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误区及对策

2022-05-17宁冠超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误区信息技术对策

宁冠超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受到广泛重视。但是,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一定误区,存在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越俎代庖等问题。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把握好定位、掌握好分寸、利用好优势三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误区;对策

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指在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并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衔接和优化,实现双重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一些负面效应,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误区与对策,谈谈几点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误区

(一)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当中去,实现有效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使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但有些教师为了最大程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上,一味地寻找教学中可以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的知识点,追求制作上的美观、新奇,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与授课的技巧方法。这样导致的結果是:由于拥有画面精美、色彩纷呈、音效极佳的课件,学生表现得好似极为投入,但这种投入是表面的,是被声光电吸引的浅层理解与记忆,不是真正投入在教学内容中,更谈不上去主动理解和思考教学内容了。使得本是引领学生入门的多媒体,成了学生学习的重点,反而导致学生丧失了主动思考与想象的能力。使用信息化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促进学生思考,而不能滥用、盲目用,淡化甚至取代学科的教学,导致“本末倒置”。

(二)喧宾夺主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复杂双边活动,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但是多媒体的出现,反而使得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动脑思考直接照着课件记忆的习惯。也使得部分老师不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而是直接照着课件念。这减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无形中养成喜欢直接要结果的习惯。同时也因为课件白纸黑字的固有存在,使得有一个标准答案存在,学生自由思考、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变少,导致“喧宾夺主”,使得在课堂上课件反而成了主导者。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

(三)越俎代庖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虽然教学手段有其独特优势,但是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该用什么用什么,什么有效用什么。不能指望现代媒体可以代替一切,很多生动的东西,尤其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在实际教学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这种教学形态的出现,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小看了它们的可贵之处。比如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老师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老师提问的语气语调、循循善诱的态度,这些都是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无法取代的。因此,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起来,就要合理地设置好融合内容,结合各学科的实际情况来定,要注重实效,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避免“越俎代庖”。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对策

(一)把握好定位

教学是一种细腻复杂的互动过程,不仅有知识的传递、信息的交流,还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互动。教师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构建“人机合一”的激励策略。将信息技术的激趣优势和学生获得感的内生动力,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推进与学生在推进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跟进与之匹配的策略,从“机”端和“人”端双管齐下,信息技术不能离开教师而单独存在,更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笔者在观摩英语教学《Unit 1 My family》时,有一个介绍家庭成员的情景对话。教师的教学步骤如下:

1.观看情景对话视频课件,通过多个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多个不同人物展现语言的魅力,学习主要句型。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的转换,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习一个句型反复造相似的句子练习的枯燥问题。

2.学生分小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排演对话。由于被视频激发起兴趣,学生排演起对话来兴趣盎然,又由于各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标准答案”,激发了每位同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学生上台表演,并与教师互动答疑。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教师的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有针对性的解惑让学生记忆深刻,同时也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了解。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很准确地把握住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定位,教师始终主导课堂的教学,信息技术在教学环节中辅助使用,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掌握好分寸

兵不在多,而在其精。信息技术的使用正是如此。只有在教学中适合、科学、可行,才能为课堂锦上添花,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一是考虑是否适合,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考虑是否科学,是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三是考虑是否可行,是否具有普适性。

如教学语文《蝙蝠与雷达》,蝙蝠和雷达学生大部分都不曾见过,教师首先展示图片和小视频,让学生有了具体形象的感知。然后转入到本课的主题,蝙蝠是一种夜行的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一种现代化的探测装置,两者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借助课件的声音、图像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节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就拉开了序幕。

(三)利用好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比,更加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启发学生形成更加活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开发智能、锻炼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演示传统教学中难以展示的抽象问题,如数学里的“相遇”问题,物理里的“碰撞”问题,化学里的分子构成,生物里的细胞运动等。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中,无论采用哪些信息技术,都要结合学科的特点,适当地使用,切勿生硬拼凑,或过度地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前提是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只有如此,再加上信息技术的“锦上添花”,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融合效果。所以,教师只有正确地把握融合的思想、融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发挥融合优势,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2012-03-13.

[3]刘卫生.略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J].教育观察,2017,(10).

[4]罗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辨正[J].教育科学论坛,2015,(05).

[5]黄甫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07).

[6]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1,(03).

猜你喜欢

误区信息技术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