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多元化评价机制的改革与探索

2022-05-17马慧玲李敏艳晏丽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评价医学

马慧玲 李敏 艳晏丽

[摘  要]基础类课程是高职阶段医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对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以《生理学》课程为例,对该课程开展多元化评价机制的改革进行分析,认为当前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评价存在评价方法匮乏、评价理念片面以及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從评价方法、评价理念以及评价主体等方面提出了该类课程的多元化评价改革策略,旨在改进当前高职医学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生涯的正向影响力。

[关键词]医学  生理学  基础类课程  教学评价  多元化改革

引  言

随着全国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工作逐渐进入攻坚阶段。按照高职医学院校新课标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目标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培养医学专业学生悬壶济世的情怀、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素养培育上来。在这一教育改革目标的背景下,高职医学院校的课程评价改革工作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由于我国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同时高职医学专业受传统教育以及传统医学学科人才培育思想的影响较大,当前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的基础类课程评价仍然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无论评价取向、评价机制以及评价内容等方面均已无法跟上高职医学院校的整体改革进度,导致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改革工作与课程评价改革工作严重脱节,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本文以《生理学》课程为例,对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改革路径进行探索,从评价方法、评价理念以及评价主体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

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

1.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

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主要指的是生理学、解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药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普遍具有内容枯燥、学习难度较大等特征。由于高职医学院校招收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欠缺等问题,在长期传统的课程评价和考核模式下,极容易出现学习兴趣匮乏、学习热情受阻最终导致学习成果不佳、考试不及格等问题。随着高职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这种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却始终未能得到进一步改善,传统的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无法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提供充分的支持,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及优化,从而达到与高职医学专业课程整体改革相匹配的目标。

2.课程教学评价现存的问题

(1)评价理念视角

高职院校医学的学生能否顺利毕业,不仅需要看学生能否通过学校的各阶段考试,更为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以及更加严格和残酷的用人单位筛选。高职教育本身是一种偏向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技术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为主的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即便是《生理学》这种极为典型的基础类课程,高职医学教育理应在教学评价方面与一般的本科教学形成一定的差异性,尽可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本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的课程基本沿用了某些本科院校的相关或类似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过度关心学生的考证问题,进而将传统的知识评价列为所有考评内容的首位,对于技能考评以及能够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类课程如《生理学》等重视程度不同。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高职医学专业评价理念存在“重考证、轻基础”的思维偏差。

(2)评价方法视角

笔者通过对我国多所高职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评价体系的调研发现:首先,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的方法极为单一,往往只是按照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方法用以量化学生对《生理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且往往实验成绩这一项所占的比例极低,仍然存在一定的轻实践、重知识倾向;其次,考试内容仍然多以教师课堂授课中所规划的关键知识点以及考试关键点为主,考核的主要是学生对某些知识的记忆能力以及临近考试时的突击学习能力;再次,考试的内容也多以理论问答为主,对实际动手与操作方面的考核略显不足,考卷中的题目多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等,综合性命题以及开放性命题较为缺乏;最后,在一般高职医学院校的《生理学》课程中,也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政教育,既不利于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也不利于医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3)考评主体视角

从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评价的主体视角来看,大多数院校在对某一课程的整体教学成果进行考评时,仍主要以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及格率等作为主要的考评标准。

一方面,学生的考评环节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偏差。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在进行考评时,过多地依赖最终的考试环节,即便某些院校在制定考评策略时将平时考勤和实验成绩纳入了考评体系,但往往也存在权重系数设置不合理以及评价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在对学生日常考勤表现进行评分时,教师极少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往往采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最终学生成绩的好坏仍主要依赖文字性的考试结果进行评定。这样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态度,不仅极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日常学习、临近考试突击学习等现象,而且学生在一门课程考试结束达到合格以后,往往就停止了对这一课程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另一方面,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考评始终缺乏一种科学合理、推广性强的模式和体系,无法更为全面地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任课教师也无法根据更为透明、全面的学生评价结果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或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样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教学多元化评价机制改革的策略

1.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改革教学评价理念

高职医学院校对学生开展考评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或学习成果的检验,其更为深刻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履行医务工作者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考评理念的视角入手,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以通过毕业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为目标的评价思路,不断强化基础类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价值,以“评价—总结—改善”为最基本的教学评价思路,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不断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全面培养医学专业学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学技能。

2.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

高职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展开,因此与之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也应以这三方面为主要抓手。

首先,根据各高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改良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法,使之对学生知识的考评更加科学、真实、合理。传统的医学专业如临床、口腔、药学等课程评价方式多是按照平时成绩30%、实验10%、期末试卷60%的比例开展,期末试卷成绩的占比略高。在对其进行改革以后,尽量将期末试卷考试在综合评价中的占比降低至50%以内,最好以保持在40%为最佳,为下文“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提升奠定基础。在考试考卷的侧重点方面,应尽量降低对书本知识点的记忆性考试,增大主观题的比例,增强对学生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评。例如,“名词解释”这一传统考试单元完全可以用案例讨论题代替,通过具体的案例对某一或某些名词进行更加开放性的讨论,显然比单纯解释某一名词更具实际意义。

其次,以培养高职医学专业学生“能力本位”的思路,利用VR等虚拟技术在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教学评价”。以《生理学》课程为例,《生理学》的教学大纲,主要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等方面。除绪论中的内容可以不进行具体的课堂考评以外,其余的课程均应在该一阶段教学目标完成以后开展课堂教学测验和实验等过程性教学评价。例如,对于“消化与吸收”这一章的内容而言,传统的《生理学》教学大纲中并没有安排具体实验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时,容易因为学习内容过于抽象和枯燥,丧失了学习该内容的兴趣和信心。高校可以充分利用VR等现代虚拟技术,模拟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的“消化与吸收”这一动作,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从而充分降低因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带来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上文“终结性评价”方法改革完成的基础上,可以使课堂表现、随堂测试以及实验成绩三方面的评分占最终综合评价的20%左右,大幅提升“過程性教学评价”的综合占比。但具体每一章节中安排多少实验内容以及考评的具体权重多少,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制定。

最后,引入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课程思政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要走向医院岗位,其责任之重大、工作之繁重,远不是一般专业所能相比。在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改革与评价改革中引入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帮助该类院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提升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让学生深刻明白自己所学内容对于人民和社会的价值,并以此为目标强化自我监督,使传统的教师与学校被动性的教学评价向学生主动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转变。

3.构建教师、学生为一体的教学评价主体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我国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在评价方法、评价理念以及评价主体方面均较为单一、片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仅通过改善评价思路、完善评价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改善当前高职医学基础类课程的评价现状。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将自己融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中,以得到科学、真实、全面的评价结果为抓手,对教师、学校的教学方法、课程安排、内容体系等进行优化,持续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改善高职医学院校所有相关专业如临床、口腔、检验、康复、护理、药学等的教学水平。

结  语

考评机制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并不完全在于该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学校及教师对考评机制的支持力度和信赖程度,同样是决定其能否充分发挥支持效应和反馈效应的关键。不过,某一院校或专业能否将多元化的考评机制落到实处并不在本文的具体论述范围内,因此不再进行过于详实的讨论。

参考文献:

[1]严灿,吴丽丽,刘凌云.《中医基础理论》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4):15-18.

[2]杨雅骊,冷峰,方伟,等.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在皮肤性病学的重构和完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6):18-20.

[3]宋小青,董明纲,魏会平,等.医学ESP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策略探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6):98-100.

[4]曹雪明,徐玉萍,贺志成,等.多元化教学评价在临床实习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11):1374-1375.

[5]林琳,李玉霞.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在“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5):466-469.

(马慧玲: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院;李敏艳、晏丽: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生理学教学评价医学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