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评价依据目标分类施策的构想与实践

2022-05-16胡琴孙建龙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概念小学语文

胡琴 孙建龙

【摘要】单元评价是单元整体教学的一部分,是对单元目标落实的检测。本文从单元离散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单元大概念和核心任务三个方面设计与之匹配的评价试题,从试题要素及效果分析等方面考量,试图阐明单元评价分类施测的构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评价,大概念,SOLO 分类理论

一个单元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理解性目标就像一块拼图,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拼接在一起。如何从单元大概念出发对各类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评价?威金斯等人认为,“如果学生的目标是学习基本事实和技能,那么书面测试和随堂测验一般就能提供充分有效的评估措施。然而,当学生的目标是深层理解时,我们则需要凭借学生更复杂的表现来判断其目标是否已经达到”。[1]有效评价特别强调评价类型与所需证据间的匹配性。单元评价目标的层次性、学情的多元性和评价证据的复杂性决定了单元评价要依据目标分类施策。本文以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一、依据单元学习目标确定单元评价目标

进行单元评价,首先要确定单元的评价目标,依据评价目标来设计评价工具。单元大概念是联结学科核心素养和单元评价目标的桥梁,因此,在衡量单元评价评估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时,须首先确定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评价目标。

1.单元学习任务分析与大概念提炼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專门学习说明文的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和“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体现了“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的编排原则。为此,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两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作为以说明文为核心的习作单元,要想实现“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习作目标,首先要通过阅读相关的说明性文章掌握方法,以实现读写迁移。所以,本单元的核心任务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与交流,认识并体悟说明文的写法;二是通过尝试性的写作实践,提升把事物说清楚的表达能力。本单元的评价亦应指向这两个方面。据此,我们确定了本单元具体的学习目标(见表1)。

从表1 中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到,本单元的说明文学习是有侧重的。在阅读理解上,意在让学生通过阐释说明方法、语言风格与表现事物特点之间的关联,体验说明方法在表现事物特点中的作用;在习作过程中,意在让学生掌握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把事物说清楚。阅读是学习文章怎样运用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习作是运用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无论是阅读还是习作,都应围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展开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大概念提炼为:说明要过清楚关,说明方法是关键。单元基本问题确定为:说明文如何运用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

2.单元评价目标的确定

基于上述分析,拟定本单元评价目标,四个层级如下(见表2)。

二、依据单元评价目标分类设计单元评价试题

从上述单元评价目标可以看到,不同目标对应不同水平层级。根据单元评价分类施策原则,我们设计了本单元对应不同评价目标的试题。

1.单元离散的知识与技能评价

从表2上可以看到,本单元离散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序号1 和序号2对应的评价目标,针对离散的知识和技能,威金斯等人认为,对这部分内容的测查可以选用传统的纸笔测验和测试,以选择式、构答式进行[3]。下面以试题一为例具体说明。

试题一: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向别人介绍一种事物的经历,有时候我们一说,别人就明白;有时候我们说了半天,别人还是没有听明白。别人听不明白,大家有没有想过是谁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的介绍哪里出了问题呢?请你用几个关键词试着写一写。

我的关键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来,考验你的时候到了,这些句子把意思说明白了吗?它是怎么做到的?如果你猜不出,建议你把第五单元的内容通读一遍,等你读完以后,再来填空。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如果把直径为1 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

纳米技术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试题一所呈现的构成要素比较明朗,情境和问题(任务)是试题的主体,目的指向说明方法的掌握。答案的获得须要经历自主探究学习。

(1)试题考查目标

本试题考查的领域是实用类文本的语文知识,对应评价目标序号2和序号4,属于“了解+理解”层级。

(2)试题情境任务

这道题选用了学科认知情境。学生通过经验可以直接判断出这些句子说得让人明白。但为什么会说得让人明白?这就需要通过学习去发现其“说明方法”。而仅仅知道说明方法的概念并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方法的类型和内涵,才能根据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判断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理解其表达效果。当学生走完了这个过程,就经历了从日常生活经验(说得让人明白)—学理概念(说明方法)—运用学理概念解决问题(判断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过程,达到了“始于经验,经由学理,建构新经验”的以评促学的目的。

(3)试题评价标准

根据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认知发展阶段[4],结合本题考查目标,把学生回答中所呈现的思维特征、探究方式及相应的结果和表现描述如下(见表3)。

本题的形式不是开放式的,而是采用了填空题的形式,所以考查的最高思维层级是关联结构。

(4)答案及分析

笔者在郑州市经开区L、J两所小学分别请学生对本题进行了试做,共回收上来答卷51份,其中有效答卷47份。根据评分标准,笔者对47份答卷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达到关联结构思维水平的学生有28人,约占60%。这一部分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说明方法的内涵,能运用说明方法的知识进行简单推断,对说明方法的认知从经验层面上升到学理层面。达到前结构和单点结构思维水平的一共有5位同學。通过访谈得知,他们未掌握相关说明方法的知识,仅凭直觉作答。达到多点结构思维水平的有14位同学,他们预习了教材,但对常见的说明方法仍然辨析不清,特别是作比较和打比方这两种说明方法。

2.需要掌握和完成的单元重要内容评价

根据威金斯等人的观点,在进行单元评价时,对于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既可以采用传统的测验和测试,也可以采用表现性任务和项目进行评价。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从单元评价目标来看,大部分是理解层次及以上目标,要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与之匹配最佳的是表现性任务和项目评价,即用学生的作品和表现来考查其是否真正理解。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设计了多个整合性的评价任务,分别指向阅读鉴赏和习作表达,并通盘考虑单元情境、资源、任务等,以达到“集中兵力攻坚”的目的。在此,仅取“语言风格”一题试作说明。

试题二:

本单元四篇文章的语言,给你的感觉一样吗?请把读后的感受记下来。这种感受是由什么造成的?如果暂时说不清楚,可以再次读《太阳》《松鼠》和“交流平台”,看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你能发现语言风格的运用和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吗?给自己的习作选一种语言风格,并尝试修改。

(1)试题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的领域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评价目标中的序号2、4、6相对应,达到“了解+理解”层级,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综合层级,即尝试用语言风格的相关知识来修改习作,使语言风格一致、鲜明。

(2)试题情境任务

这道题的情境类型是学科认知情境。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要阅读四篇文章,体验其语言特点。其次,要了解说明文语言风格的类型及其内涵。再其次,辨析四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发现事物特点与语言风格之间的关系(对于人们熟知的事物,一般要用活泼的语言风格;对于人们不熟悉的事物,一般选用平实的语言风格)。最后,尝试运用语言风格的相关知识来修改习作。

(3)试题评价标准

本题使用可观察学习结果分类理论SOLO 的五个思维发展阶段来确定评价量规(见表4)。

本题是开放式的,所以更易形成多元、真实的回答,考查的最高思维层级是抽象扩展结构。

(4)答案及分析

笔者同时在郑州市经开区L小学的三个班请学生对本题进行了试做,共回收答卷80份,其中有效答卷79份。“在语言给人的感觉”作答上,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层级如下:前结构41人,单点结构24人,多点结构5人,关联结构9人,抽象扩展结构0人;在“语言风格运用和说明对象关系”的作答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层级如下:前结构46人,单点结构7人,多点结构17人,关联结构9人,抽象扩展结构0人。从本题作答的情况来看,学生自主探究“语言风格”的学习效果不佳,大部分学生不能敏锐地觉察语言风格的不同,也不能将语言风格与说明对象的特点关联起来。

3.单元大概念和核心任务评价

单元学习不仅要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还要让学生能把所学迁移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对单元大概念和核心任务所指向的理解性目标,宜采用真实的表现性任务和项目评价。

“评选最佳青蛙导师”是我们在本单元设计的大情境。围绕当导师,学生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扶放结合。“扶”是指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建说明文评价量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篇写牛的说明文;“放”是检视学生是否能进行说明文写作的迁移。针对单元大概念和核心任务的评价,我们设计了下面的评价试题。

试题三:

小青蛙介绍的牛,小鱼能听懂了,这是各位导师的功劳。小鱼每天都想知道一些新鲜事物,所以小青蛙需要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现在,先请各位青蛙导师给小青蛙讲新鲜事物,再由小青蛙讲给小鱼听。要求:(1)说明方法选用合理;(2)可以选择教材习作推荐的一种事物来讲,也可以自选事物;(3)创新讲的形式,可以用文字写下来,也可以配上插图,还可以录制音频或视频。

(1)试题考查目标

此题考查的领域是实用类文本写作,学习水平为“综合”层级,与单元评价目标中的序号8、9相对应。

(2)试题情境任务

这道题设置的情境表面上是社会生活情境,其实质是融合了学科认知情境,是两种情境的综合运用。帮助小青蛙,给它讲更多新鲜事物,这是社会生活情境;学生在向小青蛙介绍事物时还要考虑小青蛙的特点、讲述的语言风格和说明方法的选择等,这是对说明文本体性知识的迁移建构,属于学科认知情境。

(3)研制评价标准

根据 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思维发展阶段,我们将本单元说明文习作的量规和评分标准确定如下(见表5)。

(4)答案及分析

我们对全班学生按其习作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思维水平处于前结构的学生有24%,单点结构的学生有3%,多点结构的学生有13%,关联结构的学生有40%,抽象扩展结构的学生有20%。其中,关联结构和抽象扩展结构思维层级的学生占60%,这部分学生能够迁移说明文写法,写出符合说明文评价量规的文章,下面是随机抽取的一篇。

马是一种很厉害的动物,它们一般很高大,比十只青蛙还要高(这个表述不准确,应该先确定一只青蛙的高度,然后再说马有多少只青蛙高,这里明显把马说低了)。它们很高大(此处意思重复),长着长长的耳朵和长长的脑袋,耳朵一直很精神地竖着,它们有又长又强壮的腿,它们浑身长满了结实的肌肉,跑起来比风还要快(此处说明不够准确,因为风速不确定)。以前的人们就是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以前人们打仗,骑的也是马。马还有好马和坏马之分呢,一匹好马的毛色油光发亮,非常柔顺,有一身健美的肌肉,奔跑时可以显露出来,身上的鬃毛随风飘扬,真是又帅气又神气。对了,马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呢,尾巴不仅能赶走讨厌的小虫子,还能使马显得非常悠闲。

古时候人们为了骑马更方便,还给马造了马鞍,这让本就神气十足的马更加神采飞扬,真是添(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马的祖先始祖马最早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为食,进化到中新世时期出现了草原古马,转为草原生活。从此,马开始以干草为食,生活在草原上。

马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生活,那自由自在地(的)生活真让人羡慕。在那青青的草原上,时有一群两群、一只两只(数量词用匹更合适)马在悠然地吃草或愉快地奔跑。那时的马,淋漓尽致地把自由自在的快乐表现了出来。

马是人类的好帮手、好朋友,也是动物的骄傲。

这篇习作依次写了马的外形特点、马鞍、马的祖先、马的草原生活和马是人类的好帮手、好朋友,也是动物的骄傲,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把马的特点基本介绍清楚了。但是,这篇习作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有些句子的表述主观性很强。如最后一个自然段,前面对马是“人类的好帮手、好朋友”铺垫不多,更没有对马“是动物的骄傲”的说明,文末仅用一句话总结略显突兀。在说明方法的使用上,有些地方不严谨。比如,向小青蛙介绍马,以小青蛙的身高作比尚可,但是沒有界定清楚一只小青蛙的高度是多少,所以马“比十只青蛙还要高”就显得与事实不符。另外,本文中搜集资料、选材、取材的读者意识忽明忽暗。第1 自然段显然是把读者小青蛙当作没有见过马,详细介绍了马的样子。但是第2自然段对马鞍的介绍就忽略了读者的特点,仅一笔带过。

学生的练习提示我们,本单元的课堂学习要凸显说明文与散文、童话的对比阅读体验,要关注说明方法使用的科学性,要在搜集资料之前就明确读者的特点及习作目的。

依据目标分类施策是单元评价的一种方法,在具体设计评价工具时,最好将所有的评价工具设置在一个贯穿始终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识别情境中的学科背景,圈定知识领域,体验应用知识,迁移概括知识,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以评价促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

参考文献

[1][3]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88~189.

[2]佚名,薛瑾.鱼牛[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11(9).

[4]约翰·B .彼格斯,凯文·F.科利斯.学习质量评价:SOL O 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高凌飚,张洪岩,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7~35.

猜你喜欢

大概念小学语文
围绕“大概念”设计STEM课程
以“大概念”主题开展科学教师参与式培训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