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开放性历史试题的新变化及备考注意事项

2022-05-14王东升

考试与招生 2022年5期
关键词:开放性试题考查

□王东升

(审稿:刘连军)(本文责编:牟锋)

目前,无论是全国文综试卷中的历史试题,还是推行“3+3”“3+1+2”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在增强试题开放性方针的指引下,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开放性试题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显著变化,备考师生应高度关注并做好相应的备考方略。

一、开放性试题的新变化

(一)试题主旨凸显核心价值

新时代的开放性试题都旗帜鲜明地贯彻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引导学生增强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42题和山东卷第18题,都通过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展成就,引导考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增强道路自信。

2.加强品德修养,发扬责任担当和奋斗精神

如2020年和2021年的山东卷第17题,分别以《少年中国说》和《小英雄歌》为主体材料,激发学生为中华复兴而励志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3.体现“五育并举”目标,培养健康情感等

如2020年北京卷第17题和2021年北京卷第19题,分别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和15-17世纪中国和西方自画像的情境创设,融合音乐、美术等美育教育,引导学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

(二)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融合

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逐步构建以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为重心的评价体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部分组成。当前全国卷和各省卷中的开放性试题实现了与核心素养要素的深度融合。

有的试题综合考查多项核心素养。如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第42题,试题情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要求考生任选图中两次会议,简析其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原因。试题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融合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素养立意。

有的试题则以考查一个素养为主,兼顾考查其他素养。如2020年山东卷18题,说明《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中节选内容的史料价值,突出考查史料实证素养;2021年海南卷第23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论述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进程等。

(三)情境设置、设问方式更显多元创新

1.试题情境材料更加多元

除常见的学术情境材料外,还有创设学习情境的,如2021年湖北卷第20题,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习笔记;有社会生活情境,如2020年全国Ⅲ卷第42题,1995年江浙部分农民择业意向调查统计表;还有综合性情境材料,如2021年江苏卷第18题,由1850年大不列颠工业地图和1780年至1851年英国出口增长表两种形式的材料组合而成。

2.设问方式和作答方法有传承更有突破

2020年和2021年全国和各省试卷的开放性试题,多数设问和作答还是要求提取信息、自拟论题或观点、阐述论证,但有些试卷中试题的设问角度有了新颖的突破。如2020年山东卷第19题第1问,要求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考查考生合理想象与文学创作的能力素养;2021年全国甲卷第42题,要求考生动手在地图中画出卫所集中的区域,考查考生合理想象和推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其他类型试题增加了开放性设问

1.其他题型中增设开放性设问

如2021年全国文综乙卷第41题为综合题,第3问依托希罗多德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题干材料,要求“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考生可以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合理推论,其作答实现了相对开放;该卷第47题第2问依托冯道本人自评和新旧《五代史》对冯道的不同评价,要求“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具有了开放性的意向。2020年天津卷第18题第2问,要求围绕1919-1939年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或历史人物构思一幅历史漫画并加以说明,赋予了考生在规定时空范围内自主选择主题和内容的权利。

2.开放性设问向选择题型拓展

开放型选择题的特征:“题干是对史实的陈述而不是问句”“选项是论述式的而非结论式的”“所有选项都不是完全错误的,而是反映历史真实方面的程度不同”。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30题:

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简析:B项符合题干中夫妻双方对财产使用都有支配权的重要信息,反映了解放区妇女地位的提升。材料虽然也体现出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和传统社会伦理秩序的改变,A项和D项也并非完全错误,但表述过于绝对,导致与时代史实不能完全符合。题干材料也涉及分配问题,但是家庭财产支配问题而非按劳分配原则,故C项不选。

此种被称作程度型选择题的试题在2021年高考试卷中大量增加,成为今后选择题命制的侧重方向。

二、相应的备考方略

(一)构建巩固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化对必备历史知识的认知

1.完善知识体系

考前能够掌握完备的历史知识体系是作答的基础。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42题,要求自拟一个能反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这需要考生对中国古代历史重要时期的阶段线索和特征有完整清楚的掌握。因此,建议各位考生通过构建历史时空轴、年表、知识树等方式重新梳理夯实各个历史时期的知识体系、阶段特征和重要历史专题,在头脑中形成条理化的历史知识。

2.扩展知识视野

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应通过查阅权威历史著述,对重要考点知识进行适当学术化的深入扩充,拓展知识视野,以便在作答时能够调动更为典型、具体、系统的历史知识,进行更为精准和专业化的表述,作出更高层次的结论。如2020年天津卷第17题,要求简评近代以来一位杰出的留学归国历史人物的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如果考生之前读过詹天佑、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的传记,熟知人物的事迹和贡献,作答此题就较为容易。

3.挖掘乡土资源

新高考省份的试题为体现地域特色有时会挖掘乡土资源进行命题,故新高考省份学生考前应关注本省历史资源,尤其是省内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如历史上第一条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李大钊、中共中央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西柏坡等,应熟悉其内容,掌握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4.掌握与核心素养要素相关的必备知识

因为开放性试题与核心素养深度融合,所以考生要系统掌握核心素养要素自身包含的必备知识。比如,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原理;历史年代和纪年的各种表达方式,如年号、干支、公元等纪年方法;中外历史上一些常用的地域空间概念,如“中原”“西域”“中东”等具体方位;史料的基本类型和相应研究价值,如日记、遗址等史料的性质和价值;考查史实真伪的基本方法,如孤证不立原则、旁证法、反证法等;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一些具体观念表述,如正确看待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战争等。

(二)研习真题,把控思路

考前应当分门别类地认真研习近年来全国和各省卷中的开放性试题,可以坚持每天定时闭卷作答一道,然后与示例对照揣摩,熟练掌握各类开放题型的一般解题思路和作答模式。

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42题,是典型的提取信息说明类开放题,它的设问是:“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考生完整作答必须依次完成下面四个环节:

1.列出提取的信息。

2.表达自己的观点。

3.联系史实论证上述观点。

4.总结升华。

如下面学生的作答,完整地实现了上面的作答环节:

(三)表述完整,书写工整

考生作答时应研读题干设问后面的作答要求,遵从要求完整作答,切勿因缺失要求中的环节而导致失分。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42题,作答要求是: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而一些考生作答时急于求成,一开始就展开论述,缺失了“列出两次会议”或“表明观点”环节,导致步骤性失分。

(四)“画龙点睛”,结论升华

在开放性试题作答的总结部分,应避免简单重复前面的论题、论点,可以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专业术语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或阐述后世影响或指出现实意义等。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精彩论断,在作答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总结论证中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升华效果。

猜你喜欢

开放性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