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的策略研究

2022-05-16李石政

锦绣·上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管理积极心理学

李石政

摘要:隨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资助育人的作用逐渐体现,有效的解决了贫困生入学问题。但是,虽然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但依旧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需不断探索精准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创新工作形式,使更多的贫困生可以享受到高质量教育,促进贫困生健康发展。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高职院校的精准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进行研究,推动精准资助育人顺利进行。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管理;精准化自主育人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资助,对高校学生的资助资金正逐年递增,仅仅2019年,国家对全国高校学生资助金额高达1316.89亿元,相比上年增长了166.59亿元,整体增福比例达到14.48%,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的力度。此外,高校资助相关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构建了集中奖、助、贷、勤、减、免、补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资助体系,以确保每一笔资助金都能够落到实处。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作为教育扶贫的关键举措,是我国扶贫工作的关键内容。高职院校资助是解决学生因贫困入学难的有效方式。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十分重视资助育人工作,但主要是以经济资助为主,关于贫困生积极心理方面的帮扶不够。贫困生虽然在经济上能够入学,但心理上的问题依旧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可能会出现不配合等情况。

一、相关问题

(一)重资助而轻育人

通过课题组调查发现,高效在资助育人活动开展当中,对《高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执行仍然存在一定的重资助而轻育人的问题,并没有遵照《实施纲要》“能力资助”、“精神资助”、“心理自助”的相关要求。调查数据显示,在建档立卡学生的谈话谈心覆盖率方面仅仅占到25%,而实践能力的育人活动占帮扶工作的13.6%,部分高校并没有系统的重点考虑资助育人工作内容和环节设计,只进行了资金资助。

(二)重能力而轻心理

通过对相关调查问卷的分析看出,当前很多高校存在重能力而轻心理辅导的情况,有很大一部分被资助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尤其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容较为侧重直接经济支持或能力提升下的经济报酬,其确实促进了被资助人能力上的提升,但在积极心理素养、环境适应力、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方面的培养却关注甚少。此外,资助育人工作有一大部分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对受资助学生“情”的共情推动与技法、“行”等方面的指导较为缺乏,这些都使得学生更加注意自身的消极心理因素,极为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甚至引起心理问题。

二、具体策略

通过对学术界的理论成果以及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实践的综合分析,初步了解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的现实情况。本课题组对贫困生进行实证调查,探究新时形势下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的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原因。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丰富资助育人的内容,加强对学生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关怀和帮助。引入精准扶贫思想中的精准帮扶、精准识别、精准考核等理念,创新高职院校精准资质育人的长效机制,探索精准育人的新举措,培养受助学生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提高创新创业的自助精神。

(一)建立高度契合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所重视和关注的是人的积极品质,其更加鼓励个体用开放、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并激发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建设性力量和潜能,以推动现代社会与个人的快速发展,使人获得幸福感。其更加注重对品德的培育和积极品质的塑造,并认为个体拥有越多的优秀品质则越能够获得幸福,这也与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的目标有着高度的契合。

(二)提供方法论

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理念为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提供了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性思维。其是以发展的目光看待个体,课题研究中发现,有部分学术界学者认为受助学生在认知上过于狭隘,且情绪自卑、行为瑟缩,表现出明显的自闭、抑郁、偏执等消极情绪,这些问题反映出了国内部分学者对受助学生认知的不清,不能用发展的思维去解读学生的行为,而是要用积极心理学的人性观弥补这些缺憾。另外,积极心理学不在意过去,而是面向未来,不过分关注过去的问题和所带来的损害或严重性,而只关注如何修复,这就需要关注学生人生价值的体现,帮助他们寻找个体的优势,关注其心理健康,并激发起全部的力量去弥补缺陷,以完善其品格。

(三)培养积极乐观的思维

乐观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乐观也是一种情绪和态度,是一种与未来生活期许所密切相关的态度,所以,积极心理学下高效精准化资助并不是要成为压在学生身上的“稻草”,而是要成为推动他们成长的“大树”,所以要主动帮助学生,在适当的联系策略指导下,通过不断的联系培育学生乐观精神。学校要严格遵循党中央指示,制定精准化资助育人方案,并遵循精准、保密、全过程原则,形成精准资助育人执行计划。做到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资助资金的精准使用。还要实施以心理辅导和个性完善为重点的心理关怀计划,打造受助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完善其个性特征,使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思维,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结论

高职院校需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培养贫困生的积极心理。高职院校在精准资助育人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可以增强贫困生心理韧性,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校园事故。关注贫困生在校生活,与贫困生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安抚受伤心理,使贫困生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提高高校的资助成效。

参考文献:

[1]王赟.论新形势下积极心理资本在高校精准资助中的作用与培育[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9):173-174.

[2]张勇.精准资助环境下培育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路径[J].教育财会研究,2017,28(5):16-19.

[3]张天然.高校资助工作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培养路径[J].卷宗,2018(2):164-165.

[4]张悦欢.积极心理学: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有益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7):165-167.

[5]张晔庚.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助工作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26):260-261.

猜你喜欢

高校管理积极心理学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高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的若干观念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如何建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