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周山水画的艺术风格探析

2022-05-18杨晶晶

大观 2022年4期
关键词:沈周构图笔墨

杨晶晶

摘 要:沈周被称为“明四家”之首,其绘画作品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他在山水画创作中不仅注重师法古人,而且还注重师法造化,其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对沈周山水画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师古而不拘泥于古人,有着高雅的艺术格调,吸取众家之所长来表达内心的艺术世界。因此,从笔墨语言、经营位置、随类赋彩三个部分来探讨沈周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促进当代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

关键词:沈周;山水画;笔墨;构图;赋色

明代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画家,作为“明四家”之首的沈周,更是我国画坛上屈指可数的大师级人物。在山水画方面,沈周的造诣极深,并且艺术兼容性极强,不仅师法古人,而且更注重师法造化,吸取了诸家之所长。沈周生活在明代中期,当时的经济繁荣昌盛,特别是他生活的苏州,经济的欣欣向荣促进了艺术的蓬勃发展,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文人墨客,而且还涌现出一批艺术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吴门画派,沈周是开创者,其次还有唐寅、文征明、仇英,他们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因此对诗、文、书、画具有很深的造诣。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由于这样的熏陶,他的性情淳厚、温和,他一生不入仕,寄情于书画。他在绘画上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其家族的影响,他的父亲、叔父都是当时有名的画家和书画收藏家,家中有很多书画,因此他可以临摹到很多古人的作品,如巨然、董源等。沈周早年师法王蒙,此时以细笔为主;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此时以粗笔为主,上可追溯到董源、巨然以及北宋诸家,又融合南宋的笔墨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世称“细沈”和“粗沈”。他借用绘画来表达自己淡然自若的情怀和平静的内心,不断地在师古和造化之间探寻内心的艺术世界。无论是从沈周作品的笔墨意趣、经营位置方面,还是从意境渲染、点景设色等方面,人们都可以感受到沈周山水画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所蕴含的艺术精神和文人情怀为后世的中国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苍润质朴的笔法墨韵

与西方以色彩和明暗光影重现客观物象不同,中国绘画主要通过笔墨语言的表达来塑造物象。笔之于墨是骨架,讲究骨气,注重书法用笔,古法用笔;墨之于笔是血肉,注重风韵,注重墨从笔中出,以“六色”“五彩”来突出墨韵。笔与墨的运用不仅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与独特的文化积淀,还能反映出画家独特的情感和主观的选择。人们可以从沈周的山水画作品中体会到他运笔用墨质朴苍润,有粗有细,有繁有简,富有变化,充分体现了他浑然天成的绘画功力。

沈周的山水畫按照笔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40岁之前以工整严谨的细笔作品为主,40岁之后以豪迈潇洒的粗笔作品为主。在早期的细笔山水画作品中,他主要受到王蒙的影响,用笔厚重,构图繁密,皴法多为细笔叠加,山石擅用尖笔斜拖描绘,体现他早期时绘画技法的严谨细致。他的作品《庐山高图轴》,画面繁复而细密,山峦重叠,树木繁茂,是“细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该画中,他继承了王蒙的笔力精髓,笔法缜密细秀,气蕴沉雄苍郁,用笔若毫芒,是典型的王蒙风格,但也汲取了宋代画家李唐、郭熙和明代浙派用笔的硬度和力感,下笔刚劲有力,抑扬顿挫,常运用比较整密的线条勾勒山水和亭台楼阁,以侧锋来表现短笔皴,笔法细密秀丽,反复皴擦点染,营造出了一种浑厚苍茫之感。在笔墨渲染之下,沈周用牛毛皴和披麻皴来表现山石的肌理,以浓墨为苔来表现矶头、石点,通过黑白对比来拉开画面的空间关系。一汪飞泉在浓重的墨色衬托下穿岩破壁、蜿蜒而下,时为岩石遮挡,时为栈桥掩盖,但是笔断意连,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映入人们的眼帘。同时,用笔虚实相济,疏密相间,皴擦点染,在整与散之间,将牛毛皴、披麻皴等皴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整体来看,《庐山高图轴》在用笔用墨上,浓、淡、干、湿与皴擦点染并用。画面最下面的山用墨较重,层层积染,层次丰富,通过浓墨可以看到淡墨的痕迹,于细润中见干枯,富有毛涩感和透气性。用细牛毛皴来处理山石,树的黑和山石形成对比,细密且严谨。在点景的处理上,屋舍、栈桥刻画得都十分精细、写实。设色、水墨中稍加浅绛,使得画面更添清雅之气,呈现出苍润之感。

到了中年阶段,沈周的笔法日趋健劲、粗简,山水画创作进入粗笔阶段。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已从早期的师法古人逐渐过渡到师法自然的阶段,开始追求静谧的笔墨意蕴和自然的烟岚之气,逐步摆脱了王蒙的画风,醉心于山水之间,开始了自己对主观意蕴的追求。沈周的粗笔水墨山水画笔法雄浑而粗简,景致由繁至简,用笔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人文情怀。此时,沈周的作品不仅仅是技法的表现,更多是文化意义及自我释怀,他用一系列符号代表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愿,体现出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独特之处,艺术风格更加鲜明,开始由精致繁密转向朴实简逸。代表作品《沧州趣图卷》用笔肯定、洒脱、随意,较早期而言更加粗劲有力,用浓墨点苔,整体线条稀疏错落,不乏爽朗之趣,与早期繁密细致的线条相比,显得更加清新质朴。

从其山水画风来看,沈周的用墨技法十分娴熟,他的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强调水墨渲染,突出苍茫、浑厚之感;另一类则相对比较枯淡,以呈现出苍茫、凄凉之境。无论是哪一种墨法,天真质朴、崇尚自然的墨韵始终贯穿其中,朴实苍润,既具有雄健之感,又不乏江南山水的氤氲秀美。以沈周早期的作品《溪山欲雨图卷》为例,此画的墨色不如晚期山水画的墨色那样酣畅淋漓,而是缺乏风韵,他一方面是融入了黄公望浑厚浓重的墨韵,另一方面结合了米氏云山天真烂漫的风格,重点突出云气缭绕的云山与自然中的幽韵气质,从而打造出墨色丰厚的烟雨山水画。沈周对倪瓒的绘画风格也颇为推崇,在作品《寺隐尧峰图轴》中,他将枯淡墨韵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清淡,淡墨、干墨居多,物象刻画寥寥几笔,取其神似,整幅画皆以淡墨勾勒,突出了画面的苍茫感。

二、经营位置的不拘一格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经营位置这一概念,经营位置是绘画传世的“六法”之一。经营位置是衡量美术作品水平高低和成败的标准之一,也是重要的美学原则。顾名思义,经营有安排、营造的意思,位置则是构成、构图和布局。唐代画家张彦远曾立言:“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构图是美术作品的骨架,决定了绘画的格局。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文人士大夫比较强调创作构图的自由度,打破画面空间的限制,不单单局限于再现自然,更要注重对胸中丘壑的勾勒,以达到形与神的统一以及人与画、心与神的全面统一。沈周则擅长“一河两岸”、左右均衡、对角线式的构图形式,在丰富画面表现手法的同时又根据画面的主体来进行灵活的处理,如着眼于芦草、萍荷,抑或竹园一隅、池塘之角,情景交融,不落俗套,另辟蹊径,勾勒出别具一格的构图形式。如作品《盆菊幽赏图》中就是采取的这种对角线的构图方法,近景取竹园一隅,远景则取林木一角。

对角构图能让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稳定平衡之感,比如在作品《青园图》中,沈周采取了这种左右均衡的构图方式。此画描绘的是湖光秋色,整体构图严谨,局部穿插变化,整幅画面错落有致,意境清幽,对岸一隅的山石起到点缀整幅画面的作用,在丰富画面的同时,也增加了整幅作品的空间感,使画面呈现出朦胧的意境。在另一幅作品《京江送别图》中,他也采取了这种左右均衡构图的方式,与《青园图》相比,《京江送别图》采用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称,而是采取的对角对称的构图方式,同样也能呈现出一种均衡感。其中,近景为河岸旁柳提边,众人在送别友人远去;中景为友人于船上挥手告别;远景为山峦重叠,连绵起伏。

沈周很爱模仿倪瓒,不仅模仿倪瓒的枯墨法,而且也仿其“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这种对河两岸的构图,画面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近景为某个景物的一隅或小筑庭院;中景为辽阔的江河;远景一般高于近景,以给人一种冷峻、空旷、萧条之感。以沈周的《溪山秋色图》为例:在近景中,他截取岸边的小景并加以放大,对山石、树木、人物的疏密安排刻画得十分细致;在远景中,他采取局部放大的方式,以披麻皴的笔法潇洒放纵地描绘了一幅朴实的自然山水画。无论是近景中苍劲的树木,还是远景中连绵的山石,都能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三、随类赋彩的色彩渲染

随类赋彩是南朝谢赫提出的一种绘画设色主张,在当时的绘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畫家的设色技术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很多画家都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进行绘画设色,使得随类赋彩理念成为绘画设色的基本原则。中国的设色山水画主要有浅绛山水画和青绿山水画两种。沈周的山水画作品多为浅绛山水画,多以墨着色,将其分为五色,融入少许的花青色、赭石色等来渲染林木、山石,通过墨色的晕染来衬托画面的层次,以达到淡雅脱俗、天真平和之境,使画面带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让创作者主观的情感得到极大的宣泄。

如沈周的作品《沧州趣图卷》,整幅画面都运用了淡墨着色,表现了他雅致脱俗的志趣。山石部分主要用湿笔淡墨进行大面积的渲染,近山和远山的山脚下用较山顶更深的色彩进行复笔,以区分山石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沈周同时运用积墨法使山石具有枯淡、厚着之感,并配以短笔皴法,全方位地凸显山石的体积,并且使赋色和线条恰如其分地进行融合,在与自然相接处用浓墨点缀,进一步凸显山石的厚重感与空间感。从着色方面来看,沈周用淡墨加花青色来渲染山坡平台之处,通过色、墨相融来强调浑然一体的色调,有着很强的和谐感。对于树木的描绘,沈周同样以淡墨加花青色进行设色,用中锋渲染出树叶的厚度感与层次感,根据树木种类的不同,用少量的朱砂色进行点缀,进一步渲染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并用少许的赭石色来渲染树干,用丰富的层次使之从山石间凸显出来。沈周并未刻意地对广阔的湖面进行着色,而是将其留白,使整幅画面的气韵留存,如此便成功地凸显广阔湖面上的一叶扁舟,并且用赭石色与花青色平涂船和房子,用重墨描绘船上之人的头饰,使画面中的点景人物彰显出灵动感,为画面注入无限的活力。沈周的另一幅随类赋彩的典型作品《溪山秋色图》与《沧州趣图卷》在设色方面相近,不同之处是《溪山秋色图》中的远山显得更加朦胧隐约。沈周用浅墨加淡花青色铺染于山体之上,进一步凸显了整幅画面的层次感,表现出了他淡然平和的生活理想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结语

沈周为人真诚豁达,故其作品毫无奇峭、夸张的用笔,每一笔都有迹可循。沈周山水画风格淳厚沉稳,追求风韵,推崇虚实相交、情景互融的审美意蕴。其山水画作品兼有吴镇的秀润、王蒙的繁密、黄公望的简劲,“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他成功地将南北画风相融合,继承和弘扬了宋元以来文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沈周的山水画笔法呈现出两种风格,早期细密,后期粗放,故有“细沈”与“粗沈”之称。其细笔山水画缜密秀润,构图繁密又不失空灵;粗笔山水画笔法雄劲,墨色苍润,意境深远,雄浑深厚。他将南北山水画艺术的秀美氤氲和苍茫浑厚融会贯通,无论是细笔还是粗笔,都只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区别,而在审美情趣上却是一致的。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其自身的山水画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虽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仍熠熠生辉。

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开山之祖和“明四家”之一,他的书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沈周具有“博采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的功力,还有变法传统、借古开今的精神,体现了当时文人所追求的雅致、娴静的生活趣味。无论今后的艺术如何发展,沈周的山水画无论是在运笔用墨、经营位置上,还是在随类赋彩上,都值得人们静下心来仔细揣摩。

参考文献:

[1]徐思田.沈周绘画艺术初探[J].东方艺术,2005(6):4-6.

[2]周林生.明代绘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吴刚毅.沈周山水画的风格与题材之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2.

[5]谢华文.明代画风的代表人物:沈周及其山水画艺术[J].美与时代(中),2013(8):53-55.

[6]宋梅梅.山水画笔墨语言的人文情致[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10):109-111.

[7]黄悦.从《庐山高图》看沈周山水画风格成因:中国画学习方法启示[J].美与时代(中),2017(11):102-103.

[8]阮荣春.沈周[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9]林木.明清文人画新潮[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10]曹志林.明代“吴门画派”鼻祖沈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53.

[11]罗中峰.沈周的生活世界[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1.

[12]余圣华.沈周山水画分期及晚期山水画考辨[D].南京:南京大学,2017.

[1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4]沈周.石田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5]李维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沈周构图笔墨
富春山居图
吴门沈周
沈周的气度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真正的轻贱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