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2022-05-16张建辉

锦绣·上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初中音乐德育教育

摘要:音乐是我国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提升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本文对初中音乐教育渗透德育展开研究。概述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分析了当前初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树立良好师风、把握歌唱教学、开展实践活动与激发学生情感四个方面,探讨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德育。

引言:

音乐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在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背景下,教师应重视把握音乐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加强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期望本文能够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音乐教育德育功能概述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功能。例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高度肯定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提倡发挥音乐的德育作用,这种思想也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对礼乐制度的推行,便是这一思想被重用的表现[1]。此后,由于儒家文化在我国古代一直广受认可,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专门的音乐教育场所,无形中使得我国积累了厚重的音乐文化底蕴,也让音乐成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文化交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初中生受到别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部分学生因辨别是非能力尚未健全,在外国文化的熏陶下,出现了明显的“崇洋媚外”心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是我国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加强发挥音乐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挖掘传统音乐的德育功用,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当下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

对音乐的学习,并非是简单的对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学习,也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短时间速成的事情,而是需要漫长的、循序渐进的积累,若学生缺乏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与健全的音乐素养,是不可能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受益,最终实现自己的全方位发展的。音乐是人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创造出来的产物,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也是基于学生自己的审美思维、感性体验,若学生能够潜心钻研音乐学科的内容,感受音乐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得到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那么这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品德的塑造都是有着无穷的裨益的,同时,音乐的感性特色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心胸,教师可通过引领学生对音乐作品展开鉴赏与学习,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无形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感,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总之,音乐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应得到教师的重视。

二、当前初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对音乐教育德育元素的挖掘与渗透不足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初中音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能够形成尊重艺术以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良好品格。因此整体上来看,我国初中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是非常丰富的,涵盖爱国主义元素、集体主义元素、情感元素、个人道德元素、社会公德元素、世界观元素、生态文明教育元素等多个方面[2]。若教师能够对这些德育元素加强挖掘与运用,设计出足够熏陶学生德育素养的教学环节,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深刻发挥,能够为学生的德育成长带来积极的助力。但不足的是,当前不少初中音乐教师对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都缺乏挖掘,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传统,即过于重视为学生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类的内容,对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在音乐作品学习中受到的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所脱轨,难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教学模式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教师教学模式传统,也是当前初中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有所不足的地方。虽然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当前,依然有不少初中音乐教师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以课堂的主导者的身份,运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向学生灌输知识,对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被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特别是德育教育本身就涉及多种理念性内容,例如爱国主义理念、集体主义理念等,教师若无法采用多种新颖高效的教学模式,将这些德育理念生动化展现出来,流畅地渗透到音乐课堂之中,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接轨,学生很容易对这些德育内容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进而出现厌学情绪。由此可见,为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渗透效果,教师必须重视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教育领域前沿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学习,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在浓厚的兴致的驱使下,愉悦地完成音乐德育学习。

三、初中音乐教育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树立良好师风,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是一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道德都具有良好的熏陶性的课程,因此,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引路人”,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德育学习,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因此,为强化初中音乐教育渗透德育的效果,教师首先应当高度重视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师风师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领学生以教师的言行作为规范,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具体而言,对这种良好师风的树立,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树立严谨认真的师风。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在音乐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展开细致的挖掘,同时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让这些德育元素能够自然流畅地融入到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德育熏陶;其次,教师应树立热爱学生的师风,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情操、德育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情绪起伏较大,行为冲动、不成熟,教师更应当怀揣一颗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心,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怀,在践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师德师爱,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与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也能够第一时间寻求教师的帮助,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3];最后,教师应树立创新敢为的师风。当前,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病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一致认可。教师应深刻认识到与时俱进、革新自身的教学手段的必要性,加强对多种新颖高效的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多元化的音乐课堂带动学生的音乐、德育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总之,为强化德育教育在音乐课程中的渗透效果,教师应重视以身作则,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生动文明的言语、富有激情的歌唱、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德育学习,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把握歌唱教学,推动德育教育

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而言,初中音乐教材中歌唱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在题材、风格上多种多样,很容易为学生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十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这一环节也是最容易活跃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加强把握歌唱教学环节,落实对这一环节中德育教育元素的挖掘,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的德育思索,进而实现对学生的高质量德育。

首先,教师应结合歌曲题材,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例如《爱我中华》这类歌曲,教师便可启发学生向爱国主义的方向展开思索,结合新闻实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再例如《军民大生产》这类歌曲,教师可引导学生思索辛勤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再例如《友谊地久天长》这类歌曲,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就友谊展开思考,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再例如课本中许多古典音乐,教师可引导学生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品格,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总之,教师应重视结合歌唱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灵活地实施德育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歌唱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德育的良好熏陶。

其次,教师应结合歌唱形式,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例如齐唱要求学生注意自己与集体的配合,协调地展开演唱;轮唱则要求学生与其他同学互相配合,唱出错落有致的感觉...教师在进行这类歌唱形式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感受通过互相帮助、集体合作,完成集体演唱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德,熏陶学生的德育品质[4]。例如《美丽的村庄》这首歌曲,在中段有一部分是两声部演唱,但两个声部出来的时间与节奏都有所差别,这就要求负责两个声部演唱的学生注意聆听、注意配合,对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便可抓住这一机会,不遗余力地向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品格。

(三)开展实践活动,践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回归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仅通过德育理论,向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重视在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最终让学生将这种道德行为方式深化到实际生活之中,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的德育教育。

这里以才艺表演类的音乐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先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课堂所学的音乐作品的复习与再创编,找到小组中具有特殊才艺的学生,并利用这种才艺,对音乐作品展开重新演绎。教師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准备时间,当准备时间过去后,由小组轮流到讲台上或者教室中央,展开才艺表演。在才艺表演的过程中其他组的学生应当认真倾听,在这一组表演结束后,教师可邀请其他小组的学生讲讲对这组学生才艺表演的感受,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对手的品质。之后教师可为每一组学生的表现打分,将师评、生评、生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在一起,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勇于表现的自信心,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最终提升学生的德育品质,实现有效的德育教育[5]。

(四)激发学生情感,深化德育教育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表现、宣泄、交流自己的情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师应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用情感感受音乐作品、演唱音乐作品,最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例如,在教学类似于《故乡的亲人》的表达了思乡情感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音乐展开欣赏,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体会思乡音乐的特点。教师可在学生深入体会、思考音乐作品后,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思乡有关的短片,进一步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接着,教师可在学生充分掌握了本节课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基础上,在课堂中开展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邀请几名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讲对思乡情怀的理解,对故乡传统音乐或我国传统音乐的认识,等等,在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后,教师可邀请班级中几名具有音乐才华的学生,应用现有的知识水平,调动自己的潜能,创造出与思乡情怀相关的,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再在课堂中表演出来,向其他学生做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思乡音乐作品的内涵展开更为深刻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思索,例如为了故乡的繁荣自己应当如何拼搏,等等,进而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领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为学生终身的成长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加强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教师应重视依据音乐教学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实施高质量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兼具良好知识技能与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尚旭霞.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0(20):29-30.

[2]尹悦. 德育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3]许笋菜.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实现路径浅探[J].当代教研论丛,2020(04):123.

[4]杨姝. 音乐课堂绽放德育光芒——浅谈德育教育与音乐教学的融合[A].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中小学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2.

[5]王兰.建德立礼 莫善于乐——试谈德育指向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改革[J].北方音乐,2020(21):124-126.

作者简介:张建辉,1979年3月,女,汉族,天津市东丽区,本科学历,从事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初中音乐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