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上阳台》帖卷考述

2022-05-13包洪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巫山云台阳台

包洪鹏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新零零零七七四二四号国家一级甲等藏品——行书《上阳台》帖卷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唯一的存世墨迹。其释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1)常保立:《上阳台帖卷》,《紫禁城》2014年第8期。因书者盛名,且存世绝品,《上阳台》为古代帝王、书家和藏家所追捧,历代内府图书印玺、私藏印达30余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阳台》虽藏于故宫博物院,但仍为研究者所重视,前后产生了《李白的书法艺术及其〈上阳台〉帖赏析》《李白的〈上阳台帖〉》《不减古人——〈上阳台帖〉》《〈上阳台〉帖的故事》《解李白〈草书上阳台帖〉卷古二篆落墨法》《李白草书上阳台帖》《李白的书法理念和〈上阳台帖〉》《〈上阳台帖〉:飘飘然有凌云之态》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上阳台》帖的书法欣赏和递藏传承两大方面。关于《上阳台》帖的书写时间、阳台的地点等研究甚少。仅有《李白〈上阳台帖〉考略》中明确论证该贴是“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三至五月份在王屋山阳台观所作”。(2)宋战利:《李白〈上阳台帖〉考略》,《中国书法》2019年第12期。但通过对《上阳台》内容、李白年谱和诗歌等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上阳台》应为开元十三年三月十八日在阳台山上的阳云台(今重庆市巫山县新城所在地)所作。

一、“阳台”并非“阳台观”

目前,认为“阳台”即“阳台观”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点论据:第一,李白早年出蜀不久便在江陵拜访了名震天下的司马承祯道长;第二,唐玄宗在开元十二年为表示对司马承祯的恩赐,以司马承祯“王屋所居为阳台观,上自题额,遣使送之”;(3)刘昀:《旧唐书》第5册《司马承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8页。第三,开元二十三年夏天,李白应朋友元演之邀同去太原,路经王屋山,前去阳台观再次拜访司马承祯道长。因此得出《上阳台》为李白开元二十三年在王屋山阳台观所作。

但是这种论证具有几个疑点:

第一,“阳台”并非出于《上阳台》帖之正文,而是出于正文后落款,落款需详细具体,“阳台”即应是一处具体地点。首先,此处“阳台”若为“阳台观”,则落款中应为“十八日上阳台观书”。其次,“阳台观”不能简称为“阳台”。对宗教庙宇的称呼不能省略“寺”“庙”“观”“宫”等字。李白在访问很多寺庙道观后留下的诗歌题目中皆无省略,例如《兴唐寺》《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题江夏修静寺》《别东林寺僧》《题峰顶寺》等。

第二,李白北上太原未曾经过王屋山。《李白〈上阳台帖〉考略》中:“从洛阳到山西太原有三条道路:第一条是北方大道,北渡黄河,经孟津、济源达太原北。第二条,从洛阳,北渡黄河,过轵关,进入太行直道,经山西阳城、上党到太原。第三条,就是轵关道,洛阳北渡黄河,经王屋、太行山区轵城、邵原进入山西。无论李白选择哪条道路,都需经过济源王屋山,而所经道路距阳台观不远,他有愿望、有时间也有机会到阳台观拜望司马道长。”(4)宋战利:《李白〈上阳台帖〉考略》,《中国书法》2019年第12期。其实,李白并没有走这三条路线,而是选择了洛阳出发,北渡黄河,过孟州,经沁阳到羊肠坂入太行陉、常平乡、晋庙铺镇、泽州、高平、上党到太原。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云:“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5)郁贤皓注评:《李白全集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年,第803页。“羊肠”便是“羊肠坂”。金代诗人元好问有《羊肠坂》云:“浩荡云山直北看,凌競嬴马不胜鞍。”羊肠坂位于河南焦作沁阳市,向北延伸到山西晋城泽州县碗城村,虽然从沁阳西万、山王庄呈人字形入山,到常平县汇交呈之字形北上,古称“羊肠坂八百盘”,但只要到达小口(山西晋庙铺镇)便开始是一路平坦直到泽州。因此李白选择了这条“前险后坦”路。李白在羊肠坂这段路途中苦不堪言,并在诗歌中多次表达。比如《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639 页)云:“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行路难其一》(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136页)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北上行》(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315页)云:“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空城雀》(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320 页)云:“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二》(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548 页)云:“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拟古十二首其七》(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1499 页)云:“世路今太行,迴车竟何托?”既然李白走的是羊肠坂太行陉,那么路过济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况且王屋山阳台观还在济源市区西北40 多公里外。因此,李白北上太原经过阳台观的可能性不大。

图1 《上阳台》正文

第三,李白诗歌中未曾提及王屋山、阳台观,以及其风光。从诗文中也可以看出,李白在北上太原途中提到最多的是太行山脉,但却并没有直接提及王屋山。李白游览名山一般都有诗歌留存,“如《游泰山六首》中的泰山,《纪南陵题五松山》中的蒙山,《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的徂徕山,《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送族弟单父主簿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中的栖霞山,以及《古风》中的华不住峰。这些诗歌都是李白在游览中或者游览后写成的,而且对山上的风景进行了描写”。(6)包洪鹏:《李白游崂山考》,《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而李白现存诗歌中只有《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提到“王屋山”。“寄”和“送”都说明李白当时不在王屋山,也不能证明李白去过王屋山。《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943 页)中“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是说魏万在王屋山修道,并非李白。《金陵酬翰林谪仙子》(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952 页)云:“君游早晚还,勿久风尘间。此别未远别,秋期到仙山。”也只是表达了魏万对李白的邀请,至于秋天去没去王屋山不得而知。该诗写作背景是王屋山道人魏万仰慕李白名声,追寻踪迹,遍游各地,最终在广陵相会,写了魏万的超世博古和对李白的爱慕之情。这是李白与魏万的第一次相遇,也佐证了李白之前未曾去过王屋山。安旗在《李白年谱》和《李太白外传》中都认为该诗写作于天宝十三年(754),距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北上太原已相去21年。

综上所述,在目前所见史料和诗歌中不能论证出李白去过王屋山和阳台观。《上阳台》帖中的“阳台”应为一处具体地名,而非“阳台观”简称。

二、“阳台”实为“阳台山之阳云台”

出现于《上阳台》帖落款中的“阳台”应为一处具体的地点,位于今重庆市巫山县北阳台山上的阳云台。理由如下:

第一,“阳云台”即“阳台”。“阳云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南朝江淹《休上人怨别》云:“相思巫山渚,怅望阳云台。”北周庾信《拟咏古(其二十七)》云:“被甲阳云台,重云久未开。”至晚到唐代时,“阳台”作为“阳云台”的简称也在诗歌中出现了。孟浩然《途次诗》云:“雪深迷郢路,云暗矢阳台。”许浑《楚宫怨》说:“十二山晴花尽开,楚宫双阙对阳台。”《明一统志》说:“阳台山在夔州府巫山县北,高百尺,上有阳云台遗址。阳云台即阳台也。”(7)王新龙编著:《李白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第42页。由此可见,“阳云台”即“阳台”。

第二,阳台的历史和文学意象要比阳台观悠久。据《旧唐书》载,阳台观建于开元十二年(724),而阳台在春秋时期便开始名声大振。《襄阳耆旧传》中有:“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云气,蟀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对曰:‘所谓朝云者也。昔者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暧乎若云,暾乎若星,将行未至,如浮如倾,详而视之,西施之行。王悦而问焉,对曰:我,夏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台。精魂为草,实为灵芝,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闻君游于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平旦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8)李昉:《太平御览》卷399《人事部四十》,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第2451页。从此,“阳台”便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或言其浪漫传说,或言其楚国故地,或言其自然风光。明代王阮亨云:“古今艳称之,以楚大夫词赋重耳。”

第三,“阳台”在李白诗歌中多次出现,并且明确表明李白去过阳台山阳云台。李白《古风·我行巫山渚》(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88 页)云:“我行巫山渚,寻古登阳台。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

其中“我行巫山渚,寻古登阳台”即表明“阳台”为阳云台,并非阳台观。“寻古”则表明李白登阳台山的主要目的是凭吊古迹——阳云台遗址。李白的《宿巫山下》(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1397 页)亦可佐证,原文如下:“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李白在开元十四年初春游览完阳云台之后,便顺水而下瞿塘峡。宋玉《高唐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楚辞》说:“哀高丘之无女。”《江源记》云:“《楚辞》所谓巫山之阳,高丘之阻。高丘,盖高都也。”结合阳云台的来历看,该诗中的“楚王”“高丘”“宋玉”“访古”都表明李白去过位于巫山山脉中的阳台山之阳云台。

此外,李白的其他诗歌中也经常提及阳台山之阳云台。《久别离》(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92 页)云:“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捣衣篇》(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377 页)云:“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其三》(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673 页)云:“虚传一片雨,枉作阳台神。纵为梦里相随去,不是襄王倾国人。”《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1055 页)云:“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1561 页)云:“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寄远十二首》(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1616-1623 页)云:“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自代内赠》(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1652页)云:“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梁苑空锦衾,阳台梦行雨。”《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收入《李白全集注评》第1665 页)云:“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

图2 《上阳台》题跋局部

由此可见,“阳台”的文学形象能够在李白诗歌中反复出现,主要缘于阳台典故和李白亲身游览时所见美景。李白游览阳云台的时间应该在开元十三年春天。《李太白外传》说:“李白到渝州后又留连累月,并遍游巴地,直到次年春始出三峡。有《巴女词》《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宿巫山下》诸诗……开元十三年(725),李白25岁。春,出峡,过荆门,至江陵。”(9)安旗编著:《李太白别传》,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页。《李白年谱》说:“李白二十五岁。春三月出峡,经巫山,过荆门,到江陵。有《宿巫山下》《渡荆门送别》《荆门浮舟望蜀江》等诗纪其行。”(10)安旗,薛天纬编著:《李白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第23页。再结合《上阳台》帖中“十八日”可知,该贴应写于开元十三年春天某月十八。之后,李白离开巫山县的阳台山,出三峡到达江东之地。

三、《上阳台》释文与阳云台景色

《上阳台》帖释文正文十六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这是李白在登阳台山游览阳云台的时候写下的写景抒情诗歌。

“山高水长”为山峰高耸,水流远长。《寰宇记》中:“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长江。”《明一统志》说:“高百尺,上有阳云台遗址。”南齐王尹丞融《巫山高》说:“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沈约《江南弄四首·朝云曲》说:“巫山高高上无极。”杜甫《瞿唐怀古》说:“西南万壑注,勅敌两崖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虽然阳台山不高,但站在阳台山上,看巫山诸脉千尺高峰,层峦叠嶂,俯临江水万里之长,向东而去,相比王屋山“人行谷中,谷底曲折迷离,飞流自空而降,响声震天,缥缈如烟”,(11)济源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王屋山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页。更能发出“山高水长”之感慨。唐代诗人刘禹锡被流放到荆蛮之地时写过的《望赋》说:“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春之气兮悦万族,独含嚬兮子里目。秋之景兮悬清光,偏结愤兮九回肠。”“永贞革新的失败使刘禹锡被连续贬逐至于偏远的荆蛮之州,担任外职末务,艰于仕途而颠沛流离。在漫长的流放途中,梦得历南楚之地,涉湘沅之川,经历风土人情,观天南之霜雪风雨,怀瑾握玉,悲愤叹息,以‘罢士闲人,逸为末作’之身,抒发怀抱而作《望赋》。”(12)陈磊:《楚辞思想与刘禹锡〈望赋〉丛考》,《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刘禹锡面临长江水系时发出了“山高水长”的感慨。文学作品中对山野景象描写,未见“山高水长”之语。

“物象千万”即大自然的物候现象、景物景象千变万化。范成大《自巫山遵陆以避黑石诸滩,大雨不可行,泊驿中一日,吏士自秭归陆行者亦会》云:“阴晴何常有朝暮,夜雨少休明复来。”这说明阳云台天气阴晴不定,朝云暮雨,变化万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亦有相似表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王尹丞融《巫山高》云:“烟云乍舒卷,猿鸟时断续。”范云《饯谢文学离夜诗》云:“阳台雾初解,梦渚冰裁绿。远山隐不见,平沙断还续。”费昶《高巫山》云:“朝霁触石起,暮雨润罗衣。”庾信《和李司录喜雨》云:“云逐鱼鱗起。渠随龙骨开。”沈约《江南弄四首·朝云曲》云:“阳台氤氩多异色,巫山高高上无极。云来云去长不息。”孟浩然《送王七尉松滋得阳台云》曰:“君不见巫山神女作行云,霏红畓翠晓氣氳。”刘方平《巫山高》云:“楚国巫山秀,清猿日夜啼。万重春树合,十二碧峰齐。峡出朝云下,江来暮雨西。”这些都表明巫峡之中云雾变幻莫测,形状似人、似物、似画,飘忽不定,不可琢磨。加之猿声鸟鸣时断时续,清亮悠远,不见其物,但闻其声。张循之《巫山高》云:“暗谷疑风雨,阴崖若鬼神。”则言明巫山之下,两岸奇峰对峙,如鬼似神,其相其貌正所谓“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面对这番阴晴变换,云雾飘忽,时雨时停,奇峰鬼神之景色,李白纵有长江滚滚之才华,也只能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变幻无穷,于是发出了“物象千万”之钦佩之情与感慨之义。

“非有老笔,清壮何穷?”意为如果没有老练娴熟的笔法,怎么能够描写穷尽这清新豪健的景色?周必达在《益公题跋》中说:“公年过七十,笔力犹清壮如此,非独见所养深厚,亦足占寿考之详矣。”书者到暮年之时,笔法虽然娴熟,但是难见清壮之风。这说明“老笔”与“清壮”很难兼得。李白正是面对“山高水长,物象千万”之景象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无比钦佩之情,因而感慨自己年少,才能难以描绘这般千变万化之景,只能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峡谷之中的初春时节,正如李白所言“桃花飞绿水”,江水奔腾,生机勃勃,正是一番“清壮”之景!宋代王之道也有过“江山清壮今犹昔,文谓丹青画不成”之感慨。由此可见,“清壮”之景不仅笔墨难书,丹青也难绘!

此外,结合作品内容和书写传统,落款“上阳台”之“上”并无通假“尚”之义,仅为单纯动词“登、攀登”之义。《上阳台》正文中的“清壮”之景象最适合用富有变化的行草书来表现。《上阳台》帖卷恰为行书作品,以行书之灵动,挥毫风光之变幻,可谓“诗书俱佳”。正如贴上首尾两跋:“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13)常保立:《上阳台帖卷》,《紫禁城》2014年第8期。

综上所述,《上阳台》帖的正文与阳台山上所见之景极其吻合,描绘了李白站在阳台山赞美高山长水、物象变换之巫山风景,抒发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变幻莫测之钦佩赞美之情。这绝非王屋山色可以媲美,且与道家理论并无关系。《上阳台》帖卷应为开元十三年初春时节在阳台山阳云台所作。

猜你喜欢

巫山云台阳台
云上之家——万科·郡西云台
龙门山·卧云台
猫阳台(一)
猫阳台(四)
猫阳台(二)
帮我买云台
醉美巫山赏红叶
巫山机场正式通航
《阳台上》
基于STM32的无线FPV云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