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

2022-05-16周海龙,李昊,王海龙

关键词:协同创新新工科产学研

周海龙,李昊,王海龙

摘    要:新工科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文章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新工科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以及为了实现该模式应采取的有效方略和基本要求。

关键词:新工科;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有效方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4-0007-03

随着新的产业革命与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智能制造在各个领域对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不但要求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创业意识,而且要有一定的自学与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新经济时代对知识的快速更新。基于此,新时代呼唤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范式。

一、新工科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时代意义

教育部围绕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举办了相关研讨会,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新工科强调理念要新、结构要新、途径要新,要有大工程观的理念,注重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协同育人,能力培养。但是高校存在师资力量及实验条件等教学资源方面的不足,仅依靠高校单一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工科与新时代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推进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三方的合作,聚焦实际工程问题与科学问题,以创新作为驱动力,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在推进新工科育人的道路上,三方要真诚合作、互利共赢,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创新为突破点,以项目为支撑,在行业协会、政府组织的宏观政策支持与引导下,多方主体充分利用本单位的人力资源、实验条件等,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协同育人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为项目目标的达成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贡献自身的力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合作协议为指南,以高效科学化推进项目的实施与成果的转化为目标,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商讨项目推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问题,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合作理念与价值。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得益于始终坚持创新创业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因此重视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贯彻创新理念。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过程中,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完成技术创新的目标,研究生培养方案也应征求企业意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企业也可以借机宣传自己的文化理念,尽早物色人才,做好人才储备,以提升企业科技团队的创新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有利于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对企业的技术改革也有很大的促进与提升作用。

二、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

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相对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涉及较少,授课缺乏活力,学生听起来也枯燥乏味,研究生研究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难以把握研究方向与研究目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就缺乏驱动力。再加上一些高校在顶层政策设计方面,仍然固守着“重理论、轻实践”与“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观念,尤其体现在考核制度与职称评审制度[2],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申请项目、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上,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在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参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这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高校与企业间机制方面不够健全,缺乏强有力的引导措施,这些都影响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推进。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培养模式、有效方略和基本要求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现科技强国,推动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应发挥其主动性,积极主动与当地企业和科研院所对接,在人才与技术上深入合作,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强沟通与交流,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无论从学生就业方面还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从而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新经济时代产业的需要。

根据目前研究生招生单位的实际情况,高校应该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立足学校的定位,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别制定培养目标,统筹协调产学研各方优势特色,科学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按照“横向协同、纵向创新、校企联合”的原则,重视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横向协同培养,两类研究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学术学位研究生采取高校与科研院所纵向协同创新的方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高校与企业纵向协同创新的方式。成立校内外联合指导导师组,共同讨论和修订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设置研究课题等。在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等环节,校内外导师均应参加,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设性意见。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导师具有社会性,而且要体现其专业性,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不同的研究生类型,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培养目标与方案,体现因材施教,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在不同岗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略

1.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地方高校要以为地方输送合格的科学技术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强调应对变化,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强调主动肩负起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的使命责任,强调人才培养要多元化,要推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强调人才培养要面向未来。钟登华院士指出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核心素质: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自主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能力[3]。因此,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体现新工科的思想,在继承与创新中找发展,在交叉与融合中找突破,在协调与共享中找互补,最终使得研究生培养方案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2.夯实理论知识体系,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未来科学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保证,专业知识技能也更加贴近社会与专业的需要。为此,要根据工程师的核心素养与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改革,核心课程要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选修课要体现学科交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持续质量改进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讲授方式和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与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顺应教育规律,体现时代性,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保证。

3.重视科研能力训练,强化实践双创能力。科研能力的训练应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一些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的课程,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在学术交流与研讨方面,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可采用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强化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要让研究生深入企业或者科研院所,从实际项目中挖掘有价值的课题并开展应用型创新研究。各方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基地,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可靠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实行双导师制度,严格考核过程管理。导师是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引路人,制定完善的导师管理制度,对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导师的选拔与任用,要有完善的遴选与考核评价制度,严格控制导师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在培养学生过程环节,对导师与研究生都应该提出相应的要求,严格落实学术诚信制度和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校内外导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合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分阶段制定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学术研讨,查找问题不足,明晰下阶段努力的方向,对于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与正式答辩,校内外导师及课题组的相关专家均应参加,严把格式与内容关;对于课程学业成绩考核、Seminar考核、毕业审核,要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学科课题组的要求,不能随意降低标准和要求。在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环节,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的培育。

5.依托项目,构建多主体协同交流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进行不断探索与总结,单方主体很难发挥作用。不仅需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推动该项改革,同时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引导与支持。整个系统性能的最大化需要各个子系统协同配合,促使培养质量高效化,培养模式多元化[5]。高校主要负责课程教学安排、研究生日常管理等工作,注重对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初步锻炼。企业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学校已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增强知识重构和应用成果的转化能力。科研院所要注重培养研究生团队精神,致力于夯实其功底和能力,并充分挖掘和调动其创新潜能。政府及其他组织要发挥好宏观指导与服务职能,各方主体通过协商明确自己的职责,落实育人与研究生能力提升的目标,通过项目将各方连接在一起,实现多赢的局面,促使资源与人才最大化,并且形成长效机制。利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平台,各方主体可以在平台上开展资源的传递与信息的交流,利于后期指导记录的回溯。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非线性创新。不仅要求多主体的协同,也要求目标、组织、机制与环境的协调与整合[6]。多主体的协同是根本,既要有内部要素主体的协同,又要有外部要素主体的支持;目标协同是前提,既要平衡各方利益,也要实现教育、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组织协同是方向,既要保证低层次技术转让合作,也要向高层次的共建实体与战略联盟合作转变;机制协同是保障,既要注重总结旧制度的优势与不足,又要注重新机制的研究与探索;环境协同是动力,既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又要提供较好的硬件环境。

四、结语

新工科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横向协同、纵向创新、校企联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适应新工科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对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同时也给出了保证该模式有效实施的五种方略: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夯实理论知识体系,狠抓人才培养质量;重视科研能力训练,强化实践双创能力;实行双导师制度,严格考核过程管理;依托项目,构建多主体协同交流机制。最后指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希望通过以上方略的推进与实施,为该培养模式成功实现提供保证,共同打造跨界工程教育共同体,为我国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海生.“新工科”的内涵、主要特征与发展思路[J].山东高等教育,2018(1).

[2]杨慧珍.新工科理念下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6).

[3]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4]杨洪勇,王福生.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3).

[5]于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6]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

[责任编辑  杨    波]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新工科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