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心,你的充电宝可能正在监视你

2022-05-16阿南

女友 2022年4期
关键词:监听卖家定位

阿南

前不久,某微博网友晒出一段趣事:“每次我一个人出门回来,老公都要猜我去了哪儿,十猜十准。今天他喝醉了,终于讲了实话,他送我的随身充电宝有定位功能!”

网友觉得,这位丈夫的疑心过重很可怕。不少人指出他的行为侵犯了个人隐私,也有一些人好奇:平平无奇的充电宝,是怎么拥有定位功能的?

答案很简单:它们大多是非法制造或改装的。

国内某物联网模块公司的工程师透露:只需在里面多加一枚指甲盖大小的物联网芯片就行。芯片能接收与传输数据,向外界透露定位器所在的具体位置,再搭配卖家自行开发的APP,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充电宝携带者的实时位置。

有一些卖家还承诺,自家充电宝支持GPS+北斗+WIFI+LBS多模式互补定位(可理解为四合一功能升级),定位误差不超过10米,待机能超过五百天(电源就来自充电宝)。这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么?

据某视频号博主测试,把充电宝放在同事车后面,再用装有卖家提供的监听APP的手机去寻找,能一路得到精确指引,快接近目标时,APP还会“贴心”播报“目标在东南方向13米”,定位误差不超过10米居然不是夸大。

可能有人觉得充电宝多个防丢功能是人性化设计,但如果在定位芯片上加个微型麦克风,增加一项监听功能,还会这么觉得吗?

这类多了监听功能的充电宝,只要周围有超过50分贝的声响(正常说话的声音),就会触发监听设置(平时是省电休眠模式),监听者的手机APP上马上就会收到一条条录音,每条30秒,监听到的声音就像跟对方打电话那么清楚。

而且非法卖家很会搞“人性化设计”,监听设备只监听人声,环境杂音尽量屏蔽掉,保证监听者精准筛选所需信息。

这种“高科技”产品要多少钱?网上搜一下,价格才200~300元。

还有卖家称,可以给定制的共享充电宝集体装芯片,也就是说,商场、小区、街道等地方突然冒出来的三无共享充电宝,可能都不安全。而且早年就有三无充电宝内置木马病毒,窃取用户手机信息的报道。

有人可能要问,这种情况难道警察不管么?实际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干警们破获过非法销售监听充电宝案件,网络平台也下架了含有“监控”关键词的充电宝。可能是因为监管部门查处力度大,监听充电宝的售卖被迫从半公开转为地下。

只有充电宝才可能装监听芯片么?

当然不。经“央视新闻”记者调查,目前国内各大电商平台上,并没有限制定位监听设备的售卖,很多商家还以“防丢”为卖点来吸引顾客,开发出财运福袋、卡通纽扣、风水钥匙链、鞋垫等监听产品,仅从外观看,你很难把它们与监听设備联系在一起。

随手点开一家网店,商家的广告写得很温情,比如:妈妈少操心(防丢纽扣定位)、家人更安心(防丢吸附式徽章)……但不可回避的是,它们都带有监听功能,因为页面上写得很清楚:去哪儿、说啥,都知道。

有的设备还有围栏功能。比如,设备携带者说好在小区锻炼,但位置移到了小区附近的星巴克,超出了原本的预定范围,监听者就会立即收到通知。

电商一般会在这类产品的介绍页面标注警告:请勿将此设备用于非法途径,否则后果自负。显然卖家是清楚非法监听背后的风险的,但这些产品究竟是被爱女心切的家长买走,还是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儿女买走,或是怀揣其他目的的人买走,那就无从得知了。

2022年2月,美国苹果公司的防丢神器“AirTag”惹上了大麻烦。它进入市场时的宣传是帮人追踪查找丢失物品,但美国媒体披露,它成了一些犯罪分子的“帮手”。

有偷车贼将其装在豪车上,追踪车主行踪,伺机偷窃;有人在名模散步时,将AirTag放入其外套口袋,偷偷跟踪她……在TikTok、Mate、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应用上,许多用户分享了自己怀疑被跟踪的经历。

在公众的质疑下,苹果公司不得不表示,将升级服务,打击犯罪,保护用户隐私及安全。值得一提的是,AirTag还只是个没有收听功能的定位器,如果加上监听,后果也许更不可想象。

充电宝本身是为手机充电的,而添加了定位、监听功能之后,其功能性质就转变为专用间谍器材范畴,这是违法的。如果这种设备用于非法窃取公民信息,就可能构成非法窃取信息罪;用于窃取商业秘密,就可能构成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罪。

我国《刑法》第283条、284条规定,非法生产、销售监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非法使用监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不得不承认,在物联网浪潮兴起的时代,不管是获取语音还是分析数据,都没那么大的难度了,只要想做,安插一个几块钱的芯片在硬件设备里,就能获取到任何信息。窥探隐私的“作案工具”,除了常见的手机外,也有可能是联网的家用电器。

2020 年 11 月,国际计算机协会智能传感系统大会上,美国马里兰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做了一场联合报告:研究团队成功远程入侵一台家用扫地机器人,使其充当监听器来“监听”屋内的私人信息。这项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安装传统的“监听器”,监听者也可以通过操纵家居设备来窃取他人信息。

2022年2月,国内某款智能音箱集体功能崩溃的新闻登上热搜,而之前很多用户都反馈,这款智能音箱疑似有监听行为——

“严重怀疑××音箱后台在实时监听周围环境声音,早上刚用手机放过毛不易的歌,现在让它播放音乐,一开场就是同一首歌,这么偶然的吗?”

“今天教小孩子念古诗,念了一首《大林寺桃花》。然后忽然兴起,让××音箱播放一首古诗,结果它竟然播放的是《大林寺桃花》。想想觉得可怕~”

也许有人会抱有侥幸心理,厂商的监听只是为了收集信息,不会带来实际伤害。但如果这些产品或数据被不法分子利用,结果不可设想。央视新闻记者曾报道一起案例:北京一家安防公司在开会的时候被GPS定位器监听到信息,直接导致竞标失败,损失非常惨重。利用非法监听,从而滋扰别人生活的违法案件也屡见于新闻报道中。

2018年,欧盟出台了保护个人信息的隐私法案《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从法理上确定了用户对自己的数据拥有自主控制权。厂商每一次取得用户数据,都必须明确告知用户,用户可以随时取消或删除自己的数据。

2021年1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处理行踪轨迹信息,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违法处理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将会没收违法所得,至高处五千万或上一年度营业额5%的罚款。

万物互联时代来临,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防范随之而来的监听风险。每个人都应该对隐私安全抱以谨慎的态度,从源头保护自己。同时,厂商也要进一步受到监管,不能非法收集他人信息。

毕竟,我们都不愿意活在监控之下,不是吗?

1 .用户如果不允许“默认开启麦克风”,监听将无法实现。对于那些压根没有语音功能却要求授权麦克风使用的应用程序或智能设备,消费者尤其需要提高警惕。

2.需要重视语音助手的授权和隐私说明,关闭不必要的授权,这不仅对人工智能的程序适用,对所有电子产品都适用。

3.各场景都尽量设置密码,密码最好不要一致。不要将涉及家庭安全、个人数据、财务或健康的信息与语音命令设备连接起来。

猜你喜欢

监听卖家定位
卖家秀女人 vs 买家秀女人
快乐辞典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淘宝买卖家的搞笑对话
监听“有”道 ——杰夫(美国)
12星座淘宝卖家
论秘密监听的立法问题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