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2022-05-13周瑞颖孙永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杜甫

周瑞颖 孙永兰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呈现方式。通过古诗词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提高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树立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因古诗词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本文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甫的古诗词,探究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古诗词;杜甫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2)04-0033-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表达志向。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对塑造祖国的未来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教好古诗词变得格外重要。

1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教学问题

1.1 时代不同而无法感知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对时代背景的介绍一带而过,因此学生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无法做到感同身受[1]。杜甫经历了国家由盛转衰和安知之乱,社会动荡不安,这对杜甫创作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的学生过着安逸的生活,无法体会战争的残酷,学生大多都是通过文字和画面所感知的,真实感较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写的茅、布衾、屋漏等,学生的直观感受是贫穷,而不是作者内心的情感。因此学生无法通过古诗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过眼云烟,没有在学生的生活中留下痕迹。

1.2 学习意识出现偏差

大部分学生都在盲目学习古诗词,认为学习古诗词是为了考试。应试教育下,大部分教师会让学生通过背诵将古诗熟记于心,古诗失去原有的作用[2]。例如,《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初中古诗词中的高频考点,如果学生单纯背诵,不灵活运用,那么这句古诗的价值则会荡然无存,该古诗不止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还蕴含着要敢于奋斗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如果一直以背诵为主,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无法领悟古诗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3 教学方式较单一

教师讲成为常态,学生更多的是听、写、记。灌输式教学方式违背了《教育规划纲要》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古诗鉴赏大体上分为三部分:了解古诗、分析文本和体会思想感情。但教师只关注表面信息,忽视了古诗词的深层含义,没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联系。学习知识需要多方面,多层次搭建框架,各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可以融会贯通。

1.4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透彻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字眼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表现为诗词知识贫乏,对古诗词研究不多,缺少独到的见解。学生学习主要依靠教师,由此教师要自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以身作则。光解读古诗,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乎其微,唯有加深了解,深度剖析,才能更好地掌握古诗所传递的精神。

2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教学问题原因

2.1 教师方面原因

(1)重教参,轻备课。为了节约时间,教学参考书成为教师首选的资料,但教学参考书是编者的教学经验,只供各位老师参考,查缺补漏[3]。如果教师没有认真思考和精心编排,就无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古诗词进行有机结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考虑全面,将所教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在进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时,单靠教参是无法理解诗的价值,该诗仅二十八个字,语言朴实无华。

(2)重文本,轻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解古诗词本身为主,忽略了历史背景。在理解诗歌前,教师应先知晓作者的生平事迹,方能知人论世。大多时,教师只注重诗词句子的含义解读,一味地让学生去背诵记忆,当学习作者其他作品时,学生忘却已有知识,重新学习,忽略了诗词的相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忽视历史就是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利于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他的诗主要记录了当时的时代历史,反映了社会生活,如果将诗与史分离,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完整的,片面的。

(3)重考试,轻诵读。反复诵读、吟咏对把握诗歌是有意义的,是不可替代的。古诗词是晦涩难懂的,光靠死记硬背,学生无法领会其中的奥秘和乐趣。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4]。如在学习《望岳》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音频,通过声音让学生感受泰山的气势磅礴、巍峨耸立,感受作者登泰山的心境,然后分组竞赛朗读,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去体会、感悟《望岳》这首古诗表达的不怕困难,敢攀高峰的雄心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杜甫的古诗词大多是通过移情来传达思想情感,因此学生要多诵读、多感悟。

2.2 学生方面原因

(1)兴趣缺失。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因此教师所教内容要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教师在备课的时只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5]。有一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让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使他们喜欢和热爱古诗词。当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时,他们会变被动为主动,自发地学习和分析古诗词。要想学好古诗词,兴趣不可缺失。

(2)基础薄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在学习古诗时,一头雾水。主要因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不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也不够深刻,并且无法将古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古诗词的存在价值在于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构建正确的精神世界。但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确切的认识。

3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教学研究策略

3.1 改进教学内容,夯实文化底蕴

(1)知人论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知人和论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词创作离不开作者的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6]。如杜甫的古诗词在初中语文中占比最大,选取最多。教师在讲解杜甫时就可以从知人和论世两面进行介绍。在知人方面,生平经历、政治遭遇、思想特征;在论世方面,社会生活、政治环境。如:在进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杜甫生平介绍和所处的时代。

(2)分析意象。意象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让学生领悟古诗文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先分析古诗,独立思考诗中含有哪些的意象,然后引导学生赏析意象,并体会意象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意象较多,则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茅屋”“秋风”“广厦”等比较重要的意象,分析时既考虑到表面意还要考虑到意象的引申义。“茅屋”指的是用草做成的房子,当时杜甫辗转到成都,生活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所以茅屋代表简朴。除此之外,茅屋还有一层含义,则代表诗人远离世俗,归隐田园的思想。

(3)品析语言。古诗词的语言简洁精炼,意味深长。品析语言的方法是分析诗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如《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句话运用了反衬和暗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凋零的感慨;《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采用了虚实结合,表达了泰山景色的宏伟;《春望》的前四句主要用了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残破的感慨[7]。

(4)以意逆志。“以意逆志”是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作者的原意,是从古诗词本身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新地去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该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欣赏诗歌、培养感知能力,还有利于在诗歌的理解与鉴赏、质疑与解决疑问的过程中,积累言语经验,锻炼逻辑思维,丰富审美,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发展。比如,教师在讲授中要告诫学生,分析要注意不同时期,同一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一定一样,学生要根据诗词的文本进行揣摩。如杜甫前期诗歌思想主要表达对祖国江山的热爱,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热忱。后期诗歌思想表达了对故土难归的悲凉情怀、壮志难酬的失落心绪。

3.2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习积极性

(1)以学生为核心。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自豪和满足感。当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时,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准时机,巧用方法,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诗的积极性[8]。

(2)与生活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渗透在生活之中。要想真正地理解古诗词,教师必须将古诗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知到古诗在生活中的存在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辨别文化的能力[9]。例如,学习《春望》时,教师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受家国存亡,诗人无法报效祖国的幽怨。生于和平年代的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或者网络,了解朝代更替带给人民的痛苦。

(3)教学手段多样化。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过于单调,学生经常溜号。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手段,如朗读、辩论赛、角色扮演、手抄报、书信、投影仪、视频和音频等。寓学于乐,学生就不会感受到枯燥和乏味。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举行朗读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诗人所传递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安排情景剧,通过场景再现,让学生亲身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所传递的感情[10]。

(4)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要回顾已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和已学知识进行对比,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望岳》中望字和《春望》中望字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望岳中“望”指代浏览,观看,而春望中的“望”指代对未来的思考。虽然是同一个字,但代表不同含义,因为杜甫创造这两首古诗的时代和心境是不同的,所以所代表的含义不同。

3.3 加强文化素养,优化教学策略

“育人者先育己,是为智”,教师要重视自身素养,要与时俱进,自我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教师发功、发力。荀子曾说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优化教学[11]。

(1)夯实基础,博览群书。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想教好古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深入了解古代的文化,研究所代表的深层含义,广泛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课堂上只讲课本,但教师要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所扩充,多读书,丰富文化底蕴。如讲解杜甫的古诗时,要把与杜甫相关的古诗进行梳理,当作资料再备课,而且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讲解,让他们在学习中品味史诗的韵味,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2)融会贯通,教有所长。知识之间具有共性,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依托文本进行延伸,还要根据古诗的独特性进行结合。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的能力,不应该局限所教的古诗,还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对教师考验很大,将知识融合在一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事半功倍。

(3)教学反思,自我更新。教学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辅助条件,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查缺补漏,提高古诗词教学能力。只有教师养成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的意识,方能砥砺前行,解决教学中的困难,感悟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传统价值。教学反思是每位教师必须要做的,多总结,多反思,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不断超越自己。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感知、感悟能力,激发创造潜能,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文化底蕴,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

参考文献:

〔1〕吴荣永.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5(40):88-89.

〔2〕陆彩霞.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42(09):36-38.

〔3〕李斌.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教师,2015,19(16):68-72.

〔4〕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23(03):29-31.

〔5〕張守英.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6〕许殊红.试分析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6,36(18):35-38.

〔7〕吴晓樱.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34(24):86-87.

〔8〕李天华,周全中.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9(03):82-84.

〔9〕韩健梅.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1(04):60-61.

〔10〕王志良.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1(39):80-85.

〔11〕孙晓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15(62):19-21.

收稿日期:2022-01-19

通讯作者:孙永兰(1966-),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语文)、汉语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2020JGH011)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杜甫
登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