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疗愈景观理念的阿尔卡迪亚社区口袋公园景观设计

2022-05-09岳晓乐翟付顺

绿色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口袋营造景观

岳晓乐,翟付顺,毕 磊

(聊城大学 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1 引言

社区范围内口袋公园等小微型邻里公共空间是居民出行必经之地,其面积小、形式多样、可达性强、使用频率高、覆盖人群广,具有特定的领域性和私密性的特点,为社区内营造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疗愈空间奠定了基础[1]。通过资料分析,高密度城市中居住类建筑附属绿地功能营建应以“放松”“治疗”为主要目标[2],这种潜在的疗愈能力及需求往往在设计中被忽视。对社区口袋公园疗愈性的研究,能够为之后相关设计提供思路指导,从而提升社区环境品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2 案例概况

2.1 选址

设计地块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阿尔卡迪亚小区西侧,东北侧隔电大路与职业技术学院相望,西北侧及东侧均为居民住宅区,西侧紧邻花园北路与商住混合用地隔路相望,南邻小区入口,是进出入小区的必经地段,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其主要服务对象为该小区居民。场地占地总面积为2000 m2,南北长100 m,东西宽20 m,形状略呈长方形(图1)。原场地内植物种类单一且杂乱无章,缺乏对地形的营造,无任何活动空间(图2),未充分利用场地内资源,后期疏于管理和维护,最终导致生境破碎。

2.2 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

选择该地块将其改造成面向弱势群体、忙碌一族,以景观为载体,以疗愈为目的,以社交为媒介的社区口袋公园。根据对现状的充分解读及对口袋公园景观疗愈力提升策略的前期分析,确定场地从发掘疗愈潜能和营造疗愈景观两方面出发,通过营造能够提升感官活跃度的景观空间以及创造性的智慧交互环境等方式,提升景观疗愈力,为当下生活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的人们提供疗愈身心的场所(图3)。

图1 场地区位

3 阿尔卡迪亚社区口袋公园疗愈力提升策略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了解到,疗愈景观是指能够对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起到一定恢复、疗愈作用的环境[3]。而“恢复性环境”概念早在1983年就由美国学者Kaplan和Talbot提出,恢复潜能作为其基本能力,是指自然环境对于经历了精神损耗后的人们,具有促进其逐渐恢复,疗愈心灵的潜在能力[4]。所以恢复潜能也是疗愈潜能。

社区口袋公园疗愈潜能的评价体系共包括可达性、绿视度和维护度3个基本维度,一个具有高疗愈潜能的社区口袋公园应同时满足这3个纬度的条件:可达性方面,保证位置良好,交通便利,全天开放,出入自由;绿视度方面,满足绿色植物较高的覆盖率,植物种类丰富,具有突出的点景景观;维护度方面,确定公共配套设施安装齐全并定期维护,植被养护得当,确保人流量适中[5]。从这3个维度发掘利用疗愈潜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疗愈景观的营造,有利于提升社区口袋公园的疗愈力。Ulrich等专业人员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疗愈景观的营造应具备的4个条件,即景观要有适当的深度与复杂性;一定的总体结构和特定聚焦点;包含的自然元素如植物、水体等适当且充足;没有危险物存在,满足以上条件的环境设置才有可能具备良好的复愈能力[6]。另有学者从五感概念及相关理念等角度,论述了如何利用五感增加景观疗愈力,即设计多感官相结合的体验景观,为疗愈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角度[7,8]。

图2 场地现状

图3 总平面

根据以上调查研究归纳出阿尔卡迪亚社区口袋公园疗愈力提升的总体策略,即通过一系列的协作方法,激励多方主体和使用者重构和重塑社区公共空间[9],以此为载体,作为承接不同人群与自然对话、自我疗愈的平台,满足居民的多重需求。以提升场所疗愈力为营造重点,围绕不同情景下的使用需求,从开发潜能和营造疗愈景观2个方面进行功能重塑(图4)。

图4 社区口袋公园疗愈力提升策略分析

(1)重视场地原条件,充分挖掘疗愈潜能。 对位置偏僻,景观消极的口袋公园,应着重挖掘其与周边环境、功能和其他公共空间的联系,扩大其安静、私密性强的场所特点;对利用率高,人流量大的口袋公园,应合理调整布局,提升功能兼容性。

(2)空间的合理划分与利用。 通过植物、构筑物、铺装等景观要素合理划分空间,使尺度与功能相呼应,功能与美观相协调,使意境氛围更具感染力,景观效果更具深度且层次丰富。

(3)绿化景观营造对疗愈需求的支持。 在原有基础上合理进行植物配置,使绿视度始终保持在最佳比例。景观融合园艺疗法、芳香疗法等充分调动人类五感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疗愈效果。

(4)重塑整体结构,激发场地活力。 以主题意境为线索、疗愈为目的将各空间串联,重视空间形成的总体结构和层次组织关系,使参与者的体验感更具层次性;突出公园主题,营造场所精神,使整个空间具有故事、串联和趣味性。同时作为社区内其他类型公园的补偿空间,其独具特色的景观风格与功能,是公园具有领域性和归属感的重要条件,可以为参与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5)营造富有创造性与发展力的景观。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空间和景观修复、景观互动等的设计中,拓展人的互动、感知、体验范围,使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更加深入人心,疗愈效果更具持久力,使景观达到一种不断变化的平衡状态。此项策略需要技术与审美层面的统一,既要具有功能性,也要满足艺术美与景观体验。

4 基于疗愈力提升理念的阿尔卡迪亚社区口袋公园景观设计方法

4.1 精准选址,使疗愈潜能最大化

可达性方面,选择周边交通顺畅、环境优良的场地,良好的区位是保证人流量的前提;结合规划交通路线及社区内大多数居民的活动流线,确定口袋公园基址,提高利用率;选择空间较开敞区域,使场地内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和充足的阳光,降低不可控因素的消极影响。绿视度方面,保留场地内部分植物,并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稍加改造,增加植物种类及植物景观的丰富度。维护度方面,引入配套的公共设施后,注意后期的管理模式与维护方法有序科学。

由于公园基址内原有地势较高,且多处小型土丘不均匀分布,为达到土方平衡,方案充分结合场地现状,通过重塑微地形为场地中植物的正常生长及排水提供了便利(图5)。一方面,微地形与植物种植的结合使植物景观的形式更加多变,极大地提高了公园内植物的覆盖率,所带来的不同视线和视点的变化满足了绿视度需求。另一方面,重整后的地形观赏性与实用性并存,微地形将场地内空间整体划分为南北贯通的形式,另沿主干道分隔出3个出入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园的可达性(图6)。为增加公园实用性,促进居民进行日常健身运动,在活动空间中增设多处健身器械,可变换的座椅实用且美观,直饮水系统和指示标注牌设置恰当,这些可以为参与者带来更加舒适的体验。

图5 竖向分析

图6 空间分析

4.2 以丰富多彩的空间营造提升视觉感知

空间与色彩均能给人带来直接的视觉感受,因此从空间丰富度与色彩语言两方面着手设计,着重营造视觉感知环境。采取空间对比、空间渗透、空间分隔等造景手法,运用各类景观因素进行借景、对景和框景,形成几个小空间多层次的组合,丰富空间功能,增加其中可望、可游、可赏的意境,从而调动使用者的好奇心,激发其与景观的精神互动,产生联想、想象、思考、放松等感受。颜色的感知也是视觉感知的主要方面,空间内人肉眼所看到的绿色物体占所见物体的比例在24%~34%时,给人们的感觉最为舒适[10],从公园整体上把握各景观元素间的色彩搭配关系,力求达到和谐与统一的艺术效果,据资料分析,以绿色植物为基调的暖色调浅色系空间环境具有较强的疗愈效果[11,12]。

在阿尔卡迪亚社区口袋公园中,其挡墙立面、公共设施、植物材料、铺装等要素的色彩设计,便以生态自然、艺术自由作为贯彻整体景观色彩的主题。空间内以自然绿色为基调,配以竹、木材料体现的暖色调以及铺装中天然石料的黑白灰色彩,点缀明度较高的花卉和标识设施,通过色彩与造型、材质的交融,使得该公共空间显得清新质朴。花境作为一个朴实、自然的观赏、科普空间可以使人们直观地感受花卉等植物色彩伴随四季更替的季相变化。口袋公园内的色彩变化调动着使用者的情绪,缓解并安抚其紧张感,最终达到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目的[13]。流线式微地形共分隔出大、中、小3个活动空间,采用中国古典园林中明暗开合、欲扬先抑的空间对比手法,营造出远超于其原本边界的意境。另外,场地内还采用了植物、花池、雕塑等景观材料来分隔空间,扩大景深。西部主入口处的异形花池,犹如屏障未能使人一览全园景色,由此深入主场地后,景观豁然开朗,这与次入口开门见山式的景观给人以简洁明了之感有截然不同(图7)。植物与构筑物同样是借景和框景的对象或载体,如在廊亭中设置完全透空的漏窗,使被构筑物分隔的前后空间相互渗透,透过门洞、漏窗的景观空间显得更为深邃(图8)。这样丰富多变而又不失为有机整体的园林空间可以使游人真正融入到统一的景观意境中(图9、10)。

图7 入口效果

图8 框景效果

图9 建成后地形处理效果

图10 建成后流线型铺装效果

4.3 凸显场所性格,突出特色,营造口袋公园的领域性和归属感

不同社区口袋公园的属性和现状特征不尽相同,为突出场地及环境特色,营造领域性和归属感,应结合周围环境的具体特征进行针对性设计。研究表明,声音通过触发记忆引发情感共鸣来影响人们对场所的体验[14],它可以是来自大自然的流水声、风声、雨声、鸟鸣声,也可以是和谐的音乐声甚至是周围街道旁热闹的人声;嗅觉是人类最敏锐的感官体验,著名的“芳香疗法”便是以此为基础,利用“香”来营造嗅觉体验,以凸显空间的芳香意境,通过香味营造使人放松的环境。在阿尔卡迪亚社区口袋公园中则侧重于听觉、嗅觉感知环境的构建以及独特氛围和意境的营造,以此唤醒并承载场所记忆,突出场所性格。

植物与微地形结合的方式使公园内的竖向变化更加丰富,其小乔木、绿篱、灌木、草坪混植的形式既能围合空间,又可起障景作用,同时能够减尘降噪、净化环境,有利于建立空间安全感。车水马龙的杂声被隔于外界,自然界的声音则在此被放大强化,使园内通过植物配置营造的诗情画意更加饱满而深刻。翠竹、海棠与置石搭配,植于起伏的地形上,高低错落的植物使墙面围栏若隐若现,部分景观收摄于廊亭漏窗中,如尺幅画般,给人一种远近层次无尽延伸的视觉感受。凉亭旁采用油松、丁香、白玉兰、麦冬的植物组团形式,营造如“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般的闲适意境。夏季栾树花开一片鲜黄,成为空间的主调,秋季叶片金黄,与五角枫、紫叶李配植为秋季增添了热烈的色彩。此处有自然色彩、四季声音、草木气息,皆可仔细探索与游赏。不同的场所性格针对不同需求的使用者,仿佛在自家花园中玩赏,自在悠闲,精神放松,从而达到疗愈的效果。

4.4 以创造性的交互环境,激发场所疗愈力的即时性和延时性

人的触觉感官对于增强景观感觉认知有良好的效果[15],以此为基础营造创造性的交互环境,让人与人主动交流、人与自然主动接触,相比被动欣赏更有利于情绪的宣泄,激发场所疗愈力的即时性和延时性,从而加强并延长疗愈效果。

受场地规模限制,更要注重场地中能够调动触觉感知的精细化和创意性设计,如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自行改变公园内座椅等公共设施的形态、朝向,完成静坐、躺卧、椅靠等姿势,与景观要素不同面积的接触可以得到多重触觉体验;通过地面铺装、微地形和蓄排水管道等设施,营造海绵城市可视化科普景观,引导使用者自主参与水景类游戏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科普,可以使参与者深入了解景观,进行沉浸式体验。方案中对于构筑物的设计在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努力实现与自然的融合。其中主要建筑之一廊亭,就采用了竹编的形式,实现鸟巢形态仿生的目的,以环保新颖的外形调动人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人与构筑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廊亭结合微地形构成了宽敞的内聚空间,成为居民日常娱乐和交流的场所,同时其周围不同的高差增加了公园景观丰富度(图11、图12)。位于公园北部的凉亭其尺度与廊亭对比鲜明,满足了使用者分散与聚集、冥想与交流的需求,进入亭内,向西可观赏园内景色,向东可观摩小区内场景,同时凉亭作为被观赏的对象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参与者沉浸于景观体验中,与自然交流,感受不同景观要素表面的肌理变化,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图13、14)。

图11 廊亭效果

图12 凉亭效果

图13 建成后休憩空间

图14 建成后文化景墙

4.5 通过景观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高景观体验效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提高社区疗愈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将现代科学技术恰当地融入各类感官设计中,会大大提高景观体验效果。如改善局部小气候,采用温湿度感应器在环境温湿度到达一定数值时自动开启雾喷装置,进行降温降湿;与景观结合促进人与小品的互动,采用压力感应器控制动态水景变换、各色声音大小、光线明暗冷暖;与艺术装置结合激发使用者的创造力,采用电子科技产品拓展人的互动、感知、体验范围。此项策略需要技术与审美层面的统一,既要具有功能性,也要满足艺术美与景观体验。

阿尔卡迪亚社区口袋公园中的地面铺装设计,包括了艺术与技术2个方面的融合设计。视觉上根据铺装色彩、材质的不同可直接划分出不同尺度的空间,且材质触感分明,图案流畅,具有一定的美感和引导性。场地内应用了低影响开发技术管理雨水,如设置卵石植草沟、地下蓄水池,以实现对雨水的循环利用;采用安全、防滑、透水性好的铺装材料,防止细菌滋生,夏季可利用蒸腾作用降低环境温度。设计中同时采用了压感技术,将压力传感器与铺装材料结合,根据使用者给予压力的有无、强弱、远近控制旱喷的高低起伏、灯光的明暗强弱。这种通过景观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来提高景观体验效果的方式,有助于调动使用者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减压效果。

5 结论与讨论

社区口袋公园作为与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社区参与空间,是开展实践、进行场所优化的绝佳场地之一,加之社会对公众健康的关注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需求,有必要从疗愈视角重新反思口袋公园的景观营造策略,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制定疗愈力提升设计方案,包括场地潜能挖掘、空间利用方式、疗愈景观营造等各个方面,从完善和创新2个方面进行景观的优化提升。未来,疗愈景观与社区口袋公园结合成为社区营造的一部分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方向,将其贯穿在社区公共绿色空间和家庭小微绿色空间的建设之中,有利于为人们营造舒适安全的邻里健康场所。

猜你喜欢

口袋营造景观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浪漫口袋
美丽可持续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会喝酒的大口袋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