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2022-05-16侯鹏飞方彭华

大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双师型医学

侯鹏飞 方彭华

[摘 要]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通过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培训基地、制订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等路径来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符合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要求,满足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医学;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092-03

一、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医改的逐步推进,也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要向应用型转变。当前设置有医学类专业的206所本科院校中,有很大一部分要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2019年5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任务》)要求中高职院校在2019年要缩减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这就说明今后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靠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落实。

卫健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自2015年开始组织试行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别)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此方案将传统的执业医师考试改革为“两段式”考试方式,第一阶段考试安排在医学生完成临床见习后进行,第二阶段考试安排在大学毕业后住院医师培训满一年或医疗机构试用满一年后进行。每个阶段考核均包含理论考试及技能考试两大模块。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投入高,《任务》实施以后,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保证医学生第一阶段考试的高通过率,势必要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水平,为此学校除了要不断升级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

二、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应用型院校输出人才的质量。建设数量足、质量高且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1]。办学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医学类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双师型”教师要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然而,应用型医学类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重远低于50%。应用型医学类本科院校历年聘用的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生,学历都为研究生以上,大多数没有从医的经历,而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周期又很长,因此“双师型”教师数量的缺口很大。聘请具备高校教师资格的医师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双师型”教师力量的不足,但是这些兼职教师本身有着繁重的医疗、学习和科研任务,他们备课和上课只能利用不太多的业余时间,很难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质量。“双师型”教师不足的情况在独立学院或民办高校显得非常突出。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还处在冲量阶段,还未顾及队伍中专业、职称、年龄等的比例。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靠内部培养,由医师转岗为高校教师的只占极少数。学校里年长的教师具备了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多年的教学经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实践能力上的不足,他们有着强烈的进修意愿以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处在低级阶段,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也很重,他们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年轻教师为了申报高一级职称,还得留出足够的时间用于申報课题,完成科研任务,大多数学校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调动年轻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因此,“双师”培训计划成了年轻教师的负担,年轻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远低于年长教师,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年长教师多于年轻教师。

专业课教师到医院进行双师培训时,倾向于选择康复科、中医内科、中医全科、皮肤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放射科等科室,而很少选择危重病人较多的科室,如传染疾病科、肿瘤科、外科等。这就造成了“双师型”教师在有些学科上扎堆,而在有些学科上却空缺,专业结构比例极不合理。

(三)“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滞后,对于培训效果缺少规范性的认定标准

部分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未与开展“双师”培训的医院签订相应的协议,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这样使得医院没有义务对培训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对培训的效果负责。多数参加培训的教师利用的是节假日时间,接受的培训是零散的、短期的、片段性的,培训的系统性不强,培训周期也不集中,培训效果不明显。

目前大多数的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培训只规定了学时数量,而对培训的效果却没有制订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参加培训的教师以累计学时为主要目的,到了科室后,仅仅是观察临床带教医生的实践操作,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培训很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甚至有些教师在参加培训时只在医院里挂个名,人实际上很少去,培训结束时,找医院科室负责人在培训记录本上签字盖章即大功告成,这样的“双师”培训仅仅是流于形式,没有任何意义。

(四)对“双师型”教师发展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大多数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未规定实践教学的任务必须由“双师型”教师来承担;职称评定的条件和办法也未向“双师型”教师有所倾斜;“双师型”教师和非“双师型”教师在薪酬标准方面也没有本质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靠教师内在的自我发展需求和自觉性来维持其参加双师培训的热情,是很难保证培训的效果、效率以及持久性的。

三、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肯定了“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指标及完成的时间节点,同时也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行业机构企业、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等单位只有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由量变到质变,为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医学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培养难度要远大于大多数工科类应用型人才。笔者结合医学院校教育的特点,对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进行了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的顶层设计

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按照学校的师资发展规划及工作实际,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3]。学校要结合医学类专业各教研室的教学任务、人员配比,以及教师的专业背景、实践能力、职称等因素,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框架,并以此框架作为建设目标,在现有“双师型”教师的基数上,查漏补缺、互通有无,从学校层面设计和推进“双师型”教师的进修方案,从整体上把握队伍的合理结构。

(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了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让企业成为职教教师培养的主力军。相比之下,当前我国职教教师培养主要靠学校来主导[4]。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与医院之间的合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数量庞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这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持。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只需选择就近的一到两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做好资金预算,根据培训的需求制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就可以在短期内建立规范的“双师型”教师实训基地。

(三)组建“双师型”教师评委会,制订“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

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框架,从培训基地中有目的地选择一批不同专长的临床医学专家,组建“双师型”教师评委会。评委会负责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担任“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的评委等。

“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包括临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本学科基本疗诊技术、询证医学思维能力、指导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心理素质和服务精神等,所以“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也应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

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能力、学历层级、实践技能水平等都不尽相同,同时,当前医学理论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疗诊实践技术进步也非常迅速,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前沿医学知识,掌握最新的实践技术,更新教育观念,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模块化的、等级性的和动态性的,这样有助于专业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水平定位,找准跟自己相匹配的培训模块和等级,让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校组织评委会应依据评价标准,定期对专业课教师是否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进行鉴定,以及对“双师型”教师的等级进行认证。

(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临床实践技能竞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010年5月至今,教育部高教司已经成功组织了九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目前该项比赛已经覆盖了全国97%以西医为主的高等医学院校。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功组织了首届“慧医谷杯”全国中医学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共有48所本科院校和20所高职院校组队参加竞技。这两大赛事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比拼临床实践技能的最高平台。随着赛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竞赛题目越来越贴近临床實际应用,这两大赛事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临床医学或中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行业内交流,提高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为了确保在大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通行的做法是通过理论和实践考试选出十几个学生作为参赛候选人,由主要来自附属医院的一线骨干医师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对候选人进行短期的实践技能培训,然后选出5人参加全国的比赛。这种做法虽然能在短期内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参赛队伍,但是实践技能培训没有惠及大多数医学生,大多数“双师型”教师也没有机会参与指导,让竞赛成了少数精英学生与教师的游戏,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医学生整体临床实践技能的提升,这与举办全国比赛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学校应该参考全国比赛的赛制、题目、方式、规则等,定期举办能够覆盖全体医学生的校级临床实践技能比赛,且要通过设置“优秀指导教师”奖的方式鼓励大多数的“双师型”教师参与指导,不断地用比赛成绩来检验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水平,从而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的。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证。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引导专业课教师朝着高级“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发展。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划设计:在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岗位等级评定时要适度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如“双师型”教师在评定高一级职称时,对论文数量的要求应少于非“双师型”教师;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课时费标准和绩效工资,合理拉开普通教师与“双师型”教师的收入差距,形成良性的竞争[5];专业教师在参加“双师”培训期间,应该适量地降低对其课时量的要求;鼓励“双师型”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对获奖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吸引具有3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师加入专任教师队伍中;提高兼职专业课教师的课时费标准,吸引医院里具备高校教师资格的医师来学校授课,使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成员。

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积极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并将其作为绩效工资来源,保证激励机制的有效运作。

总之,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更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临床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通过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培训基地、制订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等路径来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符合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要求,满足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永明.三维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9(2):73-75.

[2] 张伟丽,郑小菊,李先维.新医改背景下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5(25):36-38.

[3] 宋瑛琦.新时期高职医学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22):135-136.

[4] 李明慧,曾绍玮.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经验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22):45-51.

[5] 刘再春.工业4.0时代“双师型”教师的角色转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17):84-89.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双师型医学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