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土地理视角的课堂教学设计

2022-05-13王慧陈凤臻吴琼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素养教学

王慧 陈凤臻 吴琼

摘 要: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中学地理教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途径。本文选取新人教版“地球的历史”一课,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探究活动,教学设计着眼正确的宇宙观、区域性、实践性和综合分析等教学内容挖掘,同时针对中学生特点适当渗透趣味性,以此探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乡土地理;核心素养;地球的历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2)04-0023-04

1 引言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地理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人地协调观是指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综合思维是指运用综合的观点来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是指运用空间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地理核心素养是仅通过地理学习与掌握知识才能习得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乡土地理在《地理学辞典》中的解释为一定范围的综合地理,其研究范围可以大到一个省、市或地区,小到一个县、区、乡[3]。乡土地理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乡土地理教学是借助学生熟悉或周围的地理环境,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学生通过与自身生活环境相联系,既能对地理知识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及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文选择新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历史”一课,以赤峰市宁城道虎沟古生物化石保护馆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将赤峰地区的乡土地理与地理课程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本地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2 教学设计

2.1 课标分解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地理学习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在经过地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预期学习目标,而不是平时教学中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因此正确分解课标是把握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关键。只有通过分解,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标准;只有合理地分解,才能贯彻落实课程标准[4]。地理课标分解读是将宏观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微观的、易实现的学习目标,即由难变易、由深变浅。完整的学习目标应该包括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作、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实际上就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拆分或组合概括性的内容标准,补充为完整学习目标的过程[5]。

本节课的课标表述为“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其行为条件是“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行为动作是“简要描述”,行为程度是“地球的演化过程”,属于认知目标的了解水平。通过对四要素的分析,可知道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能够使用地质年代资料用文字或语言说出地球的演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以及地理思维;第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地理综合思维,加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2 教材分析

地理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地反映地理学科知识的教学用书,是地理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6]。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是基于地理教材整体分析的进一步细读教材,教师将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吸收及掌握,将教材内容按照知识构成、重难点、学习目标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使教师自身能够熟练运用教材,最终完成教学目标[7]。

必修1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开篇,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石。该版块内容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工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用地理思维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本节课是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是课改之后新增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承载着一切人类活动,人类应该遵循、顺应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的同时能够用地理综合思维从整体看待地理区域,提升学生自身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在本节课教学前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可帮助学生在课堂快速把握和理解知识。在教学中可以着重引导学生从大气、海陆位置、植物、动物的四个演变过程学习地质年代表,既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提高学生读图识表、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认识区域自然环境、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能力,如图1所示。

2.3 學情分析

朱熹集注引张敬夫(栻)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要实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就是要进行学情分析,正确认识和了解学生[8]。学情分析就是学生的群体学习环境、个体心理特征、学习背景、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兴趣、思考方式等影响其学习的多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将学情分析贯彻到课前的教学设计、课中教学策略的调整与生成、课后的教学反思与评估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学生的“已知”“能知”“想知”“需知”“未知”等各方面的学习需求,从而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有利于教学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教学成效[9]。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阶段一个重要时期,该阶段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思维方式较之前转变较大,更多的是在抽象思维方面的改变。因此对于地理学科而言,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地理图表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基础地理知识和素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笔者针对赤峰地区高中生的情况选取了宁城道虎沟古生物化石保护馆作为教学背景,使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增添熟悉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是地理,认识到身边充满了地理知识。

2.4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10]。

根据课标分解、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本文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能够依据生物演变特点,利用地质年代表,说出宁城市道虎沟生物化石保护馆中保存的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及相应特征。

(2)描述地球演变历程不同年代特点。

(3)树立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建立协调的人地关系。

2.5 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构设计

教学方法要基于教学目标,综合学生主体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特点进行选择。本文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试图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利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同时增添课堂趣味性,以期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结构:结合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等,本节课教学结构为四部分:首先是新课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是新课讲授部分,通过提问、角色扮演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地层、化石及各地质年代的知识,再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接下来是课堂总结,梳理知识点;最后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知识,如图2所示。

2.6 教学过程

2.6.1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地球的历史》视频,展示宁城道虎沟古生物化石保护馆图片,创设参观博物馆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学生观看视频、图片,按照要求分为四组。

2.6.2 角色扮演活动:参观宁城道虎沟古生物化石保护馆

(1)认识前寒武纪

教师明确任务:前寒武纪时期距今时间、该时期主要代表性植物、动物、海陆变迁情况。分配小组:第一组扮演志愿讲解员,其余各组扮演参观者。

学生志愿者小组中A同学讲述前寒武纪距今时间。B同学讲述该时期生命产生过程。C同学讲述原始大气主要成分。D同学讲述该时期矿产情况。在活动中通过志愿者小组的介绍,学生对前寒武纪有初步认识,如图3所示。

(2)认识古生代

教师明确任务:古生代时期距今时间、该时期主要代表性植物、动物、海陆变迁情况。分配小组:第二组扮演志愿讲解员,其余各组扮演参观者。

学生志愿者小组中A同学从早古生代角度介绍本时期主要代表性事物。B同学讲述从中古生代角度介绍本时期主要代表性事物。C同学从晚古生代角度介绍本时期主要代表性事物。在活动中通过志愿者小组的介绍,学生对古生代有初步认识,如图4所示。

(3)认识中生代

教师明确任务:中生代时期距今时间、该时期主要代表性植物、动物、海陆变迁情况。分配小组:第三组扮演志愿讲解员,其余各组扮演参观者。

学生志愿者小组中A同学介绍代表性植物。B同学讲述代表性动物。C同学介绍海陆变化。在活动中通过志愿者小组的介绍,学生对中生代有初步认识,如图5所示。

(4)认识新生代

教师明确任务:新生代时期距今时间、该时期主要代表性植物、动物、海陆变迁情况。分配小组:第四组扮演志愿讲解员,其余各组扮演参观者。

学生志愿者小组中A同学介绍代表性植物及人类出现。B同学介绍海陆变化。在活动中通过志愿者小组的介绍,学生对中生代有初步认识,如图6所示。

2.6.3 设计意图

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就开始创设参观保护馆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宁城道虎沟古生物化石保护馆,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讲授部分通过四个角色扮演活动,既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和搜集信息、分析能力,通过思考地理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思维。

3 教学反思

3.1 结合学情选择乡土地理课程素材

乡土地理课程素材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地理课程中与教科书中内容结合作为地理教学案例供学生学习。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地探寻本地的乡土地理课程素材,将这些素材与地理课程、学情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完成地理教学。

3.2 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新课改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高中阶段的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1]。”目前,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逐渐开始使用,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应该改进地理教学方法,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也要注意使用其他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

4 结论

新课改之后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多研究教材,结合学校环境、学生自身等因素,展现地理学科优势,探索有效的地理教学模式。该教学设计使用角色扮演法,结合赤峰本地的古生物化石保护馆,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感,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整个教学过程清晰、生动。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张文倩.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20.

〔3〕赵娜.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0.

〔4〕朱伟强.分解课程标准的意涵和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10):12-16.

〔5〕黄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解的探讨[J].地理教学,2014,(21):11-16.

〔6〕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5.

〔8〕李裘.论因材施教中学情分析的重要性[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211+214.

〔9〕孟秋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10〕徐波.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J].教学与管理,2012,31(13):59-61.

〔11〕闫柳江.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55(23):197-198.

收稿日期:2022-01-18

通讯作者:陈凤臻(1965-),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GIS与国土资源遥感、生态环境变遷与评价。

基金项目: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赤峰学院项目(cfxyjyss22002 B01,2020.11-2022012)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素养教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