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人文地球”三千年历史

2022-05-19张九辰

科学导报 2022年25期
关键词:容貌人文科学

张九辰

1970年4月22日的美国各地,包括国会议员和各界人士在内的两千万人参加了盛大的环保游行,呼吁各国领导达成合作协议、阻止全球环境的恶化。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环保活动。这一活动影响之大,不但直接推动了此后每年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还催生了相关国际会议、环境法规和环保机构的建立。目前,世界地球日活动已发展至全球近200个国家、每年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作为基本生存空间,地球是人类最早了解、最为熟悉的天体。探索地球,一直是人类文明史的主题。人类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地球,人类从未停止过认识、探索的脚步。自从人类出现以后,出于生存的本能就开始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都处于原始、朴素的描述状态,关于地球的知识缓慢地积累着。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描述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根据自身的观察与思考,用文字描述、图像绘制、科学归纳、数据统计出来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文地球知识贯穿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地球认识史乃至思想史上的核心内容之一。

将“人文地球”与“自然地球”相对应,是《人文地球》的特色之一。自然地球有着46亿年的历史,人文地球只有三千多年的岁月,但是与蓝色星球的自然容貌相比,人文地球的容貌更加丰富多彩且变幻莫测。三千多年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地球的容貌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异,即便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环境当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人文地球更像是万花筒,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丰富多彩。

一万年以前,农耕活动开始了,人类对环境的观察逐步深入。无论在哪个民族、任何文明国度的知识体系中,都存在着大量对于环境的记述。这种记述,有些流传于神话当中,有些保存于宗教活动当中,有些存在于器物与绘画当中,有些反映在生产实践当中。

五千多年前,文字出现了。文字让地球知识得以记录,并以书籍的形式流传并广泛传播开来。尽管早期的书籍大多已经遗失,但是书籍加速了人文地球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流传,促进了知识的进步。

三千多年前,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进入理性发展阶段。从地中海到西亚、从尼罗河到两河流域、从印度到中国,关于地球的知识与哲学的思辨交织在一起,开启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过渡。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前后,东西方各文明古国均出现了大量描述地球的著作,人文地球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历史上人文地球的恢弘画面,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古代的哲学著作,让我们体验了人类的观察与理性思辨;丰富的游记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先人眼中的新世界;浩瀚的地图典籍,以图像的形式生动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文地球的面貌;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和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建立起来的全球数据模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建立在海量数据、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虚拟数字地球;全球化视角下的众多大科学计划,为我们准确地理解地球的生存状态,提供了综合自然与人文的集成性蓝图。

除了上述丰富多彩的画面之外,知识体系构成了人文地球的科学容貌。随着近现代科学的诞生,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以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构建起来的理论模型开始完善,最终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被称为科学。人文地球的科学容貌直到19世纪才逐渐显露出来,并在20世纪逐步丰富和完善,至今仍在发展与变化之中。

现在的知识体系,是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形成的。现在习以为常的概念、理论、方法,是历史上与我们一样的前辈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修订完成的。《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引领我们重走一遍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探讨、质疑、完善的路程。这不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也有助于我们思考科学的本质和思想,激发科学研究中的创造力。從历史中理解现实,才能够真正触及事物的本质。时至今日,大自然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探索地球,我们不仅需要借助科技的进步,更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宽阔的历史视野。这也是写作《人文地球》的初衷。

猜你喜欢

容貌人文科学
人文时光(组诗)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画与理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Perfect is Boring
人文社科
感恩节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