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科见长院校环境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

2022-05-16陈坦,金军,杨婷

陈坦,金军,杨婷

摘    要:文科见长院校开办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面临专业建设内涵认识有待加强、相关专业相互支撑缺失、办学硬件条件不足的难题。在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构想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在深入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人才培养需求和目标的基础上,打牢知识基础体系;梳理核心课程组,搭建专业知识体系框架;面向新兴技术应用和产业迭代趋势,引入人工智能等新课程。

关键词:文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4-0048-02

传统文科见长院校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理工科专业,要想在这些专业中充分衔接学生培养与生产一线的需求[1],就需要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深入探讨。M大学传统上以人文社会学见长并构建相应专业学科群,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大部分学生求学后选择回到生源地工作[2]。本文以该校为例,讨论文科见长院校在修订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思路。

一、专业建设需求分析

识别专业建设各层面、各角度的需求特点,是明确本专业建设方向的前提。

学生层面。一是期待毕业后有好的职业前景,希望自己更有竞争力;二是希望培养目标明确,在学习过程中就清楚知道哪些课程讲授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方便选课。

教师层面。高校教师同时承担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的任务,这也是高校教师工作的现实困境之一[3]。培养方案的修订应该引导教师融合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科教融合。

产业层面。理想的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特点:逻辑思维强,可在现场快速解决多方面问题;实践能力强,能在工作中快速掌握各种操作技能;专业领域认识深,可在不同维度快速识别不同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或构思该问题的解决方案[4-5]。

国家层面。全社会正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导向和契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逐漸由末端治理向防治结合的全过程管理转变,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要求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包括识别、评价、规划、决策等综合能力。

二、专业培养目标设定

在我国新时代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无论国家、产业层面,还是教师、学生层面,都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的建设有着更高期许和更多要求。《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本专业办学水平的基本要求,“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是本专业建设的引领性目标。在理工科专业建设上,文科见长院校面临着更多困难:(1)对专业内涵和建设方向的认识需要加强和统一。学校层面的导向深刻影响着专业建设的路径和效果,文科见长院校的理工专业建设更应该集思广益、深入研讨,相互融合文科优势与理工科发展动力,确定理工科专业建设的特色和目标。(2)缺乏专业间的相互支撑,办学硬件条件有待大力加强。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互相支持是大学组织体系的创新突破重点[6]。在文科见长院校,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基础课和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土建概论等工学基础课无法获得理工科兄弟专业的支持,需要本专业自行解决。必要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需要学校提供保障,一次性投入过大,这与文科见长院校低成本投入办学的传统不一致。

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是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出发点。要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1)思想品质层面。热爱祖国,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顽强,吃苦耐劳。(2)知识能力层面。掌握扎实的环境保护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工程设计、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能够识别环境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思路,具有从事环境保护与决策领域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3)就业方向层面。强调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方向的共性,细节上环境科学专业侧重环境监测、评价、决策等方向,环境工程专业侧重环境保护工程设计、运行与管理等方向。(4)人才定位层面。培养本专业方向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调整

课程体系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载体[7]。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就是明确培养目标,细分毕业要求后,调整课程体系,落实能力的培养和训练。M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已制定了具有完整结构、涵盖主干课程、具备一定特色的课程体系。依据现有条件,尽最大努力克服客观困难,构建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理论课程体系,是文科见长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可行方式。

第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细分毕业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构建交叉支撑、方便调整的课程体系矩阵。课程和毕业要求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门课程的不同知识和环节可以涉及多项毕业要求,一项毕业要求应由多门课程协同支撑。如“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可支撑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等毕业要求的培养,问题分析要求的达成可由“环境工程原理”“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等课程的训练共同实现。将毕业要求与具体课程对应,逐项建立对应关系并讨论相互支撑的可行性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可靠性,形成交叉支持、具有可替换性、便于调整的课程矩阵,是调整课程体系的第一步。

第二,筑牢基础,加强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基本功。环境问题纷繁复杂,需要有坚实的知识储备才能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所以要客观分析、合理简化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数学、化学等支撑本专业技术体系的理学基础课,不仅要保证足够学分,并且授课教师应不断改善教学质量;“工程制图”“土建概论”“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等工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建立本专业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也应该着重加强此类思维的锻炼。

第三,识别建立本专业能力体系的核心知识和对应课程,梳理核心课程组,搭建专业知识体系骨干框架。环境科学专业大体有环境质量监测、环境管理评价、污染修复治理等方向,每个方向都需要多门专业课在不同深度和广度上引导学生构建知识逻辑框架,需要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梳理核心课程组。如污染修复治理方向,依次选修“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学”,大致就可从污染物特性到污染控制原理和设施的链条总体了解污染治理的技术思路。环境工程专业以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为主要方向,可通过不同层级的专业课逐步构建专业思维。如一级专业课包括“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二级专业课包括“环境工程原理”,三级专业课包括“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等,四级专业课再细化三级专业课。

第四,把握时代脉搏,顺应信息革命趋势,引入新兴技术,适时开设“人工智能”等课程。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与传统技术融合,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社会的不断发展必将出现新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冲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会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方向,面向保障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设置新的专业课程,如“全球气候变化”“碳排放测算与碳减排”等。

四、培养方案修订过程的其他思考

第一,優秀的培养质量需要完善的培养方案支撑,但教学效果还要靠教师的授课组织来保障,如何充分激发教师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协调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关系、如何考量筛选适当职称评定条件和程序,都需要更高层面的引导才能较好地解决。只有教师对教学有兴趣,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钻研教法,总结经验,更新授课内容,在教学中投入时间和精力。

第二,本科课程体系和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既要成体系,又要有深度和广度的差异,体现出不同阶段、不同培养目标在知识传授上的差异。相比于本科阶段的打基础和激发兴趣,研究生阶段教育强调面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8]。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类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课程应统筹分工,拉开课程内容讨论的难度差距。

参考文献:

[1]王宏宇,丁建宁,徐坤. 一流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与课程体系构建思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

[2]陈坦,金军,王佩,等.民族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

[3]王凯,倪炎,王亮.“双一流”战略视域下教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1(8).

[4]陈坦,金军,王英,等.民族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特色与培养方案调整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

[5]陈坦,金军,王英,等.民族地区环保工程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设想[A].新时代高校环境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组委会.新时代高校环境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19)[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17-321.

[6]朱永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创新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4).

[7]卢艳军,张晓东,徐涛.成果导向理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

[8]徐艳红,叶琦.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

[责任编辑  姜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