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靡世界的“高级色”到底高级在哪儿?

2022-05-18语凝

世界博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莫兰迪克莱因莫兰

语凝

莫兰迪的艺术能给人以极温柔的精神慰藉。评论界认为,莫兰迪的画关注的是一些细小的题材,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

艺术家巴尔蒂斯曾这样评价莫兰迪:“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节省到了极致,别有一番境界。”

在时尚圈,有一句著名的调侃:“翻翻你祖母的衣橱,也许能找到今年的流行款。”这句话是说,很多时下最流行的设计,其实是从几十年前的元素中寻找灵感,或多或少地经过加工之后,再次成为了新的潮流。色彩作为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此。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关于色彩的词汇,“高级灰”“雾霾蓝”等称呼纷至沓来,让很多不关注潮流的人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高级灰到底怎么高级?雾霾色为何不是灰色却是蓝色?就连国际色彩的权威机构潘通,也和设计师JASON WU联手推出了一种新的灰色“JASON WU灰”,上一次潘通与第三方合作推出的自定义色彩,是大名鼎鼎的“TIFFANY蓝”。当这些以低饱和度迅速受到追捧的颜色越来越多,多到来不及给它们起名字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些低饱和度的色彩体系其实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色彩体系最早源于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所以被称为“莫兰迪色”。

20世纪初,莫兰迪在教堂和学院几十年如一日地画着一些瓶瓶罐罐的时候,应该想不到他调配出的色彩体系会在几十年后掀起一阵时尚的浪潮。莫兰迪的一生可以用“低调”两个字来形容。他既不像梵高那样生前穷困潦倒无人问津——曾获得过威尼斯双年绘画展的最高奖,也不像毕加索那样引人注目,在世的时候也没有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卢浮宫收藏。用现在的话来说,莫兰迪是一个“铁宅男”。他出生在博洛尼亚,学画在博洛尼亚,教书在博洛尼亚,实际上,他一生只出过一次国——去苏黎世看画展,除了在意大利境内有过一些简单的旅行,莫兰迪一生几乎都“窝在”自己的故乡,过着简朴的生活,即便在作品获奖后很多艺术商人希望和他合作,大多也被他推辞了。在他的心中,艺术是他的亲人、他的妻子甚至全部。在莫兰迪的创作生涯中,大多数的画作都是在描绘生活中最简单的用品——杯子、盘子、瓶瓶罐罐,也许是这些生活中最有温度的物品给了他色彩方面的启发:莫兰迪用灰色调来中和艳丽的色彩,让色彩的饱和度变低,原本浓烈的颜色在经过灰色调和后像是被蒙上了一层雾,显得冲击性没有那么强烈,反而让颜色变得温柔而又优雅,让人看到这些色彩后不会觉得疲劳,还可以从中感觉到些许温暖。而这种柔和的色彩减少了视觉冲击力之后,削弱了对人们情绪的强烈影响——危险或激烈的红色、神秘的紫色、忧郁的蓝色在降低饱和度之后,居然可以营造出平和、宁静、神秘和深远的氛围,使人感到舒适和优雅,情绪激动的人看到之后会觉得舒缓,情绪失落的人看到之后会觉得治愈。

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莫兰迪色“刷榜”是因为一部名叫《延禧攻略》的古装电视剧。与以往的宫廷剧相比,这部剧在宣传的时候就宣称在服装、化妆和道具上花了大价钱。实际成片的质量的确对得起这个投资,剧中人物的服装精美,与传统宫廷剧中高饱和度颜色的服装相比,《延禧攻略》中的服装色彩以精致淡雅为主,柔和的服装色彩配合偏灰色的滤镜,“高级感”十足。人们寻找色彩的出处,将“尘封已久”的莫兰迪色“挖”了出来,并给从前不知道怎么形容的“高级灰”“雾霾蓝”等颜色找到了家。其实,《延禧攻略》中服装的颜色并不是标准的莫兰迪色,而是中国的传统色,比如:用曙紅、藤黄和水调成的肉粉,用酞青蓝、藤黄和墨调成的蟹青,用花青和水墨调成的月白,用酞青蓝和花青调成的靛蓝,等等。与莫兰迪色偏亮灰调相比,中国传统色因为大多用墨调制,颜色显得更加沉稳一些。不过,不管是传统色还是莫兰迪色,这种低饱和度的颜色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确实充满了“高级感”,那么,这种“高级感”是从何而来的呢?

其实,“高级感”并不是颜色本身,而是不同的人群根据不同的人文历史环境和个人经历产生了较为高端的色彩联想。这是由时代变革、技术发展、文化思潮甚至是不同时代的传媒手段所定义的。

在文艺复兴时代,不管是拉斐尔还是提香,他们所画的圣母玛利亚着装都是艳丽的胭脂红和蓝色,因为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高级的颜色。为什么这两种颜色在当时最为高级呢?答案很简单——价格昂贵。在那个时候,想要达成视觉效果上的深蓝色,必须要用青金石磨成粉末,配合其他添加物才能调成。青金石属于宝石,价格极其昂贵——据说当时青金石的价格是黄金的2倍,所以,当时的画家用起蓝色来极其谨慎,甚至到了“只有高贵、纯洁如圣母玛利亚,才配使用如此昂贵的蓝色”的地步。胭脂红同样来之不易,据说直到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在美洲发现了胭脂虫,将其晒干后才能制作出用于绘画的红色。漂洋过海而来的颜料价格自然不菲,所以,胭脂红与蓝色一同成为了高级的象征,圣母玛利亚才能用到的颜色也成为了身份的代表,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高级色”。

到了莫兰迪的年代,莫兰迪色在当时也还并不是高级色。20世纪初,印象派风潮盛行,明快、鲜亮的印象派色彩才是潮流。那时候,照相技术的发展对绘画艺术的冲击很大,毕竟,新的技术带来传统技术的恐慌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常见的,从写实的角度来讲,绘画怎么样也比不过照相。在那个年代,后印象派的画家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而色彩作为对抗当时黑白相机最重要的武器,浓烈大胆的色调格外受追捧。这些色调因为艺术的影响,也成为了当时的“高级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现代主义风格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工业化材料本身的颜色又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色,虽然没有刻意调配的色彩,但原料本身的颜色就代表着对机械化等先进技术的讴歌,是以包豪斯学派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风格最为推崇的“高级色”。

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艺术中心从巴黎转向了纽约。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新潮流和高级色的更迭速度也更加频繁,比如,复古怀旧风格浓郁的粉红色、黑色和青色都是当时的“高级色”。到了六七十年代,波普艺术的盛行让鲜艳的冲撞色又成为了潮流,迷幻又跳跃的配色是那个年代的主打色系。到了80年代,充满科幻感、饱和度极高的荧光色阵列又成为了时尚的宠儿,在80年代,如今被不少人扔在衣柜底下、亮闪闪带着荧光片的“土气”衣服就是吸引众人眼球的“潮流爆款”。

千禧年之后,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和消费主义的盛行,潮流色的变更越来越快。以前以10年为单位的流行趋势,到了今天变成了以年甚至以季节为单位。多变的流行趋势、各种各样的商品,让很多人都感觉自己被物欲所支配,被商品所包围。于是,人们希望解放自己,想从纷繁芜杂又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跳出来,将自己从冗杂的环境中抽离,沉下来反观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生活。“简化形式而凸出自身的存在”,在这种观念下,极简化思潮开始形成。从性冷淡风到侘寂风,这些美学风格都是极简化思潮的产物。

简约、朴素、注重质感,可以让自己平静地审视内心,在审视内心之后可以感受到属于自己的温暖,种种要素组合在一起之后,人们发现:低调、淡雅、有质感的莫兰迪色简直是这种风格的最佳搭配。极简的风格代表着克制,但是在克制下隐藏着更高层次的欲望,而低饱和度意味着在不需要哗众取宠的时候依然能释放出属于自己的魅力。这简直就是为“高级感”量身定做的组合,也难怪莫兰迪色可以引领一波风潮了。

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提香还是拉斐尔的作品中,圣母玛利亚的着装都是艳丽的胭脂红和蓝色。

文藝复兴时期,无论是提香还是拉斐尔的作品中,圣母玛利亚的着装都是艳丽的胭脂红和蓝色。

20世纪初,后印象派3EHpr3vvfIIeZgXsoKknsTQG94UNQgs+E3UNlagDXo8=风潮盛行,明快、鲜亮的印象派色彩成为潮流。图为印象派画家亨利·卢梭的作品《热带风暴中的老虎》。

莫兰迪色的“高级感”与现代印染工艺水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并不是低饱和度就会显得高级,君不见“包包之王”爱马仕专属的颜色——“爱马仕橙”可是饱和度相当高的颜色,谁会觉得爱马仕不高级?而“爱马仕橙”也不是什么大师作品。

在二战之前,爱马仕包装的颜色是米白色的,使用仿猪皮的卡纸制作。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生产逐渐停滞,爱马仕的包装库存用完之后找不到厂商生产了。迫于无奈,爱马仕只能使用当时制造厂内仅存的一种橘红色卡纸作为包装。本以为这种高调的颜色并不会被大众所喜爱,但没想到效果居然出奇地好,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一方面这种亮眼的橙色在战争期间给人温暖和希望的感觉,另一方面这种橙色又和爱马仕皮具的色调相吻合。于是,在二战结束后,爱马仕为了纪念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将所有产品的包装都换成了这种颜色,逐渐演变成了时尚界永恒的经典——爱马仕橙。可为什么同样是高饱和度的颜色,有的显得很高级而有的显得不高级呢?其实这和材质也有很大的关系。

高饱和度的颜色印染相对简单,容易操作,所以,很多低端的商品喜欢用高饱和度的颜色以降低成本,而低成本往往意味着材质较差,颜色工艺也相对粗糙,配合高饱和度的颜色,自然就显得很扎眼,“不高级”。然而,许多昂贵的奢侈品牌也使用高饱和度的颜色,一方面是因为材质本身就经过精挑细选,另一方面配合什么样的颜色也是经过设计师反复推敲过的,再加上不惜成本的印染技术,自然就会显得精致高端。而且,奢侈品在使用高饱和度的颜色时,都是经过了宣传推广、T台走秀等方面的几层筛选,留下的都是经受过时尚人士和市场评判洗礼的,获得了“评委与观众”的认可,当然也就没有廉价感了。

把目光转回到莫兰迪色,会发现它恰巧属于“粗制滥造”与“精挑细选”的中间地带。随着印染技术的发展,低饱和度色彩的使用逐渐成熟和稳定,而低饱和度色彩对材质本身并不挑剔,一些相对低成本的材质因为莫兰迪色的加入,反而突出了本身的质感,而莫兰迪色中灰调带来的朦胧感和少许的颗粒感又让材质与颜色很好地结合,中庸、舒适、朦胧、没有攻击性,这些标签很自然地将两者统一起来,让商家更愿意选择这种色彩打造产品,而受众也愿意被贴上莫兰迪色所带的这些“标签”,于是“高级色”这种称呼就像一条纽带,将商家与消费者联系在了一起,创造了这个色系拥有高端审美的广泛认同。

伊夫·克莱因创造的蓝色被誉为“绝对之蓝”和“这世界上最纯正的蓝色”。

爱马仕橙色的丝巾。

伊夫·克莱因正在进行创作。

波普艺术拒绝高级题材,它从流行文化中提取符号。

包豪斯风格的建筑设计。

然而,时尚与潮流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莫兰迪色的风潮还没退去,“克莱因蓝”又成为了潮流“新宠”,在货架上占据了原本属于莫兰迪色的位置。克莱因蓝也不是新晋发明的颜色,和莫兰迪色一样,克莱因蓝也诞生于20世纪中叶。

1960年,波普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在米兰画展上展出了8幅同样大小的单色画板,每块画板都涂满了一种蓝色颜料,这是“克莱因蓝”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克莱因将这种蓝称为“绝对之蓝”,是最纯粹的蓝色,象征着天空、大海和空气,是深度和无限,是自由和生命,是宇宙最本质的颜色,也是最代表自我的颜色。在展览的同时,克莱因将这种蓝色注册了专利,“国际克莱因蓝”的名字正式诞生。

其实,在“克莱因蓝”诞生之前,克莱因也经历过失败。克莱因原本是一名柔道选手,在1954年逐渐转向艺术领域,他以拒绝世俗、大胆创新的风格进行艺术创作,在“从线条的牢笼中解放色彩”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克莱因开始了他的“单色艺术”。他的作品都是用单一的一种颜色涂满画布,对他来说,这是唯一一种允许“看到绝对可见的东西”的绘画方式。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单色画并不太像绘画,只是一块有颜色的画布而已。不出所料,当克莱因带着他当时最得意的作品《橙色》去参展的时候,被主办方无情地拒绝了。克莱因得到的评语是:“这幅作品,真的是不太够。如果您能接受至少添上一小道,或者哪怕是加入一点点别的颜色,我们说不定都会同意展出。但如果只是一种颜色,是不可能的……”不过,这次被拒绝并没有令克莱因退缩,反而让他更坚持于自己的单色艺术。在自我反省之后,他决定放弃其他的颜色,全力绘制蓝色。

后来,克莱因在材料商朋友的帮助下,将群青粉融入一种合成树脂,终于调配出了他想要的蓝色。他选择了一种纹理非常细腻的细织棉作为画布,然后将一层牛奶覆盖在棉布表面,最后将用力搅拌后的蓝色迅速地涂在画布上。这样的处理让整个作品看上去虽然只有蓝色,但是在平整一致的画面中,棉布和颜料组成的细小颗粒和褶皱又像海面上的细小波浪,观看这幅作品,就像是从飞机上俯瞰大海一样,平静、深沉却又不死板。随着米兰画展的大获成功,“克莱因蓝”迅速成为了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宠儿。“克莱因蓝”诞生仅仅2年后,1962年,伊夫·克莱因就因为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克莱因蓝”则成为了一种经典色彩。凭借着这抹蓝色,克莱因与安迪·沃霍尔、马塞尔·杜尚和约瑟夫·博伊斯一起,并称为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艺术贡献最大的4位艺术家。

虽然“克莱因蓝”在艺术界有很高的地位,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由于饱和度太高,“克莱因蓝”第一眼看上去并不讨喜,反而会有一些让人眩晕的感觉。苹果公司生产的手机还因为“克莱因蓝”的配色“翻过车”。在亮面的手机材质下,就算有苹果公司顶级的工业设计加持,“克莱因蓝”配色的苹果手机依然显得非常廉价,不少网友甚至用垃圾桶、拖鞋、扫把的蓝色和苹果手机对比,吐槽这款配色的廉价感。虽然在手机领域遭遇了“翻车”,但是在服装、设计、家装等领域,“克莱因蓝”则是牢牢地占据了“高级感”的位置,是名副其实的“色彩顶流”,甚至有人说,如果一个女人的衣柜里没有一件“克莱因蓝”的衣服,都不好意思出来参加聚会。

从莫兰迪色到克莱因蓝,充满“高级感”的这些流行色是由谁来制定的呢?其实,流行色还真的是被“制定”出来的。

国际流行色协会、色彩营销集团、美国色彩协会等组织一起,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讨论、表决后,选定几组色彩作为未来1—3年的流行色趋势。之后由国际色彩标准机构潘通发布流行色的色卡,供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参考推广。所以,正如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对白所讲述的,“你认为是自己挑选出来的颜色,其实是经过无数人筛选、加工之后推出来让你选择的。”虽然流行色看似是由专家们“一拍脑袋选定的”,但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比如:2017年之所以选择“草木绿”作为流行色,是因为2017年经济下滑、英国脱欧、环境污染等问题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情绪,而“草木绿”可以让人联想到绿色植物,从而达到缓解紧张情绪的目的。而2019年的流行色“珊瑚橘”,则代表着对气候变化的担忧与警惕,希望通过珊瑚一样的颜色提醒人们珊瑚群正因为海洋温度上升而加速死亡,想借助颜色来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不管是“高级色”还是“流行色”,其实都是别人选择的、制定的、赋予的。潮流是一回事,但适合自己又是另一回事。如何选择属于自己的色彩呢?在著名短片《爱、死亡、机器人》中,一个叫做《齐马蓝》的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答案。

2017年的“草木绿” 、2019年的“珊瑚橘”以及触及人灵魂的“齐马蓝”。

故事中,有一位艺术家名叫齐马,他名声显赫,享誉世界。他在一次无意的创作中调制出了一种蓝色,这种蓝色触及他的灵魂,于是他开始只使用这种蓝色进行创作。从绘画、建筑,甚至以宇宙为画布将星星涂成这种蓝色,人们用他的名字将这种蓝色称为“齐马蓝”。齐马在使用这种蓝色进行创作的时候也开始寻找自己的“本心”。在他的最后一次作品展示会上,他告诉了世界真相:他原本是一个清理游泳池的简单机器人,后来随着不停地更换主人,他被不停地升级,直到自己有了思想,成为了一名享誉世界的艺术家。而“齐马蓝”之所以可以触及他的灵魂,只是因为在最开始他作为泳池清理机器人的时候,泳池瓷砖的颜色就是这种蓝色。他从被制作出来就一直沉浸在游泳池的清理中,这种蓝色就像他成长的温床,也是他作为机器人感受到的最原始、最本心、最轻松的颜色。在故事的最后,齐马将机器打造的身体逐步分解,将思想逐步退化,又变回了那个最简单的泳池清理机器人,永远沉浸在“齐马蓝”的色彩中,也永远沉浸在自己的本心之中。

对于这个故事,有许多种解读。但是就色彩來说,属于自己最发自内心喜爱的色彩就是自己的“齐马蓝”,就是自己的“高级色”,这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而不是由别人赋予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齐马蓝”,希望你可以找到它。

(责编:昭阳)

猜你喜欢

莫兰迪克莱因莫兰
张卫《向莫兰迪致敬之5》
莫兰迪绘画的色彩研究
伊夫·克莱因与他的蓝色秘密
莫兰迪 静物
莫兰迪的夏天
张卫作品
张卫作品
从德布罗意波到克莱因-戈登方程
影像启示录
基于莫兰指数的盗窃犯罪率全局分布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