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德与公德是孩子立身处世的“身份证”

2022-05-16晏红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德私德公德

晏红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一部为父母带娃赋能的法律,那么,父母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既合格又合法呢?本栏目邀请家庭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为父母提供详细解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同,有些事必须由父母来做。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指出:“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随着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现以下现象:

在家里,孩子把垃圾丢在垃圾桶里;在车上,孩子把垃圾随手从窗户扔出去。在家里,孩子不乱踩乱踏;在外面,孩子就乱踩乱踏了。

在家里,孩子随手关灯关水关门;在外面,孩子对白天开灯、水管漏水、门窗损坏视而不见……

同样是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待人礼貌、节约环保……很多优良品德,孩子在家里能做到,在外面却做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重视的主要是孩子的私德养成,却忽视了孩子的公德与大德教育。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六条对家庭教育内容进行了指引,家庭德育内容首先得到了强调。“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明确了“大德”教育内容。“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儉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明确了“公德”与“私德”内容。可见,立德树人的“德”,是“大德、公德、私德”的总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在家庭生活中养成。

1902年,梁启超在《论公德》一文中指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他说中国道德发达、悠久,却存在着“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的问题。只重视私德,不重视公德,就会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这种局面会让人很不舒服、甚至很不友好。

举个例子。“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如果只在家里对自己的家人“尊老爱幼”,而在外面对别人家的“老”与“幼”做不到尊重与爱护,那么,这个社会是缺乏温暖甚至缺乏安全感的。这种只顾家人、不顾他人的所谓“私德”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所以,古人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理想,就是指引我们每个人不仅要养私德,还要讲公德。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关怀与公民精神。私德与公德兼备,才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完全人格”。

清晰地认识大德、公德与私德,有助于全面关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与道德面貌,培养孩子成为讲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人。有一天,上小学的儿子和同学在家里看电视,电视正在播放南方水灾画面,只见洪水滚滚而下,把大树和房屋肆意卷走。洪水的气势吸引着俩孩子专注地收看电视,其中一个孩子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然后俩孩子就边看边哈哈大笑。这时候,妈妈对他们说:“你们笑什么?水灾会造成多少损失?多少人因此无家可归?”俩孩子的笑声戛然而止,同学不悦地说:“没劲,走了。”儿子把同学送走之后,关上电视,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也许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看电视只是玩玩乐乐而已,没有必要教育孩子一番。其实不然,关乎公共精神与大爱情怀的事情是不可随意玩乐的,这种不当行为在古代就称之为“狎亵”。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将越来越多地从家庭、私人与熟人的圈子里走出来,更加频繁和深入地参与到社会、与陌生人共处的公共生活领域,那么,大德与公德就显得越发重要,成为孩子立身处世的“身份证”,因此,家长从小就要注重培养孩子成为道德面貌完整的有德之人。

猜你喜欢

大德私德公德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私德教育
太没公德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吃人的今贝兽
我的朋友金大德
积微善,成大德
吃人的今贝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