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5-19刘洋麦圣龙邢健强黄雄高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植入术乳化晶状体

刘洋 麦圣龙 邢健强 黄雄高

临床采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治疗屈光不正,盛行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1]。RK通过在角膜中央光学区外的周边部角膜行数条放射状切口,使周边部角膜变凸、角膜中央光区变平,以此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2]。随着时间的推移,之前接受RK的患者渐渐开始发生白内障,临床上常采用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RK术后的白内障治疗一直是临床一大挑战,由于RK手术破坏了角膜的完整性,再行白内障手术治疗其承受的压力、操作力度较正常眼球显著降低[3]。白内障术前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需要参考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但是因为RK手术导致角膜曲率测算存在误差,仪器测量值往往偏高,导致推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较正常值偏低,术后出现远视,更有甚者需要进行人工晶状体的更换[4]。随着不断完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和设计不断提高,可调节人工晶状体通过人眼自身的调节改变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在治疗单纯老年学白内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5]。本研究分析了RK术后白内障乳化术,选择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治疗,探究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应用于RK术后白内障乳化术的应用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4例(10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具有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 RK)手术史,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其中,选择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者31例(50只眼)为对照组,选择可调节人工晶状植入者33例(50只眼)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切口机角膜恢复情况良好。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58.24±6.43)岁,男性17例,女性16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7.79±6.24)岁,男性14例,女性17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间无显著差异。排除伴有青光眼、角膜病、虹膜睫状体炎、视神经炎等眼病的患者,排除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感染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二、手术方法

根据角膜地形图检查的最小角膜曲率值 K1 、 IOL-Master 测量的眼轴长度,运用SRK/T 公式计算出人工晶状体度数,预留-1.0~-1.5 D。所有患者手术均采用相同的仪器设备(Laureate 白内障超声乳化仪+Topcon OSM 600 型手术显微镜)以及耗材等。针对 8刀放射状角膜切口愈合瘢痕的患者采用 3.0 mm 透明角膜切口,针对12、16刀的患者选用 1.8 mm 透明角膜切口。选用福来视 (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A 常数 118.0,折射率 1.46,光学区直径 5.75 mm,总直径 11.50 mm。 单选用的可折一片式单焦点人工晶状体 Acrysof Natural (Monofocal intraocular lens,SIOL),A 常数 118.1,折射率 1.55,光学区直径 6 mm,总直径 13 mm。

手术时避开角膜放射状切口,选择在角膜散光 的陡峭轴做主切口,行常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即术前3 d抗生素左氧氟沙星滴眼液(5 g/L)滴眼,4次/d。术前散瞳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术眼角膜表面麻醉采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常规消毒铺巾,做角膜切口和对侧切口,前方注入适量的黏弹剂,做连续环形撕囊,水离及水分层后,超声乳化技术乳化并吸除晶状体,囊袋内再次适量黏弹剂,植入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调整人工晶状体位置,彻底吸清除黏弹剂,待前房形成良好后水密,包扎术眼,手术完成。

三、评估指标

术后3个月随访,术前、术后3个月测量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散光度、等效球镜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中文版25项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视觉功能问卷调查( 25-item national eye institute visual function questionnaire,NEI-VFQ-25)[6]评估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NEI-VFQ-25包括12个维度,患者通过自身的总体健康状况、总体视觉、近距离工作、远距离工作、色彩视觉、周边视野、眼痛(症状及持续时间)、社交功能、独立性、社会角色限制、 精神健康状态等方面并进行主观感受评分。问卷一共25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4级 ( 评分为0~4分) ,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则表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越高,反之则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越低。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如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如透明角膜切口例数采用率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前的BCVA、等效球镜度、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选择不同透明角膜切口的构成间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较术前视力相关指标的比较

二、术后3个月治疗效果的比较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BCVA较术前提高,等效球镜度显著降低,角膜散光较术前无显著变化、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显著降低,见表2。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BCVA、等效球镜度、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无显著差异,见表2,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相关指标的比较

三、两组患者术前、术后NEI-VFQ-25评估结果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各维度评分间无显著差异,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近距离工作维度评分较对照组高,研究组患者的远距离工作维度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NEI-VFQ-25评估结果的比较(分)

讨 论

白内障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目前为止,手术摘除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超声乳化手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操作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成为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方法[7]。RK术后行白内障手术,因角膜曲率发生改变导致曲率测量误差,使得人工晶状体的计算出现偏差。随着超声乳化术的日益完善,患者不但要求恢复良好的视力,还要求获得满意的视觉质量。

本研究中,比较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可调节人工晶状体、 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可调节人工晶状体、 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个月,患者的BCVA、等效球镜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得到显著改善,但是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在RK术后白内障手术中与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效果一致。对于RK术后患者,透明角膜切口的选择和大小是影响手术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有研究[8,9]结果表明,依据放射角膜切口愈合瘢痕数来选择大小不同的透明角膜切口,可有效增加手术的安全性,达到避免切口开裂、降低术后散光发生率的效果。有研究[10-12]建议,对于8刀及以下的患者可以选择3.2 mm、3.0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于12~16刀放射状角膜切口的PK患者,可选择1.8 mm~2.0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本研究中,针对 8 刀放射状角膜切口愈合瘢痕的患者采用 3.0 mm 透明角膜切口,针对12、16刀的患者选用 1.8 mm 透明角膜切口,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玻璃体运动、睫状肌收缩使得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向前移位,改变了前房深度,使得人工晶状体达到调节功能[13]。但是研究[14]表明,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在术后短期内可同时保持最佳近视力以及远视力,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远视力无显著变化但是近视力显著下降。可能是由于睫状肌的放松、收缩,悬韧带的作用力下降,使得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位移受到影响,导致调节功能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组的患者,术后3个月其近距离工作、远距离工作维度评分显著高于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组,与文献结论一致。有研究[15]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睫状环逐渐缩小,晶状体悬韧带张力逐渐降低,当其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无法进一步降低,这将影响可调节晶状体的进一步调节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RK术后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可调节晶状体植入术是可行的,较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短期内近距离工作、远距离工作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其优劣尚缺乏充分的证据。综上所述,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可调节晶状体植入术治疗RK术后白内障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短期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近距离工作、远距离工作生活质量水平。

猜你喜欢

植入术乳化晶状体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期间的应用效果
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判定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
微切口及超声乳化仪进行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突然视物清晰 未必是好事
白内障患者须慎重选择人工晶状体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同轴双导管技术在后循环颅内支架植入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