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2022-05-16林爽

关键词:生态文明有效途径现状分析

林爽

摘    要:文章立足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实践探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探索“思政课主阵地+社会实践体验+新媒体文化阵地”三位一体的生态育人途径,构建“生态知识+生态道德+生态实践+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生态德育体系,筑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引导+教师指导+学生主体”五位一体生态育人模式,引导大学生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现状分析;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4-0017-0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事业,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高校肩负着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集深邃的历史观、科学的自然观、绿色的发展观、基本的民生观、整体的系统观、严密的法治观、全民的行动观、共赢的全球观于一体的思想体系。“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体现了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和享有的崇高事业。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大使命,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才培养与使命担当作用,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2]。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主阵地作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同时,通过开设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修课、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构筑立体化的大学生生态文明德育体系,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官微等新兴媒体平台有效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生态文明主题日组织开展大学生的社会生态实践活动,打造良好的绿色生态文化校园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三)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大学生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参与者,更是优美生态环境的贡献者。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培养他们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生态文明道德水平,提高大学生生态践行能力,使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文化自觉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优美生态环境的共同享有者。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使命,努力增强生态情感认同、强化生态道德养成、培养生态人格行为、提升生态行为践行水平。这既是国家层面的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践行能力的实践要求与实现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一)生态文明教育途径相对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按照国家要求积极开展落实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教学任务安排,主要通过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等途径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活动,辅助采用专业课、学术报告等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的相关要求,各高校按照要求执行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专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涉及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所占篇幅较少,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生态文明思想为第十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大学生能够获取的生态文明基本理论知识相对零散,内容缺乏系统性。大学生生态文明基本理论知识获取的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选修课、学术讲座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传统理论说教式的教育模式,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筆者在对2 479名高校大学生开展的关于“您所在学校开设了哪些生态文明相关课程”这一问题调研时,调研结果显示80.38%的学生主要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采用专业课形式占比29.24%,采用选修课形式占比47.98%,采用学术讲座形式占比41.69%,7.7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开设生态文明方面的选修课。

(二)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仍需完善

由于部分高校主要采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和专题报告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并且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并未设置独立的学科和学分要求,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体系仍需完善。学生对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且传统理论说教式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日常生态文明理念意识淡薄,生态文明实践参与度较低,对生态文明建设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了解较少,生态道德价值观践行的自觉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对2 479名高校大学生开展的关于“您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

有哪些”这一问题调研时,被调研对象中认为生态文明知识缺乏的学生占比56.95%,生态价值观念偏差占比44.49%,生态实践活动不多占比64.96%,生态自觉意识淡薄占比54.95%,生态制度建设缺乏的占比38.45%。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为关键的是指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生态文明基本理论知识有效开展生态文明践行活动,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要从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道德、生态文明实践、生态文化等层面打造立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三)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有待提升

目前大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阵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工作。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生态文明基本理论水平不同,关于生态文明基本理论的讲授系统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且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侧重于理论层面,对生态文明社会实践体验活动重视程度和引导力度较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对2 479名高校大学生开展的关于“您觉得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突

出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调研时,结果显示被调研对象中50.38%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单一枯燥,26.75%的学生认为高校教师生态文明知识不足,37.85%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抽象与现实脱节,70.52%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意识不够。高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理论讲授内容与生态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整体的关注度和实践程度相对不高,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尚未上升到日常生产生活的自觉行为,生态文明道德实践养成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由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保障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升。

三、高校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打造“思政课主阵地+社会实践体验+新媒体文化阵地”的生态育人路径

第一,夯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主阵地优势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把大学生生态德育体系内容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之中,同时通过辅修课、专业课、专题讲座等形式辅助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第二,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志愿者协会等学生团体开展生态文明体验活动,以生态文明主题日为契机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实践体验活动,在生态文明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培养大学生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文化氛围。第三,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学校官微等新兴媒体平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推介关于生态文明政策方面的专家讲座,宣传报道学校生态文明主题日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展示校园生态文化,开展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及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等。新形势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文化网络阵地作用,以新媒体文化阵地为载体有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和生态文明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的有机统一,重点“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抢占网络生态文明教育阵地,以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立体化和实时化的教学效果”[3]。

(二)构建“生态知识+生态道德+生态实践+生态文化”的生态育人体系

第一,普及生态文明基本理论知识。高校在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基本理论知识普及工作的同时,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普及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专业课程,充分挖掘各专业所蕴含的生态文明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度规范、生态道德伦理等知识的学习。第二,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道德价值观。大力加强家庭生态环境教育和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的力度,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市民公约等行为准则的学习有效引导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权责观教育,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筑牢生态文明道德观代际之间传播的有效途径。第三,以生态文明主题日为依托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践行者。第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为师生搭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交流互动平台,鼓励师生组建公益性环保组织,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生态环保方面的课题研究工作。

(三)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引导+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生态育人模式

第一,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资金配套和舆论引导。在政策层面上,出台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和教学标准化方案,在制度保障层面要予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并定期对高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实效性进行督察评估。第二,提升社会参与度,在充分发挥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辐射作用的同时,针对环境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和生态文明教育人员开展相关培训,筑牢社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和文化设施体系,以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作品强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第三,加大高校的有效引导力度,高校要增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针对性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活动,有效细化落实工作部署和培训安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方案与培训体系。第四,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指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主体力量,要加大扶持力度,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社会培训活动,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基本理论知识,提升生态文明道德素养,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有效塑造良好的校園生态文化氛围。第五,有效激发大学生内在主体活力,增强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通过生态文明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的有效开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道德素质,实现由外在规则准则的他律约束行为转为内在的自我意识自觉的自律行为,进而实现由激发大学生个体的生态自觉行为转化为社会群体的整体生态行为,积极引导大学生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1-11-11)[2021-12-30].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441505/.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张红霞,邵娜娜.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赜[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4).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有效途径现状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