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书写成为一种习惯

2022-05-17贺丽琼

江西电力 2022年3期
关键词:读书

文_贺丽琼

人过四十,很多痴迷执着的事会随着阅历增加、磨难频发而变得动摇,一些原本看不明、参不透的浅显的道理,也会在幡然之间领悟。写作在其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除了文学语言的练笔,似乎更是一种人生经历的记录,时时翻看,便能再现当时的情景,仿佛昨日一般。

回首我的写作之路,实在是谈不上自小热爱、始终执着,却又在冥冥中有着一脉相承的经络。倘若非要简短概括的话,我想“顺水推舟”一词是再合适不过了。小时因家境贫寒,打读书起家人便激励儿女要发奋读书,努力跳出“农门”。作为同学口头的“学霸”,文理并不偏科,小学四年级有作文被老师推荐发表(当然得知发表出书时已是数年之后),参加过一些作文竞赛,被推选参加校园文学社做一些校稿和印刷工作,但似乎也仅限于应试教育水平。在课业压力繁重和课外书相对匮乏的年代,我语文考试可以得90分以上,阅读理解、文言文释义甚至作文都接近满分,却从来没有完整读过一本课外的武侠或言情小说,读“四大名著”也是参加工作后的事。这实在有悖于“作家”这个称号(汗颜)——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向普罗大众传递一个可喜的信号:写作并不是天赋之才,只要肯努力,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后来阴差阳错,我从理工女转岗到政工岗位从事宣传报道、码字写材料的工作。在制度和领导的双重推动下,为了完成繁重的宣传任务、在百余个公司的同业竞争中创优业绩,我才走“曲线救国”道路,开始大量写作散文、诗歌,偶尔应景帮上级单位写写主持词、演讲稿,积少成多,我有了一些发表量,被推荐参加过几次文学活动,这才开始有意识地思考文学创作方向,考虑走专业发展道路,渐渐地就虚担了一个“作家”的名号。

这期间,阅读和写作伴随着我人生成长、成熟的轨迹却从未缺席,从而也成为了我生命中一大兴趣爱好和不可割舍的行为习惯,甚有“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矣,一周不读书,智商莫若猪”的焦虑感。借书、买书、啃书成了如每日吃饭般稀松平常的固定节目,连利用中午时间摘录读书笔记也成了乐事。而遇事总爱深究三分、沉思数秒,有想法、见解在脑海里回旋,压抑不住就要诉诸笔端,使之变为喷薄而出的写作欲望,这样的文字倾诉便有一气呵成之势。

写作于我而言,是自记事以来从未正式开始、也从未真正离开的事情。一路走来的每一步,似乎都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着我向前,并非主动选择的宏大理想愿望,更像是以超强适应性“顺水推舟”,用多年不懈的坚持把一件并不反感的事做深做细从而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自然过程。

我始终信奉“一万小时”理念,即凡事如果倾注一万小时的精力和专注,做到极致便自成气候。莲花县文联自去年起组织了“玉壶讲坛文学沙龙”,让每个理事和大家分享写作心得或体会,让我也报个讲题。我甚为惶恐,感觉自己一路走来都是被形势和机遇推动着向前,若非要讲一讲自己在其中做过什么的话,无非几个字:“读-记、思-融、写-发”。

读,即阅读。就像是种子生根发芽前,必先汲取阳光、水分等养料一般的自然,肚里有货才能写出有料的作品。读,先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不限纸质,可以电子阅读,但浅尝即止的碎片化阅读不可取),可先精读自己喜欢的某一位作者或某一种类型的作品。时间不够筛选,就从获奖作品(最喜茅盾文学奖)读起,之后可以泛读。除文学外,还应涉猎历史、哲学、宗教、书画、戏曲等其他艺术类书目。不用等到4月世界读书日大搞全民阅读宣传时才来读,现在就列出自己的读书清单吧!

记,即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些经典或引发共鸣的词句,我总爱抄录下来,甚至摘录生字注音,时常温习推敲咀嚼回味。有时朗读出声、感受韵律之美,常觉乐在其中。对于一些书目的系统阅读,我还会做条目式笔记纲要,标注重心,提炼要点。有时一个词条的提醒就能回忆起全篇作品,更能体味到当时读到精妙处感觉怦然心动的一瞬。目前已有20余本读书笔记可供自己查阅翻看。

思,即思考。每一篇作品的写作,在获得外来养份的基础上,还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体现作者视角的观点,不然就是“掉书袋子”,是学习笔记,不能称其为作品。思是无所不在的。读书时可以思考,同样一个事如果换作是我会怎么去写;路上遇到事看到某些现象,可以思考这件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微见著传递出什么样的导向等。在潜移默化中便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观点。

融,即融会贯通。特别是在散文写作中,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围绕中心思想的主线,可以有发散性思维,应当融入真情实感,融入巧妙构思,融入多种修辞手法和叙述技巧,融入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融入地域特色风俗、历史等元素,多方位、多角度使作品丰富起来,让作品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千人千面,同一个命题,各人写法不同,品质也有参差。语言不拘于精,技巧不在于多,还需要做构思取舍。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也是体现作品高下的区别所在。多做阅读理解、作品赏析,多写多练多改自然能找出法门。

写,即将思想变成文字。作为一个真正从事码字的人来说,灵感从来都不是等来的,而是要付诸行动实践,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好比学画画,你看了一百个教画的视频,但如果不动手画的话,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笔会落在了哪一处,用笔是否力度合适、位置准确。很多从事文学创作的职业作家,对自己都有近乎强迫症的惯性写作计划,比如日更3000字以上。不说他们是否能每天严格执行,可能有时一日上万字,有时也就几百字,但总量在,且就形成了规律性。那些名师大家尚且那么勤奋书写,我们作为起步晚的“小白”,是否更要有练笔计划呢?网络上就有一个“007行动不写就出局”的写作成长社,7天1篇写7年,就是以持续的督促鼓励写作,不管写什么、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养成写作和表达的习惯,之后便是发挥“一万小时”定律静待花开的过程了。

发,即发表。很多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不自信,写了只是自己读读、群里发发,纯粹自娱自乐。我觉得作者有娱乐精神是好的,这是抵御各方面干扰时仍坚持自我、不可或缺的情绪调节。但写到一定程度,还是要拿到市面上去沽价。我们不说成名成家,只是希望通过读者来验证作品的价值。有一个人欣赏,我认为这篇作品就值了,如果三五个人喜欢,便是赚了,更多人喜爱,你的价值便得到了提升。有这样的想法,你就能葆有持续的写作动能。当然,作品发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次两次甚至前十次、百次都可能会石沉大海(目前电子投稿基本没有退稿一说),但我们不要气馁。很多人在写作之初都曾接到过退稿信,甚至连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被多次退稿,沉寂了多年,直到他死前一年才获得茅盾文学奖。所以,我们要秉承“生命不熄、奋斗不止”的创作热情和必胜信心,坚持多写,多投,才能多发表。如果有幸被编辑反馈修改意见,说明这篇作品有相当价值,至少已经入了编辑的眼,只是还有提升的空间。改稿是提升最快、效果最好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重视,在一次次修改中提高,找到自己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到最后,作品终于获得发表,那么在恭喜自己成功的同时,请记得做好作品统计和样刊留存。这不仅是你人生经历上的真实记录,更是加入诸级作家协会的佐证资料(入作协需要考察发表刊物的级别及量值要求,作品发表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却是相当关键的重要标准)。

有亲戚曾说我,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挺无趣的——是呀,不打麻将不赌钱,不刷八卦不闲聊,仿若置身世外、沉默远观,很多时候不被人理解,而成为孤独的旅者。但我觉得,读书和写作是比打牌闲聊更有裨益的爱好,只有趣味相投的人才有共同语言,也幸而找到了组织,寻着了伙伴。而书写已经融入我们骨血,成为一种习惯,滋养着我们的身心,是比别人的生命更多一份沉静、厚重的情趣所在。当然,随着电脑输入逐渐替代了手写撰稿,这里的“书写”或者应该由“奋笔疾书”的“书”改为“抒发感情”的“抒”,用文字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成熟,记录着每一个独特生命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在这繁华尘世间熠熠发光!

猜你喜欢

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