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高质量培养现代职教强国人才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2022-05-13冯用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高职教育高职院校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和开展应用型科技研发的根本所在,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加快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就是力图从理论上对上述问题给予诠释、进行解答的新作。该书以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典型案例,在调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并借鉴国外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先进经验,提出优化我国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技能型创新人才;中国制造;职教强国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2-0053-04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积极为青年创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1],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行动纲领对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必须努力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持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科学理论是正确实践的先导,实践是检验理论科学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双高计划”支持下,高职院校要完成可持续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必须要有坚实的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作为基础支撑,杨岭博士等新著《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下简称《高职人才研究》)[2],可谓正当其时、正合其宜。

一、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国家迫切需要与育人基本规律的统一

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创新型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不仅需要持续培养精通生产知识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培养坚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大量技能型创新人才。对于承担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持续培养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是生存之本。因此,探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和心理特征,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创新人才,是职教强国的当务之急。

中国教育界普遍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强调高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和技能水平,突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技术应用型特征,这有利于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分开来。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定位存在片面强调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的倾向,导致人文教育缺失,职业素质教育流于形式,高职学生综合人文素质普遍不理想。从另一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突出为社会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技能型劳动力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技术与产业的进步,但却忽视了教育对人的本体价值的阐扬,只把人作为一种工业社会的工具,对教育主体的尊重不足,对人的个性完善及全面发展关注不够。

《高职人才研究》尝试把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贯穿到整个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流程设计中,通过比较分析国外高职人才培养经验,并结合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现状,构建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改变人们谈到创新人才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基础拔尖人才,谈到创新人才培养就联想到研究型大学中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而较少关注职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状况的现状。

《高职人才研究》基于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创新性提出了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及特征,认为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其中,知识层面要求掌握“够用”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较关键的是心理素质,要求具备创新性心理,包括創新思维与创新人格,创新思维是中枢系统,创新人格是动力系统,创新成果是反馈系统。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具有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三大特征。技能型创新人才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从一线操作者变成了二线应用创新者。这不仅要求技能型创新人才全面掌握具体岗位和局部生产环节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对整套生产流水线上的各个环节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实践操作中,技能型创新人才能不断发现事物的缺陷、找出新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设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教授职业技术、训练职业能力、养成职业道德、形成职业惯习,也要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作为重要任务。

教育的根本目标,历史上存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争论。当前对于这一争论学界多主张二者的“中庸之道”,普遍认可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进步,潘懋元先生提出的“教育内外部规律”也是看到了社会和个人在教育上的结合[3]。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归根到底是相互统一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不能脱离于社会,同时社会发展不能不依靠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样包含着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一个充分社会化的人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的人。从关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争鸣的研究回顾来看[4],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等职业教育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优先培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技能型创新人才;根据教育内部关系规律,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个性需要,努力满足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的发展,二者必须和谐统一,不可偏废。3AA6CF35-320B-49E1-B4CA-AB227899DA99

二、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理论层面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很多成果,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远远不够,亟需开拓和系统研究。《高职人才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理论界、实践界等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关注和实践探究,进一步深化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丰富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方法指引。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创新人才是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型创新人才。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成果。这几大要素有机组合,共同构成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结构。《高职人才研究》提出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凸显知识的应用性和复合性,能力结构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专业创新能力,同时要有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且这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归结起来,技能型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包括:知识素质,掌握职业“够用”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具有较强的职场创新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具备创新性心理;创新成果,能取得创造性成果。

《高职人才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访谈、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对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的深入剖析与研究,探索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是对现有研究范式的超越与拓展。一是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类、概括和总结,深入了解关于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成果和动态,把握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为展开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提供翔实的理论依据。同时,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确立全书的研究框架和重点内容。二是调查研究法。研究前期主要采用的是对教师、专家的访问调查,研究后期主要采用的是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具体研究中,著者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展开多次实地调研活动,运用访谈法等,广泛搜集宁职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资料,作为研究的重要案例。此外,访谈高职院校的领导,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对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宁波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此外,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海量数据,用数据直观地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三是比较研究法,比较分析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状况,总结这些国家高职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为我国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四是个案研究法,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宁职院作深度挖掘,提炼其成功经验,提出“宁职模式”,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特色经验探索,实现由点到面、由个别到整体的研究目的,既可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建议,也可以丰富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二)实践层面

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指导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有利于启发高职院校继续探索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思路,成批量培养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开展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实践方面的指导,而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成熟经验。因此,及时发现并总结典型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在实践中发现成功案例,从实践中提炼成功经验,从实践中总结基本特色,最终服务于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是《高职人才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模块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有选择地引入和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成功模式,对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人才研究》通过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校本调查,提炼出宁职院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特色、治理特色、专业发展特色、课程与教学特色、“双师型”教师建设特色及创新文化特色等,既保证了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具有实证性的科学依据,也能保证为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广提供抓手。这既是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积极反思,也是通过实践经验总结的方式主动树立“双高计划”典型,一方面为我国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深入开展提供有益借鉴,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5]。

构建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養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创新,需要高职院校从理念、课程、教学、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协同互动、集成创新。《高职人才研究》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出了相应策略:第一,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理念。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从共性层面向分层分类分区分级转变,高职教育价值从“制器”向“育人”转变,高职教育质量从就业升学导向向生涯规划发展转变,高职院校教学上从知识技术的模仿、被动接受向继承、批判与创新转变,高职教育主体从师道尊严向以生为本转变,人才成长从“拔苗助长”向自然生长转变,高职发展理念从适应未来生存向学会融入世界转变[6]。第二,改革高职人才培养内容。高职课程开发主体上,凸显党、政府、高校、企业、行业、产业、家长多方参与课程结构设计,在构建高职院校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和特色。第三,改进高职人才培养方式。“职业技术教育”“STEAM教育”“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块基石奠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建立新的教育教学制度、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技能型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第四,创新高职考试与评价改革。推进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与分阶段协同育人,促进“职教高考”“技能高考”系统性改革,通过深化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选拔具有创新潜能和潜质的中职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变革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评价机制,顺应技能型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帮助创新潜质人才破壳而出。第五,营造有利于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党、政府、社会、院校、企业等共同努力,为技能型创新人才成长营造良好氛围,院校层面要注重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加强企业技能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在软件环境建设上,打造“双师型”和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营造激励技能型创新创业活动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3AA6CF35-320B-49E1-B4CA-AB227899DA99

三、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前瞻: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

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实习实训过程中完成,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只能适得其反。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过程培养和增值赋能评价,帮助高职学生养成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职业习惯,培养高职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鼓励高职学生拥有创新、敢为人先的职业勇气,摒弃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只有回归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才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之道。

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个系统而复杂、具有挑战性与应急性的课题,亟待未来持续开展研究。例如,对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心理结构、心理特征的专题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所提出的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及科学测评还未做学术讨论,有待后续深入研究。

第一,加强自主研究,持续关注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未来研究应当加强自主研究,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甚至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值得研究者持续关注和继续研究的“学术富矿”。

第二,不断深入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本质特征的研究,增强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操作性。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将这些本质特征具象化、理论化和系统化。

第三,未来研究要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从目前关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研究来看,研究主题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存在重复和泛化的现象,由点到面、由个性到共性的研究较少,对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性提升的研究内容则更少。在研究方法上,以单学科、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为主,应创新研究方法,可以引入行动研究方法、循证研究、跨学科研究、元研究等。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积极为青年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J].中国人才,2019(5):2+1.

[2]杨岭,刘慧.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

[3]潘懋元.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1-7+38.

[4]平和光.关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争鸣:研究回顾与展望[J].大学教育科学,2020(4):31-40.

[5]孟凡华.赓续2021,展望2022: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J].职业技术教育,2022(6):1.

[6]阿弗里卡·泰勒,维罗妮卡·帕西尼—凯奇巴,明迪·布莱瑟,伊维塔·西洛瓦,冯用军,何芳,刘凤.学会融入世界:适应未来生存的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37-149.

Providing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High-quality Training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Skill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eng Yongju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cultivating skilled,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developi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talent support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Made in China 2025”. I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how c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ultivate mor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skilled craftsmen, and craftsmen of great powers?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Skill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new work that tries to interpret and answer the above questions theoretically. This book takes the training of skill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akes Ningbo Polytechnic as a typical case. Based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in the training of skill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skill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ed innovative talents; made in China; invigorating China by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Feng Yongjun, professor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作者簡介

冯用军(1980-),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一带一路”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教育史,教育政策与评价,教育发展战略规划(西安,710062)

基金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大学监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1110011175),主持人:冯用军3AA6CF35-320B-49E1-B4CA-AB227899DA99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高职教育高职院校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