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误指关系,其核心在于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①通过对6—18个月大的婴儿冲着镜子笑这一行为的观察,指出镜像的想象认同使婴儿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控制能力,它标志着自我原型的诞生。然而,这种虚假的映像关系的建构本相就是他者对自我的异化和奴役,最终自我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迷失、彻底死亡。由此可见,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和拉康的镜像理论都致力于探究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以及自我建构的悲剧性原因。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叶藏自我建构悲剧形成的过程及其建构失败后所引发的反思。

一、镜中幻象的自我误认

拉康认为,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像时,便将这个图像误认为是自己的同时产生了一种想象性的认同关系。换言之,也就是在这种虚幻的“镜像”中开始产生个人自我意识的初期建构,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我”与周遭人物环境的一个认同过程。小说开篇的三张照片象征性地揭示了叶藏自我建构的心理变化最开始就是为了寻求认同,第一张照片展示的是孩提时期的他是一个不招人喜欢,没有任何明显特征的人。但到了第二张照片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美貌”②,变得十分惹他人的喜爱。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进一步解说到,镜像的表现形式并不单单指的是镜子,这里的照片最初是“我”的影像,而后则是来自于他人的反射的镜像形式。一方面,这始终还是自己的自画像,所以这幅照片的本质就是自我的认同。另一方面,这种自我的认同实际上是他人眼中的认同,他人的目光成了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所以照片改变的背后原因根本上是为寻求他人对于自我认同的结果。

但是,按照拉康的逻辑,这种自我意识主体不过是一种想象虚拟的“理想—我”。③故事中的叶藏从小就敏感纤细,始终与周围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因惧怕成为大家眼中的异类而养成了讨好人的性格,最明显的特征是开始扮演逗人发笑的小丑。因在对自我的认同和寻找中与世界中的大众意识产生了矛盾,自我意识开始动摇的叶藏,宁愿选择活在自己编织的镜像中戴着面具扮演丑角,并天真地认为“我可以借着逗笑这一根细线稍微与人类联系起来”④文中处处凸显出他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人性的恐惧。他对人的恐惧恰好是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本质上是对爱的期待和对幸福的渴望,表现出来就是他不敢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想法,为获得他人的认同抛弃真实的自己,放弃自尊心去赢得暂时的可悲的喜爱,活成所谓的“理想自我”。正如主人公自己所说:“那是自己对人类最后的求爱”⑤于是,我在夏天会穿着毛衣、跳着印度舞、写自己的糗事、故意假装跌个屁股着地,逗笑产生的“满意效果”却使得他对自己产生了“误认”,这种“误认”产生的形象实际上具有自我欺骗性和虚幻性,所以使得他与现实中的大家距离更加遥远,真实的自己被隐藏、隔绝。这种虚幻的理想中的我还时刻处在凝视之下而惴惴不安,担心真实的自己会暴露之后惨遭抛弃甚至被报复。由此可见,在镜子中虚假的映像关系中建构的主体人格的实质是自我的一种奴役,叶藏以“小丑”的形象来表示镜像初期的自己,在自我误认中不断建构主体。

二、“他者”视域下自我意识的异化

拉康的镜像理论强调,“他者”在人的自我意识确立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自我借助于他人而诞生,依赖于他人而存在。”⑥主体的存在依靠着他者完成,强调的是一个人只能在他人的身上认出自己。拉康又进一步将他者细分为“小他者”和“大他者”,“小他者”指的是“镜中的形象,父母和其他亲人的面容以及小伙伴的行为和游戏”⑦大他者则是由社会规则、法律等社会现实构成的。随着自我意识的建立不断地从个人走向了他人,这种外部思想的投射也逐渐发展成为异化的思想,伴随着主体渴望得到他者认同的程度逐渐加深,心理上的异化状态也逐步加深。

(一)小他者对叶藏的影响

叶藏短暂悲剧的一生源于自己,更是来自一个又一个的“他者”的影响。从第一手札中,大家得知叶藏的家庭背景显赫,子女众多,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又缺乏母爱,是一直被身边的保姆带大的。唯一亲近的父亲却又是一个极端专制又严厉的人,他正是造成自我误认的缘起。主人公对父亲的感情是爱恨交加的,既害怕父亲想要摆脱父亲的专制,又担心会失去父亲的爱,这种感情恰好体现了只有通过父亲这一“最初的他者”形象才能够确认自己。比如,当父亲要给他买小狮子时,他因想要书而沉默,但是发现父亲生气后,自己便马上将愿望改成了小狮子,事后甚至还担心父亲会因为记仇而报复自己;父亲为了让他将来从政而逼迫他放弃报考美术学院的时候,他没有丝毫反抗,直接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甚至于最后丧失掉了在喜欢和厌恶之间取其一的能力。

在这里,大家可以发现自我的建构已经在最初他者的干预下发生了异化。很悲哀的是,叶藏的生活并没有好转,对生活绝望的他因与银座某西式酒馆的女服务员常子一同在镰仓跳海殉情,使得他的父亲从此和他断绝来往,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开始过上了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当从大哥的口中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他当时的心情是“父亲不在了,我觉得自己那个装满苦恼的罐子忽然之间变得空空如也。” ⑧结尾处更是借着老板娘之口讲出:“是那个人的父亲不好,我们所认识的阿叶是非常正直、相当机灵的……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⑨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更是直接控诉了他者的干预导致了叶藏对自我认同的异化,努力地活成父亲眼中的完美形象而导致自己度过了浑浑噩噩、悲剧的一生。

(二)大他者对叶藏的影响

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人的主体成长并非是脱离外界存在的,因此他将外界划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部分。“主体经过想象界的认同形成自我意识,又进入象征界建构起自我主体。” ⑩其中,象征界的符号秩序就是大他者,外在的社会环境作为一种符号秩序,是一种大他者。对于叶藏而言,大他者是他步入社会以后身边的人对他的影响,他的自我意识的塑造从始至终伴随着周围人的影响。叶藏极度惧怕与人产生隔阂,与此同时他也十分渴望融入社会,但当时的现实社会背后隐藏的黑暗丑恶与期盼真善美的他注定是难以相容的。单从故事情节看,《人间失格》似乎是一部单一的关于男主人公讲述自我人生经历的手记,可里面却充斥着大量日本战后当代年轻人消极、麻木的情节。以堀木为例,小说描写他是叶藏来到东京后认识的第一个“都会流氓”,他愚笨、卑劣、猥琐……在他眼中亲情、爱情、事业等都无关紧要,对政治不感兴趣,对人性的阴暗冷酷的本性深以为然,是真真正正的可悲可恨的小丑。叶藏对他的态度是轻蔑的,甚至我与堀木的“友谊”都是因为借五元钱开始的,但正是这个酒肉朋友却像魔鬼的化身一样引诱着叶藏沉沦于酒色之中无法自拔。当叶藏落魄后无处可去而拜访唯一的“朋友”堀木时候,“他冷酷又狡猾的自私令我这个乡巴佬目瞪口呆” ?,类似的情节在书中比比皆是。

以堀木为代表的人还有许多,比目鱼、房东大娘、甚至是那些声称喜欢自己的女人们和自己的亲哥哥,这些人都是组成外在的大他者中的一员,是叶藏自我形象建构扭曲异化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如果说小他者造成了叶藏对自我的误认,那么大他者则更加速了叶藏自我的异化过程,小说中叶藏起初是担心自己难以融入社会,后来凭借着出色地扮演小丑角色成功加入社会,他融入了社会中却厌恶身边中的一切,害怕恐惧的感觉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以至于绝望到想要通过自杀来获得解脱。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二战之后,但作者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结束后带给人们的影响,而是用许多琐碎的,似乎与战争无关的事情。如书中曾写叶藏加入了共产主义读书会这一非法的地下组织并试图以此来反抗现实社会。大家可以从中窥见,在日本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的日本青年往往本着的是爱慕虚荣或者追求新奇思潮的心理去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可笑的是,他们表面上煞有其事地进行思想革命活动,但是实际上却是无聊、迷茫的。因此,在当时既定的时代思潮的大他者的影响之下,主人公试图想以此来实现自己真正的理想是不可能的。此外,当时日本社会中的现代青年们不仅面临着精神世界的空虚,还沉溺于追求感官的刺激中,小说中交代了主人公从小被身边的男女佣人们猥亵、进入高中后“连教室、宿舍都令我觉得仿佛处于扭曲的性欲一样的垃圾堆里” ?、自己无辜的妻子被别人侮辱、到最后自己老佣人侵犯,甚至于自己都在画着污秽下流的漫画来迎合大众。这些现象的背后批判地揭露了现代人压抑扭曲的道德观,从而导致了主人公无可避免地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就不难理解了。

三、后镜像阶段的自我反抗

从当时的外部环境来说,喜欢画画和靠卖画赚钱成为“伟大的画家”与“被女人迷恋”成为叶藏人生中最关键的两部分,这是对他的考验,是镜像时期的后镜像阶段。后镜像阶段的是命运的关键时刻,是主体摆脱他者束缚得以生存的唯一希望。隨着故事的发展,面对自己只能当一个无名的笨拙的小漫画家的窘境,爱情上一个又一个的挫折以及亲人、朋友的抛弃,他内心深处时刻处在不安的恐惧之中,陷入几乎濒临绝望的境地。对女人是逢场作戏不敢违抗,面对自己讨厌的比目鱼和损友堀木都是采取不反抗的态度。在他人的眼中,叶藏是疯子、废物、是个连过年都不让人消停一会儿的麻烦,是个误入歧途的青年。只有最后一句,表现出叶藏是个好孩子。可见,叶藏不是罪恶的化身,反而是罪恶的牺牲品。面对如此的悲惨境遇,他一边要承受着生活上的窘迫,一边要忍受精神上的折磨,他却还是努力地争取幸福。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遇见让叶藏敢于对理想的幸福生活迈出第一步的人——良子,她让叶藏感觉到久违的温暖、信任以及善良纯洁,她是叶藏开启新生活的希望。但这种幸福日子没过多久,沉重的现实就还以他巨大的打击——亲眼见到良子被侵犯。从此,他因良子的信赖被玷污而彻底地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开始酗酒、吸毒、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叶藏渴望过上正常的幸福生活,也为之付出了努力,然而自己所做的一切反抗最终都是徒劳的,他逐渐认清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作为“异类”,经历了从“自我误认”到“自我异化”再到最终自我建构的“反抗失败”的演化过程。这种形似无可救药的堕落行为正是主体在自我建构过程中对他者的剧烈反抗,可以说,他用自己的毁灭结束了“自我”与“他者”的分裂与矛盾冲突,在这种意义上看,他并非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英雄形象。

四、结语

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主体要在镜像阶段依靠他者来寻找自我意识,建构自我形象,最终达到自我与他者的平衡状态,建构起完善的自我主体。《人间失格》中叶藏从恐惧人类到扮演丑角再到放弃生命向现实做出无声的反抗,这一过程中都是他者在对主体起着支配的作用,他将真实的自己伪装起来,企图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内心中却始终认为自己“失败”“糟糕透顶”“有罪”,可以看出他通过他者未完成对自己的认可,这也是造成他悲剧性人生的关键性所在。他折射出来现实生活中当代人面临的共性的问题:即透过他人才能实现价值,一旦无法实现便会走向异化、自我否定、厌倦甚至自杀的极端行为。作者对于大庭叶藏这一当时极具代表性的现代青年人物形象的塑造,形象地反映出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和困境,也启示人们应该跳出外界的期望去寻找真实的自己、加强自我意识,完成自我与他人的和解以及关注自己的成长。

注释:

①张一兵:《拉康哲学映像——不可能的存在之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8頁。

②④⑤⑧⑨??(日)太宰治著,李欣欣译:《人间失格》,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第5页,第5页,第77页,第80页,第45页,第20页。

③严泽胜:《穿越“我思”的幻象——拉康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效应》,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⑥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⑦张一兵:《拉康哲学映像——不可能的存在之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66页。

⑩曾胜:《视觉隐喻:拉康主体理论与电影凝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法)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张一兵.不可能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日)太宰治.人间失格[M].李欣欣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4]曾胜.视觉隐喻:拉康主体理论与电影凝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严泽胜.穿越“我思”的幻象——拉康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效应[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6]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悲剧性他者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女性主义视角下《武媚娘传奇》的解析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他者”眼中的“她者”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剧性探析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性
全球化时代,最关键是理解“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