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的五大特征

2022-05-16李超

旅游纵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业

李超

摘 要:本文以全域旅游空间性、全局性、整合性、带动性和共享性这五大特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检索、逻辑分析等方法,厘清全域旅游特征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全域旅游的特征是以空间性这一突出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事前进行全局性布局、事中全领域整合和事后全方位带动,最终实现全民共享这一根本目标,形成发展全域旅游逻辑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完整閉环,旨在为业内人士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研究与发展思路。

关键词:旅游业;全域旅游;五大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诚然,从发展的脉络来看,旅游业的根本逻辑未曾改变,即依然是通过搭建、协调和优化旅游行业的平台和机制,使得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以通过旅游资源所在地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得到满足,从而实现旅游行业投资和消费的运营闭环。新时期应运而生的全域旅游,旨在调动旅游资源所在地具有多样性和吸引力的要素,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地关联各行业各部门,更加深远地影响和提高当地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指数[1]。显然,全域旅游不仅要把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整个区域打造为旅游区,还要将全地域打造为旅游业的载体和平台,让旅游融入当地社会的各方面,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从全时空、全行业、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等角度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目标。简而言之,全域旅游具有空间性、全局性、整合性、带动性和共享性这五大特征。

空间性是践行全域旅游的出发点。从字面意思看,“域”即空间性,强调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属性,体现在旅游基础概念中即是旅游供给的时空固定性。在旅游业长期运行中,由于点线式观光游相对封闭,旅游资源所在地逐渐因旅游业的开发建设而形成由游客世界和居民世界构成的“二元世界”,在游客得以实现旅游行为的游客世界中,园林绿化、环卫保洁,以及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相对完善,展现出一幅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卷”[2];但在游客世界外的居民世界中,则与普通的社会环境无太多区别,甚至因为未得到足够且均衡的游客世界旅游产业开发运行投入而设施陈旧、环境不佳,与游客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游客也因为团队观光游的特点和自身主动性的局限,较少接触和体验居民世界,其旅游体验只是停留在一个相对浅层和单一的状态。

类似于结构学派发展经济学大师冈纳·缪尔达尔于1957年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论”,在进入全域旅游阶段之后,游客世界需要发挥先发区域的带动作用,刺激和引领居民世界这一后发区域的经济发展,逐步渗透产业链条、设施建设、服务延伸和管理范围等部分,打破之前游客世界的“飞地”困境,真正使得两个世界在全域内融为一体。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盲目均衡化的极端理念,不追求覆盖地域和领域的一步到位,而是分层次、分重点和分路径地逐步推进和覆盖[3]。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原旅游区外的隐形“围墙”,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将全域建设成为景区的理念和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景观和旅游服务全过程。

全局性是全域旅游的宗旨和主要考量,尤其体现在全域旅游的谋划阶段。

首先,体现在产业视角的全局性。在传统的产业模式中,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产业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除了餐饮、住宿和交通等旅游要素供给行业,以及提供社会基础设施的市政部门等,旅游业几乎完全在点线式旅游所涉及的经济门类里,未与其他产业产生过多联动。但在全域旅游阶段,供需两方面的压力迫使旅游业更加注重各类产业和公共服务的配置,形成处处皆可与旅游关联的新格局[4]。比如,路政建设要考虑道路景观观感,打造沿海观景大道、银杏网红小巷、配置健康步道设施和标志,以及在高速公路合适位置设置观景台等;农业产业在规划农副产品时,应加入采摘体验活动,满足乡村休闲等旅游业态的布局需求;水务部门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需要在以往的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和防涝减灾等水利设施基础上,考虑水系对塑造旅游景观的重要作用,如打造游船观景带、湖景娱乐区等;市政部门在各项便民设施的建设中,也要考虑游客的使用体验,如增加旅游厕所的覆盖面,提供旅游手绘地图等。总之,各产业在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供给者和协助者。

其次,体现在要素视角的全局性。多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要素供给局限在“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中,旅游相关投资和要素挖掘也主要集中在景区景点建设、娱乐设施配置、购物网点布局和餐饮住宿升级上,并以此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旅游业运行机制。而随着以观光旅游要素为主的传统封闭观念开始向以全域旅游要素为主的全局性观念转变,旅游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也就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即以会议会展为主的商务旅游、以康体疗养为主的养生旅游、以科考拓展为主的研学旅游、以度假体验为主的休闲旅游、以婚庆朝觐为主的情感旅游和以探秘游乐为主的探奇旅游,而旅游业态不断丰富的同时,还会有更多的旅游要素被总结和拓展出来。

最后,体现在管理视角的全局性。全域旅游突破以往旅游的边界,不论是在资源挖掘和组合、产业关联和联动、市场互通和交流方面,还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力资源的配置、运行机制的搭建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各行业各部门,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置当中,就需要旅游资源所在地政府以全局性的视角统筹谋划,以旅游主管部门为核心,汇聚交通、市政、运管、市场监管和行业协会等各关联管理主体,建立一个适合旅游业发展特点的复杂管理系统,满足新发展阶段全域旅游发展运行的需要。

全域旅游的整合性与全局性的区别在于,全局性主要体现在谋篇布局阶段,从上文所述的3个视角规划全域旅游的发展,而整合性则主要体现在具体推动中,在全域旅游的运行中整合资源所在地的产业、要素和社会治理。

在3个方面的整合中,产业和要素分别代表全域旅游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社会治理则贯穿全域旅游各方面,是为全域旅游运行保驾护航的“配套设施”[5]。通过整合产业和要素,全域旅游可以将资本、劳力、土地和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和三大产业的资源加以融合,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提高关联效率和程度,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产业集群和旅游要素集合,借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整体有序稳步发展[6]。在社会治理层面,则需要超越以往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统领模式,借国家推动文旅融合的改革契机,以全域旅游项目联席会议、旅游行业党委乃至全域旅游党工委等机制和机构,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管理的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促进全域旅游的全面整合[7]。

全域旅游的带动性,主要是指全域旅游对旅游资源所在地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强调的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要达成的效果。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总體布局的角度分析为例,在经济层面,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将原先较为封闭的旅游业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门类各部门,不仅可以通过消费乘数效应,带动经济总体状况的复苏和提升,还可以通过经济脉络的循环,将各行业部门联系得更加紧密,促进经济的总体均衡协调发展[8];在政治层面,通过构建更加适应全域旅游整合后的社会治理需求的体制机制,更高效地调配社会资源和旅游要素,更科学地设立和执行配套政策法规,更全面地优化社会治理反应机制,从而在满足全域旅游产业运行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文化层面,通过贯彻“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明确文化需求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推动两者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和增长点,释放新动能,在赋予旅游深刻内涵的同时,增强公民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整体软实力;在社会层面,通过全域旅游的各项建设,切实改善公民的居住环境,并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就业、旅游收入促进经济循环等方式提高公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将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效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9];在生态层面,通过借助旅游业高度的自然友好性,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宗旨,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全域旅游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打造生态保护和旅游运营的良性循环,提升区域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

共享性是全域旅游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在以往的旅游发展模式中,由于行业的相对封闭,旅游业的从业者主要是旅行社、导游、景区管理者、行业管理者和餐饮住宿行业经营者等,旅游业产生的收益也主要集中在这一从业者群体之中,外界的社会居民更多是充当“旁观者”和“局外人”。而随着全域旅游的推动,旅游发展起源于大众的旅游需求,最终也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原点。

全域旅游的环境打造和设施建设,首先就直接地让当地居民受益。全域旅游所形成的新型目的地,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和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构成,身处其中,人人都是服务员和形象大使,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须走共建共享道路,同时,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产业和要素全方位深层次融合以及信息技术的加持,让全体居民不论身处何种行业,都将成为全域旅游的利益相关者[10]。比如,在重庆、天门山等地,旅游运营模式的设置,让全体居民成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潜在“推销员”,更营造出了“全民营销”的行业环境。因此,全域旅游将带动全民参与,也必将促成全民受益。

全域旅游这五大特征,从空间性这一最明显的特征出发,通过事前的全局性布局、事中的全领域整合和事后的全方位带动,最终实现全民共享这一发展全域旅游的根本目的,形成发展全域旅游逻辑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完整闭环。全域旅游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理念,更是一种旅游发展价值追求。要以质量价值目标、治理价值目标和共享价值目标作为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价值追求,以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消费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 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9):15-17.

[2] 李志飞.全域旅游时代的变与不变[J].旅游学刊,2016(9):26-28.

[3] 刘家明.创建全域旅游的背景、误区与抓手[J].旅游学刊,2016(12):7-9.

[4] 丰晓旭,夏杰长.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经济地理,2018(4):183-192.

[5] 刘春济,冯学钢,高静.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4(8):37-49.

[6] 王衍用.全域旅游需要全新思维[J].旅游学刊,2016(12):9-11.

[7] 戴学锋.全域旅游:实现旅游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J].旅游学刊,2016(9):20-22.

[8] 杨振之.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J].旅游学刊,2016(12):1-3.

[9] 孙盼盼,夏杰长.地方政府的环境构建行为与旅游产业潜在增长:来自中国省际层面的实证认识[J].财贸经济,2016(3):148-161.

[10] 李君轶,高慧君.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J].旅游学刊,2016(9):24-26.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