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非遗“十里红妆” 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

2022-05-19邵鋆南金枝瑛

今古文创 2022年18期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非遗创新研究

邵鋆南 金枝瑛

【摘要】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数字技术对宁海十里红妆习俗进行保护,重新焕发其艺术光芒和活力。本文通过探索宁海十里红妆的古老传说、婚俗习惯与工匠技艺,探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问题,从而寻找以数字化方式记录婚嫁流程与红妆器物制作过程的方法,寻求现代化的创新保护与传承方式。希望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重现在广阔的数字宇宙中。應用数字化技术,也能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非遗;十里红妆;数字化技术;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8-006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20

基金项目:浙江万里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宁波非遗‘十里红妆’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202110876072)。

一、宁波十里红妆概述

(一)十里红妆传说

南宋时期,宁海西乡白溪旁有个美丽的村庄,百姓们依水而居,虽说生活不甚富裕,却也恬静怡然,仿佛一座世外桃源。

一日,一名小后生的到来把山村的宁静打破了,他匆匆奔来,向一个正在晒稻谷的农家女求救,说是被金兀术的追兵追杀。农家女见他眉清目秀,不像坏人,加之痛恨金兀术滥杀汉人,便想办法帮他躲过追兵。农家女寻来大箩筐罩住他,再解下自己身上的拦腰兜,盖在箩筐上掩盖后生的身形后,便神态自然地翻晒起了稻谷。金兀术的追兵赶到,问农家女是否见一人从这里跑过。农家女向台州方向一指,追兵便被误导追去了台州方向。

被救的小后生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的皇上——康王赵构。他向农家女表示感谢承诺有朝一日返回朝廷必定报恩,将农家女接到皇宫去,并且约定以拦腰兜为信物。

后来,赵构定都杭州,派遣官员到江南寻亲。听闻消息的农家女虽心有向往,但也明白大字不识的自己怎能当得了雍容华贵的皇后娘娘,便联合村中所有姑娘,在自家门前挂上拦腰兜。官员见此情景,只能无功而返,向皇帝如实禀报。皇帝明白农家女的真实意思,仍念农家女救命之恩,于是下旨赏赐农家女所在方圆百里人家,嫁女皆可享受凤冠霞帔和半副銮驾的优厚待遇,并且她们的嫁妆尽可雕龙画凤,以显示皇帝的感恩。

“村姑救康王,浙东女子尽封王”的传说由此而来。从此,浙东女子出嫁就一路风光一路红,嫁妆能够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称之为“十里红妆”。

(二)十里红妆婚俗流程

旧时,宁海人的婚姻大都是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立的。婚姻关系到宗族的兴衰强弱,许多家谱对子孙娶亲都有严格的规定。媒人先跟双方父母商议婚事后,双方互换庚帖,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互相占卜,叫做“合八字”。经过议婚,得到双方父母的同意后,男方就择日下聘礼,叫作“行聘”或“下定”。到了迎亲日前一年的十二月,男方要送礼品给女方,叫做“寄岁”或“送年夜”。约定婚期叫做“送吉”,也称“送日子”。

迎亲的那一天,新郎要向新娘家奠雁(献上大雁),宁海人早就用家养的大公鸡来替代大雁了。这天,男方家五更天就要起来祭拜祖先,叫做“享先”;女方家五更天要举行“开面”仪式。宁海婚俗,新郎是不到女方家迎亲的,派代表带着喜帖,领着花轿到女方家去即可,花轿将到时,女方关上大门,男方代表把准备好的红包从门缝塞进去,管门人才会开门,叫做“开门包”。花轿进门,给新娘戴上凤冠,盖上红纱巾,穿上婚服,时辰一到,她的叔伯或兄弟抱着新娘坐上花轿,叫做“抱上轿”;起轿后,女方家有亲人送嫁,俗称“伴姑”,叫做“送轿”;同时,男方家也有亲族中的二至四人到半路来迎接新娘,叫做“接轿”。花轿要抬到男方家堂前才能停下,由媒婆和伴姑牵扶新娘出轿,叫做“请出轿”。新娘一下轿,就要踏过五谷杂粮,跨过火盆,由伴姑扶到堂上,然后夫妻行交拜礼,叫做“拜堂”。拜堂完毕,送入洞房,夫妻行合卺交杯酒礼。当晚,亲朋好友还要“闹洞房”。

婚礼第二天,新娘起床洗漱后,举行“谢客筵” “吃茶”。第三天,女方家挑熟食礼担到男方来餪(馈赠)女儿,叫做“餪敬”,也叫“餪女”,俗称“三日担”。同一天,新人一起回到娘家,女方家也要大办酒宴,谓“请新子丈”。之后,男方家选黄道吉日,带领新妇去本家宗庙(祠堂)祭拜祖先。至此,婚礼流程才完全结束。

(三)泥金彩漆工艺及红妆器物

宁波红妆家具是宁波传统漆器,以朱漆髹底,雕饰贴金,是宁波传统漆器、雕刻技艺的综合。宁绍“十里红妆”的漆嫁妆中采用的工艺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朱漆、泥金彩漆和朱金木雕,其中泥金彩漆工艺是宁波所特有的。[1]

泥金彩漆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原料,其技法可分为“浮花”“平花”“沉花”三种,制作方法分为“堆泥”“沥粉”“泥金彩绘”三种,可以用一种工艺技法单独成品,也可三种结合,综合成一个工艺丰富的产品。[2]堆泥是泥金彩漆最独特的工艺方法,是在平面上做“加法”——手工堆塑。艺人以生漆、瓦片灰或蛎灰按一定比例捣制成漆泥,在木胎漆胚上堆塑山水、花鸟、人物、楼阁等图饰,再给堆塑贴金、上彩,工艺繁杂。制成的工艺品典雅古朴、绚丽多彩,坚硬不易磨损剥蚀。[3]

2010年,泥金彩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宁波十里红妆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一)生活方式变化,社会认知偏差

许多非遗都是生活方式的表现。旧时代的生产技术构建了过去的生活方式的体系,从服饰、饮食到习俗,都含有其时代特征。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传统习俗也开始逐步走向末路,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扎根的土壤,缺乏物质基础的非遗也渐渐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开始消失。

不仅是时代潮流的逐渐向前发展,人们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将非遗视同为落后的文化。一些传承人也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无法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不能带来社会地位的提升,不希望自己的后人来继承自己的手艺,很多非遗项目失去了活态传承的土壤。因而对非遗保护来说,国家目前提倡匠人精神,提升非遗传承人的职业尊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二)扶持政策不到位,传承方法缺乏活力

非遗扎根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政府的主导保护,更需要群众土壤。

我国的非遗保护还是存在形式主义较重的问题。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往往看重非遗项目、传承人数量方面数据,对于成功申报后的项目和传承人的具体扶持政策却往往难以具体的贯彻落实。导致一些有兴趣的年轻人迫于生活压力,对非遗保护也是有心无力,使非遗传承工作也出现了后继无力的现象。

非遗的传承保护离不开传承人本身的努力。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很多传承人无法将流行元素融入其中,使自己制造的产品缺乏新意,无法与大众的审美导向一致。要焕发非遗的全新活力,就需要传承人学习、综合年轻人身上的活力与创新能力,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如此,才能使非遗源流不竭,并且迸发出蓬勃生命力。

三、宁波十里红妆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路径

(一)材料与工艺的数字化分析与创新

“十里红妆”婚俗中的嫁妆集中了小木制作、雕刻匠作、漆作、桶作、竹作、銅作、锡作等民间匠作;运用了雕刻、镶嵌、描金、勾漆、填彩等手法的制作技艺;器具上的雕龙刻凤,更是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它们集雕刻、堆塑、绘画、贴金、泥金、罩漆等工艺于一身,古朴、典雅而富丽。[4]人们可以利用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红妆器物的不同材料和制作手法的效果,设计更多精巧的组合方法,利用3D建模、打印技术将复杂的工艺重现于数据世界或打印在现实世界中,为更多的创新设计提供数据方面的帮助,也能够更轻松地花更少的成本观看实体效果。

目前,大众学习红妆器物制作工艺的方式存在诸多弊端。比如,缺少一个更智能的渠道传授工艺,许多愿意投身其中的传承人找不到规范的制作方法。人们可以对红妆器物制作的技艺进行分步记录,分类进行系统的数字化保护,将一整套复杂工艺更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根据人们的学习习惯,由专业的技艺传承人将其分为从简单到复杂的不同模块,介绍、拍摄自己的制作过程,投放在支持互动选择的网站,有利于愿意学习的人多次观看,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性地学习红妆器物特殊的制作工艺。

(二)十里红妆文化的信息加工与处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十里红妆器物与婚俗特色进行数字化的加工处理,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比如,可以通过对红妆器物进行分类,然后进行信息关键字搜索,搜索信息加工技术以及器物运用的技术、图像识别等;还可以对红妆器物进行元数据的采集,将十里红妆婚俗的纪录片进行数字化加工,使十里红妆婚俗以图像形式呈现,再将音频、视频等进行剪辑,分类整理、结合,便于后期对外展示。

(三)十里红妆文化的数字化采集和信息存储

形式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献记录中可能存在遗漏或者记错的现象,而且实物可能会受一些人为损坏或是自然灾害影响,通过数字化技术的采用能对其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获取当前最新的十里红妆的知识,了解十里红妆的特点、工艺以及技艺制作的方法。

(四)红妆文化的VR展示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很多博物馆展厅都采用数字化技术来展示,十里红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全景技术,通过拍摄关于十里红妆婚俗的过程全景图,更加全方位地了解浙东婚俗流程,可以更好地记录和保存婚俗过程。人们可以通过VR技术,将十里红妆婚俗过程的数据导入虚拟图形中,然后在虚拟的婚俗场景中,自由地选择想要观看的基本过程。通过VR技术手段实现交互及动态虚拟现实演示,使人们在参观时得到更好的体验,更加有参与感,也能更好地留住历史、传承文化。

(五)与影视制作方合作,表现红妆文化特色

非遗传播也可以通过与影视制作方踊跃合作,借电视剧、电影等的广泛传播性,既能表现红妆文化的本土特色,也能让本土观众产生浓厚的共情作用。例如,2009年,中国首部非遗电影《十里红妆》成功地登上大银幕。不仅限于此,当地政府还应当不断寻求新的途径,努力进入当下主流媒体的视线范围,引起大众的关注与记忆,在大众心里留下美好印象,保留红妆记忆。

四、宁波十里红妆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价值

(一)数字化技术保存还原了传统技艺的精髓

数字化的发展让人机交互、机器与机器的交互更智能、更高效,多种交互方式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性和效率,使同时处理多项任务、高效处理复杂任务成为可能。数字化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跨越了地域与空间的距离,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更方便交流,信息资源更对称,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的重要表现,科学技术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留存并促进文化发展,文化发展又为科学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科技进步提供动力。

在保存和记录红妆婚俗的同时,可以在尽量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使原信息以更易表达与展示的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再以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整合,不仅能够实现网络信息共享,还能帮助其各方面作用的发挥。现代数字化的存储方式,既可以让用户进行远程的共享共用,又可以压缩大部分的储存空间,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二)十里红妆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地域性非遗得以广域的传播

最初,由于纸质媒体的传播范围与信息量的有限性,非遗深厚的文化底蕴很难在这样的条件下充分传播。在与互联网结合后,非遗的传播方式和受众面都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在信息数字化的时代,文化传播实现了文字、图像、视频等多元化方式的综合,实现平面与网络相结合,构造互联网立体博物馆,营造出高度融合的文化氛围,扩大其影响力,这使十里红妆这一类的地域性非遗也得到了广域的传播。

近年来,当地也尝试采用了更多元的创意传播策略,包括主题博物馆建设、专业书籍出版、大型民俗风情歌舞剧演出、非遗电影电视摄制、吉尼斯营销等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5]

(三)VR技术强化人们对宁波十里红妆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6]其高度仿真技术使用户能在虚拟世界中体会到如临其境般的感受,深深投入场景之中。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通过VR技术可以将作品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可以在十里红妆婚俗VR的特定场景中进行体验。

另外,互动性也是VR技术的一大亮点,通过这一技术可以让学习者在没有教学者的情况下,对红妆器物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解和学习。

五、结语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是宁绍平原特有的一种迎亲嫁女习俗,是江南婚姻民俗的重要一隅。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也为它带来了许多有益影响,使它的保护、研究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十里红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婚俗特色、红妆器物与内含的艺术价值、文化底蕴应该被传承保护。然而,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所伴随的习俗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当下,信息化、数字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将美好传统习俗与数字技术结合,从而保存其精粹,是使其文化流传下去的必经之路。

简而言之,在非遗的保护和创新研究方面,应用数字化技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在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大众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新媒体传播时代,数字化网络技术更快速、更便捷、更高效,为十里红妆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原动力,并且产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方面的价值效益。同时,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传承下来的工匠技艺强化分类、整合,并焕发新时代的活力,促进它的创新改革。因此,应不断加强数字化在非遗保护中的运用,使我国的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钟俏.十里红妆——清代宁绍地区漆艺嫁妆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

[2]李萍,张飞龙.中国生漆科学技术发展30年[J].中国生漆,2010,29(02):1-12+15.

[3]郑超.浙江宁海十里红妆设计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4.

[4]方艳,胡巍.十里红妆古越风——感受“十里紅妆”经典之美[J].美术大观,2009,(03):68-69.

[5]王艳,李莉.“十里红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创意文化传播[J].文化产业导刊,2013,(5):55-59.

[6]蔺慧丽.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J].中国新通信,2017,19(16):94.

猜你喜欢

数字化技术非遗创新研究
数字化室内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相互渗透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