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生理念下沁源县韩洪沟村建筑空间活化策略

2022-05-11李之吉王淼琳

山西建筑 2022年10期
关键词:正房院落民宿

李之吉,王淼琳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再生理念解析

再生理念是以“绿色设计”为基础,针对现代文明背景下城市化快速推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地方传统文化严重缺失等因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在某些西方国家,由于城市化快速推动,其背后隐藏的附加问题也日益突出,设计师适时地提出了设计方案,使用自然中的可再生、可降解的材料对建筑进行建造或改造,既满足了人们对于建筑的基本要求,同时满足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生理念是在保持原有建筑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局部架构和装修或者改变建筑的适应性能,从而实现对建筑的保护、改造、升级和再利用。在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空间特质的基础上赋予建筑新的意义,使用多种手法及材料进行保护与修缮,使建筑得到重生。当建筑再生成为一种创作行为,它所能做的就不仅只是保留过去,更是在保留既有建筑的基础上,将人的活动融入其中,通过人的参与,营造出具有现实使用意义的场所,创造出再生建筑在当代背景下的意义。

1.2 再生理念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人们对于建筑再生和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改造有了新的认识与见解,并就建筑设计中如何进行多样化空间的再利用进行激烈讨论,进行建筑设计的手法也开始与文化、历史、环境保护等进行结合。至此,再生设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2 再生理念在乡村的应用意义

1)对于资源的再生。在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需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对我们这代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采用合理的方法对资源进行再整合并且需要契合当下时代发展背景,有效地降低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在农村,石头、木材和当地的可再生性材料常被人弃如敝履。这种具有在地性特征的可再生材料,通过设计或加工被重新介入建筑中,有利于构建出绿色、低碳的环保意识。2)对于材料的解放。对可再生的材料进行设计(例如石头、木头、竹子、金属、玻璃、织物等),并充分利用再生材料的延展度、功能性与其他特性,根据材料特性进行设计改造并加以利用。例如在建筑空间的设计及室内软装中使用可以循环再利用的物品,在提高可再生材料利用率的同时,体现出地域性特色,方便就地取材,节约成本。3)对于历史文化的保留。乡村受经济多元化的环境影响,历史和文化内涵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迹象。再生理念以活化空间设计作为媒介,基于地域性的特点对建筑进行在地性创生。以当地的历史作为切入点,以历史文化作为载体,激发起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乡村老旧民居是地方历史的再现,是地方历史最宝贵且不可复刻的文化记忆,通过对其进行在地性创生,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出当地文化的多样性,进而提升当地文化的知名度与文化内涵。

3 太岳院子的再生建筑理念实践

传统乡村是中国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部分,展现地域性文化特点的实例性代表是民居建筑。它是留存记忆,反映生活习性与地区历史文化的窗口,同时也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地区工匠高超的技艺和智慧。再生理念的应用在保留了传统风貌的同时,为乡村植入了新的功能空间。通过对乡村建筑空间进行重塑与活化,激发乡村的活力,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1]。

3.1 项目概述

韩洪沟老村在历史上曾是抗战时期太岳军区后期部队所在地。韩洪沟老村与新村毗邻,村庄整体呈台地式分布,原始风貌及格局保存相对完整。太岳院子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作为造币局使用,它坐落于村庄的尽端,是村落中私密且幽静的存在,院子所处的地势位置较高,整体上视线开阔,太岳院子的原址是三座废弃的院子,院落的形制相对规整,它们并排且彼此之间相互独立。

正房为两层坡屋顶,建筑形制为沁源地区富有代表性的三开间。沁源民居多为四梁八柱的结构体系,在功能使用上,一层用于居住,二层用于储存粮食及杂物。厢房部分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状态不佳,多数已经破败或倒塌,在项目改造前三座院子已经多年处于闲置状态,产权归村集体所有。韩洪沟村依托红色遗址和绿色的生态环境,在乡村振兴浪潮中定义为红色文旅小镇,在进行改造时,将太岳院子定位为品质民宿。新的角色定位对原有的建筑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空间的重塑与活化[2-4]。场地航拍图如图1所示。

3.2 设计策略

将建筑与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进行整合,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进行再生设计。对民宿所需的各类功能空间进行梳理,同时对空间及流线进行合理规划。首先,对原有的建筑进行质量评估,依据要求对屋况良好的、可以安全使用的房屋(例如主房)采用保留及修缮的策略;对屋况不佳、无法正常使用的房屋(例如偏房)进行拆除。其次,将三座院落之间的隔墙进行拆除,将三座院落合在一起,重新规划组织场地内的交通流线关系。依据场地内的建筑条件,将原有院落的关系进行梳理,对功能空间进行重构,使新建建筑单体与原有建筑发生对话,重新解读建筑与场地的关系。最后,通过对功能进行置换改造,在依托于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运用再生理念重塑多样的功能空间,增加建筑的观赏性与使用性[5]。太岳院子鸟瞰实景如图2所示。

3.2.1 院落空间规划

院落空间进行重塑与活化时,采用三座院落打通的手法对院落进行重构。民宿的新角色定位对院落空间有了新的要求。先将院落进行打散,拆除原来的院墙,并结合场地将三个院落进行串联重组,建筑原有的空间组合形式为合院,在进行再生设计时,使建筑形态最大化还原。对原来场地内正房与厢房的空间关系进行保留,正房仍保有原来的结构形式,进行加固后,保证其高度及位置不变,体现出其原真性。建筑的设计延续了宅门-庭院-正房的布局逻辑。将正房保留并进行结构加固,对于结构不佳的部分采用复建的形式,同时修缮立面。由于正房在院落空间处于主要地位,从建筑所处地势作为切入点对功能进行排布,根据民宿空间的功能需求,将靠近院落入口的一处正房作为前台使用。其余两个均改造设计为客房。正房二楼不再作为存放杂物的储藏空间,通过结构加固将功能置换改造成为客房进行使用。

新建的厢房采用不同于主房的平顶形式,具有可识别性,强调其建筑的主从关系,更具现代化的特色。平屋顶形制为民宿创造出更多丰富的室外空间,同时平屋顶可作为二层的观景平台,更具观景效果。为了考虑民宿设计的私密性,在一层客房的设计上,对建筑体块做减法,使得每一个新建的客房都有其独立的小院子,并且营造建筑内部景观,朝向院落的一侧开大窗,营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建筑逻辑生成图如图3所示。

3.2.2 建筑材料应用

对于材料的应用,运用许多当地传统元素对建筑进行现代转绎。在立面上沿用当地建筑的形式语言,保留了当地传统的格栅形式,回应了沁源当地传统民居的立面做法,保证其整体风貌(见图4)。对于正房的维护修缮,在保留其原有建筑的土坯砖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特有的传统工艺对土坯砖进行制作并进行使用,在尊重当地建筑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兼具装饰作用。新建的厢房使用水刷石作为外立面的材料,水刷石是一种具有时代记忆的材料,在应用上将其与预制混凝土块的砌块砖进行结合,整体立面效果呈现出灰白色的碎石肌理,与老建筑柔和的土坯墙形成对比,使得建筑界面富有层次感。同时立面上使用彩色马赛克条带(见图5),也是对建筑大师斯卡帕的致敬。

3.2.3 建筑室内布局

室内空间是建筑的延续,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在民宿空间中加以运用,并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对客厅内原有结构进行裸露处理,使其成为室内装饰的一部分;在延续了当地乡土气息的同时,反映出沁源当地的地域性特色。窗户的改造,保留的木格栅与自然光影交织形成怀旧的风格(见图6)。墙面使用黄土色的涂料,与当地的民居使用材料相呼应,为室内环境增加怀旧感。在家具和软装中,毛石、实木、草本编织、粗布等乡土材料被大量使用,经过加工与搭配,每种材质都透露出原生态的设计美感(见图7)。运用天然的材料进行建造,陈旧的木头用来搭配现代的灯具,使得室内空间效果协调。再生设计通过地域性材料的运用,使得室内空间与外部环境相融合,从而增强居住者独特的空间感受[6-7]。

4 结语

通过对韩洪沟老村地域特点、文化现状、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对太岳院子空间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再生理论在建筑空间中应用的策略,将再生理论与乡村空间设计相结合[8],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得以推广。这启示我们建筑设计必须遵循所处地域的个性化、本土化特点。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通过对当地可再生、可降解等材料的应用,重构具有生态特点的建筑空间,使建筑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猜你喜欢

正房院落民宿
孪生院子民宿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东胡林民宿
八一作品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昆明“一颗印”
你是民宿达人吗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