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京华烟云》的人物形象与文化意蕴

2022-05-15张欢琪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文化价值人物形象

张欢琪

摘要:《京华烟云》作为林语堂长篇小说代表作品之一,充分展现了时代背景下大家族的命运发展,是一部蕴合了丰富文化内涵的长篇小说。该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蕴合的文化意蕴都充分体现出了作者本身对命运的认识,最终归于一种理想化的境地。这不仅是该部作品中主要的思想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作者本身的局限性所在。此外,本文还阐述了《京华烟云》所蕴合的文化意蕴,如“亦孔亦耶”的信仰、古老思想和现代文明的冲突、道家女儿的命运纠葛等。

关键词:《京华烟云》 人物形象 文化意蕴 文化价值

《京华烟云》又称为《瞬息京华》,是林语堂使用英文写作完成的向外国人介绍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作为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林语堂的艺术构思和思想内涵。小说通过对北平三户人家之间恩怨情仇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我国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小说不仅在历史内容描绘方面体现出了突出的民族特点,在整体结构形式中也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同时,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的女性审美。此说,小说也向读者充分展示出了在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当时人民的悲惨生活。

一、《京华烟云》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京华烟云》塑造了很多经典人物形象,在这里主要对姚木兰、姚莫愁、孙曼娘、曾荪亚、姚思安进行形象分析。

1.姚木兰

在《京华烟云》中,姚木兰是作者塑造出来的一个几乎完美的人物形象,她开朗大方、乐观向上、宽容待人。具体而言,第一,姚木兰从小饱读诗书,知书达理,无论是对待自己的家人还是对待其他人,都礼貌有加,尽管自身生活富足,但是从不浪费和张扬。第二,姚木兰对生活充满热情,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活态度,姚木兰性格中充满至情至性。姚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的一种表达和追求。

2.姚莫愁

姚莫愁是小说中的二号女主人公。这一人物的性格和《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作者在塑造姚莫愁时,将薛宝钗性格中的圆滑和狡黠进行了去除,因此姚莫愁的整体性格善良淳朴、为人友善。这样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正是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相较于姚木兰,姚莫愁的整体性格更为突出,更为稳重,但缺少了姚木兰性格中的开朗活泼。姚莫愁在和孔立夫结婚之后,和丈夫相处得当,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一种生活中完美妻子的形象。

3.孙曼娘

孙曼娘是《京华烟云》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尽管她出身贫寒,但却能克己复礼,善良、理性、贞洁、坚忍。孙曼娘在人生的下半场始终守身如玉,但是最终惨遭侵略者蹂躏。从孙曼娘身上,可以看到当时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性格中的软弱在孙曼娘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孙曼娘一生的坎坷,来自于当时的封建传统礼制,是《京华烟云》中十分典型的悲剧形象。

4.曾荪亚

曾荪亚是姚木兰的丈夫,二人从小青梅竹马。曾荪亚小时候聪明伶俐、调皮捣蛋,在和姚木兰一起玩耍时,还会学着大人说话。从小到大,曾荪亚都默默爱慕着姚木兰,“腊八粥”事件就表现出了曾荪亚对姚木兰的爱慕之情。曾荪亚性格开明、深明大义。在和姚木兰结婚之后十分疼爱姚木兰,夫妻二人恩爱有加。即使在后来因为女儿的死亡及姚木兰的消沉,导致曾荪亚出现了模糊的“外遇”,但最终也被消解。战争爆发之后,曾荪亚支持自己的儿子投身到抗战中。整体上曾荪亚是一个远离官场、深明大义的可爱人物。

5.姚思安

姚思安是一位有道家气质和儒家智慧的老人。在青年时代,姚思安沉迷于世俗之乐,中年后开始崇尚道家,追求道教的修身养性和思想境界。姚思安始终坚持静坐练功,修身养性,并且博览群书,深知老庄哲学的精义。同时,姚思安乐善好施、大度豁达、通情达理、宽厚仁慈,不仅是子女的父亲,也是子女的朋友。姚思安以自身的道家思想深深影响了姚木兰和孔立夫,促使他们成了道家的信仰者。姚思安的整体形象是林语堂对理想人生与人格追求的体现。

二、《京华烟云》中的文化意蕴

《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争议和不同评价。以下是对《京华烟云》文化意蕴的分析。

1.“亦孔亦耶”的信仰

对《京华烟云》的内涵进行细致考察能够发现,作者并不是按照庄子的思想去进行构思和发挥,甚至在一些内容上和庄子的思想存在很大差异。从林语堂本人来看,林语堂一方面标榜自己是老庄门徒,但另一方面却又表明自己是基督教友。在我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是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最深的作家,这是因为林语堂的父亲不仅是基督教徒,还是当地基督教的牧师。林语堂从小就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开始了对上帝的探索。初期,林语堂对基督教的兴趣完全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但随着对基督教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开始对基督教中的学说产生怀疑。随后这样的既受到基督教文化熏陶又对基督教学说怀疑的矛盾伴随了林语堂很长时间,直至“五四”时期,他才从这样的矛盾中挣脱出来,并开始信奉儒家,这是林语堂和基督教的第一次分离。此后,林语堂逐渐发现人类尽管在物质、科技方面不断进步,但人本身并没有进步,人的行为和野蛮人差不多,于是他开始对自己的追求感到不安。之后,林語堂开始对佛教进行研究,但认为佛教的观念是不可捉摸的,无法帮助现代人解决各种问题,因此他再次在潜移默化中回归基督信仰。事实上,林语堂对基督教的再次信仰促使他回到人道主义之中。所以,尽管林语堂的思想和信仰经过一大圈的变化,但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另外,林语堂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思想的过程中也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他通过中西对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自己的领悟。林语堂对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十分叹服,认为实现中庸十分困难。从整体上来看,尽管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十分复杂,但总体上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在林语堂思想中形成了一种平衡,具体为:一部分是西方世界基督教中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等,一部分是我国儒家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一部分是追求能够实现超越的“伟力”,一部分是迷恋儒家文化中提倡的中庸之道。因此,林语堂思想丰富且复杂。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林语堂思想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并且认为在长篇小说写作方面,如果没有丰富的经历和深刻的世事人情,不应该轻易尝试。在这一时期,林语堂认为《京华烟云》是他创作的几本好书之一。从《京华烟云》能够看出,林语堂将宗教文化思想和我国儒家文化思想以及其他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了作品中。尽管小说是由英文写成,但在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整体上来看,小说的最大价值在于深刻呈现了林语堂本身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

2.古老思想和现代文明的冲突

《京华烟云》中,作者塑造了姚木兰这一完美的女性形象,这一人物形象兰是作者中西文化思想混合之后最为理想的载体。同时,从姚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另一种文化的载体,即从姚思安身上不仅体现出了作者对“道”的阐释,也体现出了古老文化思想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小说中,姚思安是一个常年沉迷道家的人物,在整个姚家几十年的发展中,以及其他人出现迷失的情况下,只有姚思安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比如八国联军逼近北平,所有人都表现得惶恐不安,姚思安却十分冷静,表示要逆来顺受。姚家在南下避难时,姚思安叮嘱管家不要因为身外之物丢掉性命,这能够看出姚思安对身外之物看得极其淡薄。在痴迷道家思想的同时,姚思安也十分善于变通,每当谈到西方世界中的知识时,他就会兴奋,眼睛中有光芒闪烁,他喜欢研究西方科学,尽管他不认识一个英文字。姚思安認为庄子的思想尽管没有使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但观点是科学的。除了思想和知识以外,姚思安在婚姻方面也十分开明,他打破常规,将姚莫愁许配给孔立夫,这也能够看出姚思安的价值观念。林语堂对姚思安这样的将道家思想和现代科学融为一体的人物也十分赞赏。但求道和释道给姚思安带来了一生的矛盾。尽管作者没有详细阐述姚思安是如何从原来的浪子逐渐转变为一个道家信徒的,但他本身的变化就是对自身以往荒唐人生的否定。同时,姚思安尽管通过多年对道家典籍的研读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超越物我的境界,但对现实世界还有所眷恋,他买下了一个花园,享受人生,尽管他表示自己对财富看得不重要。在晚年,姚思安削发远行,学庄子逍遥游,但之后又回到家中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这样对道家的追求和远离,表现出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除了姚思安以外,《京华烟云》中的几个家庭也表现出了这样的矛盾。林语堂通过这种矛盾的描绘,体现出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在时代变化、民族命运发展中产生的心灵变化轨迹。整体来看,无论是作者还是小说中的人物,都表现出这样一种矛盾性,这也是林语堂的局限性所在。

3.道家女儿的命运纠葛

《京华烟云》中,从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平到38年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时间跨度达近四十年。作品描绘了这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四十年,充分展示了北平城中姚家和曾家的生活变化以及两家成员的命运纠葛。纵观我国文学史,描绘大时代背景下家族命运的文学作品不少,并且《京华烟云》的整体结构和故事剧情有着明显的《红楼梦》痕迹,没有展示出自身独有的创新特征。但相较于《红楼梦》,《京华烟云》则充分突显了人类命运发展的复杂变化,使整本书笼罩在一种“所有人类都处于超越人类的伟力中”的神秘气氛中。小说开头就描绘了姚家人离开北平向南逃难的画面,书的结尾处则是姚木兰带着全家从杭州向西逃难。同时,在书的开头,姚木兰在逃难中和家人失散,之后被曾家碰到并收留。小说结尾,则是姚木兰在逃荒中收留了四个孤儿。作者通过首尾呼应的方式,传达出一种象征意蕴,即人本身命运的无法捉摸,几十年中经过无数人情冷暖,备受骨肉分离之苦的姚木兰,收留的那个才刚刚出生就被命运抛向旋涡中的婴儿,让她感到了无比的沉重。实际上,姚木兰身上还体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宿命论气息。初期,姚木兰相信一个人的婚姻会受到命运的把控,之后又相信人的命运自己不可以把控。因此,在姚木兰身上,有一种对命运天生的承受,有从原来被动顺从命运的安排发展到对命运进行积极调整的心态。比如小说开始,姚木兰在逃难过程中选择马车时,主要是根据骡夫的样子进行选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选择,导致其和家人失散。林语堂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很多细微的小事尽管看起来毫不起眼,但却十分重要。姚木兰从小和家人失散,尽管一路上受到了很多人的照顾,最终也幸运地被曾家收留,做了曾家的儿媳妇,看起来姚木兰依然还是享受富贵的命运,但她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对命运难以琢磨的惊恐感。正是这种对命运的惊恐感,导致姚木兰尽管接触到了一些基督教思想,甚至接受了一些新思想的洗礼,但却没有从命运无法捉摸的思想中走出来,而是保持了对命运的顺从。因此一些人认为,姚木兰其实只是一个善良的富家女人,并不是现代新女性。但作者对姚木兰并不仅仅只是进行了是否为现代新女性的思考,还在她的一生中进行了一些哲学意味的思考。比如姚木兰在香山旅游中结识了孔立夫,她认为孔立夫是白己喜欢的人,二人在郊游中都听到了对方对美丽的理解。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出了二人更深的人生体悟。另外,林语堂对姚木兰这一形象进行了文化思考,凝结了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形态,即姚木兰对命运的承受和领悟。姚木兰并不仅仅只是“道家女儿”,还是林语堂对多种宗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张晋霞.旧瓶装新酒——从《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看林语堂的女性观[J].文化学刊,2017( 11).

[2]高丹妮.林语堂笔下的完美新女性代表——姚木兰[J].才智,2016( 11).

[3]王红《京华烟云》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6( 11).

[4]崔莉群.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J].林区教学,2008( 7).

[5]李术华.男权视角下解读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的女性观[J].理论界,2013( 12).

[6]蔡江云.林语堂小说三部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塑与文化记忆展演[J].东吴学术,2019(5).

[7]杨晓宇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人生品味与文学人物[J].语文建设,2015( 15).

[8]王小燕《京华烟云》的文化意境及儒道哲学思想[J].海外英语,2010(7).

[9]邱志武.播撒烛照世界的火种——林语堂五部英文小说中中国形象文化传播蕴涵的伦理价值特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7).

[10]温兆海,惠聪俐.试论《京华烟云》中红玉形象的审美 意蕴[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5).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文化价值人物形象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言外之意话“红”色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