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的三类模式

2022-05-13孔杨

海峡姐妹 2022年5期

文/孔杨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一是“大养老+小医疗”型。该模式是在养老机构的基础上新建小型医疗机构、新增医疗服务,以养老为主、医疗为辅。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采取这种模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该模式存在明显缺点:内设医疗机构只能开展门诊业务,不能解决在养老机构直接住院问题;同时医疗机构运营成本高,养老机构难以长期支撑。调研发现,许多养老机构申请办理的内设医疗机构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坚持不下去,人走楼空。

二是“医疗、养老并重”型。这种模式多为新建的医养结合机构或医院转型为养老机构或护理院,强调医和养并重发展。该模式将医疗与养老资源融为一体,形成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运营态势,能基本实现非危急重病老年人在机构内医养共享。

三是“大医疗+小养老”型。这种模式多数是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新建小型养老机构,通过配备相关设施、增加护理人员等举措,在医疗机构内部又新建了一个医院下属的专业养老机构。此模式利用高端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机构,优点是养老条件好、医疗保障好,缺点是养老费用较高,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常见的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模式。这类型日间照料中心的设施可以在养老、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得以共享使用,资源配置效率高;送到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人很多是“一体多病”,需要医务人员提供服务,因而这一模式能更好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同时,只有医务人员承担相应服务,老年人子女才能更放心地把老年人送到日间照料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实体性机构,由其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符合“能负责、能问责”的要求,且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既解决了由社区居委会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运营带来的体制不顺、权属不清问题,又解决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资产闲置问题,还化解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紧张的矛盾,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是社区层面实现医养结合的较为理想的方式。

居家养老

“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实体性服务机构”型居家养老模式,需要为居家老人配备穿戴式设备,对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进行远程监测,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并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将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和出行情况的相关数据及时传递给养老机构或社区机构(如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老年人子女;服务机构根据老年人身体监测数据作出服务方案,同时响应老年人及其子女的需求,及时为居家老人提供饮食起居、医疗医护、消防安保、休闲娱乐、报警呼救等的相关服务。

目前看,许多企业热衷开发此模式,有的设计规模较大,但目前成功案例不多。

另一种“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型模式,是通过推广家庭医生服务,让老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这一模式主要解决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问题,缺点是无法有效解决老人的社会化需求等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