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胡同里走出的国学大师

2022-05-09邱崇禄

北京纪事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山公园安平林海音

邱崇禄

夏仁虎(左三)邀请好友张伯驹(左四)、潘慧素(右二)等相聚家中,和诗吟唱

安平里,是北京西城区南新华街路西一条曲折的断头小巷,小巷南侧是琉璃厂西街以展售中国画闻名的荣宝斋后身儿。

安平里得名于早年胡同东口南侧土地祠内的安平水局。《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安平水局,咸丰八年设,在厂甸。从善水局捐建屋舍并设施。种牛痘局复练勇,每夜巡缉,改为安平公所。”后来此地形成了胡同,遂以安平里为名,并沿用至今。这条胡同就是著名国学家夏仁虎25岁进京入仕时居住过的地方。多年后,夏仁虎率全家从安平里搬到离此不远、由自己设计6个小院组成的一个大宅院——永光寺街1号。

夏四先生

夏仁虎(1874——1963年),南京人,字蔚如,号啸庵、枝巢子等。夏仁虎生于书香门第,三岁识字,七岁撰联。伯父出上联“犬吠千门雪”,他对下联“鸡啼五更寒”,足见他的童年早慧。夏仁虎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因他学问最为突出,乡人称他为“夏四先生”。

光绪十七年(1891年),夏仁虎18岁,经过刻苦的努力,考中了秀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22岁的夏仁虎,因其才学出色被选送到江阴南菁书院深造。该书院以不课八股、博习经史词章为主,兼及天文、地理、算法等功课而享誉江南。

夏仁虎(抱孩者)七十岁与家人合影于中山公园(来自网络)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夏仁虎24岁。这一年他参加萃科考试,成绩突出,被录取为“拔贡”,因此获得去北京升学或做官的机会。清制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和副贡的五贡,其中以考取拔贡为最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变法那一年,25岁的夏仁虎到京参加6月举行的朝考,隨后参加了在紫禁城保和殿举行的复试,以不俗的成绩考得七品官而被分到刑部学习。此后,他在商部、邮传部曾任七品、六品、五品京官和记名御史。他曾为我国海路的开通、银行的创办、铁路的勘测与修建奔波劳碌,但终因政权的腐败而事倍功半或半途而废。

辛亥革命以后,夏仁虎成为北洋政府的国会议员,先后在交通部、财政部为官,官至财政部次长、代总长和国务院秘书长。1928年,时年55岁的夏仁虎结束了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到1928年长达30年的官宦生涯,专事著书立说和讲学,先后担任北京大学讲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928年夏,国民革命军北伐逼近北京,时为北洋政府首脑的张作霖仓皇逃离北京前,欲将故宫宝物携往关外。夏仁虎当面向张作霖陈明利害关系,予以劝阻,张作霖这才打消了私拿故宫文物的念头。夏仁虎保全国宝的行为,为他30年的官宦生涯,画了一个可贵的句号。

七七事变北京沦陷时期,日寇通过汉奸王克敏拉拢夏仁虎参加傀儡政权,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他在《旧京秋词》中讽刺汉奸政权是“泥塑纸糊儿戏物,西风抬举上高台”,保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

夏仁虎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涵盖诗、词、文、曲、小说、地方志、风俗掌故、学术等诸多领域的大量著作。其作品典雅质朴、清馨灵秀,读来令人怡情悦目。

夏仁虎诗作以律师、古风为主,内容为天时地利、历史现实、政局世态、论诗赏文、看花会友、个人际遇、家庭生活无所不包。夏仁虎填词也是一把好手,曾和章士钊、叶恭绰、张伯驹等在20世纪50年代初组织诗社、词社,唱和不辍。也曾和毛主席就《广陵散》古乐谱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共同的爱好和探究,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夏仁虎著作等身,著有《枝巢四述》《旧京琐记》《枝巢编年诗稿》《啸庵诗词稿》《啸庵文稿》《旧京秋词》《岁华忆语》《清宫词》《枝翁残笔》《厂甸新春竹枝词》《碧山楼传奇》《玄武湖志》《秦淮志》《北京市志稿》《枝巢九十回忆篇》等小说、诗词、方志著述40余种。

书生报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3年,夏仁虎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的第一批馆员,他把自己参与编纂并苦心保存历尽沧桑的《北京市志稿》捐献给了他深爱的北京。这部书稿从1938年开始编撰,收录了大量民国时期的档案文献史料,以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清末至1938年间北京市史、市志历史记载的空白,在北京方志文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现今北京市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无法估量,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夏仁虎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以书生报国的心愿,保存着民族文化。

《北京市志稿》全书共15册,400余万字。是《光绪顺天府志》以后唯一的一部北京地方志。夏仁虎在当时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货殖志”“艺文志”和“金石志”等重要部分的撰稿。《北京市志稿》逃过战争和十年的浩劫,使我们愈发感到夏仁虎治学严谨的人格魅力,是他的义举,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除了殚精竭虑保存下了《北京市志稿》外,当时身为中山公园董事长的夏仁虎,把侥幸没有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兰亭碑和八柱碑运到中山公园保存了起来。1971年,中山公园为恢复园内景观,将存放30年之久的珍贵文物兰亭碑和八柱碑清理出来,在唐花坞西侧建立了兰亭八柱碑亭。兰亭八柱上所刻的是我国历朝书法大家柳公权、虞世南、楚遂良、董其昌、冯承素及乾隆皇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帖。由于这些碑刻弥足珍贵,2009年中山公园为这些碑刻增加了玻璃罩予以保护。这个碑亭如今得以成为中山公园的一个著名景观,夏仁虎功不可没。

教子有方

夏仁虎教子有方,八子一女所学专业遍及法学、农学、工业、哲学、物理、艺术、外语、经济、生物、音乐,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课业之余,孩子们个个都发展出多方面的兴趣。老大承樑20多岁就写了20多篇小说在报上发表;老二承栋、老四承棂擅于吹笛子;老五承枢、老七承楣拉得一手好胡琴,还能唱戏;老六承楹吹得一口好口琴,课余在电台教口琴。他和七弟承楣多次在全国溜冰大赛中得奖;九妹承瑜不但能唱,又能弹钢琴。有时夏仁虎兴起,也会拿起他那管心爱的长箫,把儿女召齐,来个家庭大合奏。

九女夏承瑜回忆父亲夏仁虎:“知子莫若父:父亲虽然位居高官,无暇管理家事,但有一件事,可以看出他对子女还是非常关爱的。这从他为几个儿子起别号时就可以看出来了。大哥承樑性格较柔弱,父亲给号‘孟刚。二哥承栋性格比较刚强急躁,给号‘公柔。三哥承柱性格内向,给号‘君达。四哥承棂性格活泼,喜欢畅谈,故给号‘汝默。五哥承枢性格木讷,也许是开化得晚些,故号‘子聪。他给每个儿子起别号时,一方面看出他们的特性,一方面也寄予了对他们的期望。这也是一个慈父的期待和渴望。”

夏仁虎八子一女中尤以六子夏承楹(台湾作家、笔名何凡)、六儿媳林海音(台湾作家,《城南旧事》作者)夫妇更为出色。1939年5月13日夏承楹、林海音在北京协和医院礼堂举行婚礼,夏仁虎不拘泥于传统,把婚礼交由他们自己做主。夏承楹、林海音夫妇请来弹管风琴的老志诚、拉小提琴的关紫翔、拉大提琴的雷振邦组成珠联璧合的伴奏队,为婚礼增加了浓烈的喜庆气氛。婚礼的证婚人是夏仁虎的密友、文学家赵椿年先生。女方介绍人是林海音表舅张我军,男方介绍人是夏仁虎担任财政部次长时、担任过司长的王槐青(王治昌),即王光美的父亲。

夏承楹1910年生人,1934年北京師范大学外文系毕业,毕业后担任《世界日报》编辑。抗战胜利后,任《华北日报》《北平日报》副刊编辑。1948年冬与林海音一家人去台湾,先后主编《国语日报》、《联合报》副刊《文星》杂志等。

林海音嫁给夏承楹后,就与夏仁虎的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直到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才搬离永光寺街的家。那时候永光寺街的家是六个小院组成的大宅院,前后贯通,游廊环绕,花木扶疏。东院内有一座夏仁虎起名为“碧山楼”的两层青砖小楼。此楼于民国初年曾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分馆的藏书楼。当时正在北京的鲁迅,常常到此借阅书籍,并和夏仁虎结下深深的友谊。林海音与夏承楹婚后就居住在这座小楼上,直到两个孩子出生。

林海音在她的《家住书坊边》《我的京味儿回忆录》《闲庭寂寂景萧条》《婚姻的故事》《重读<旧京琐记>》等作品中,多次提到她的公公夏仁虎,字里行间除了深切地怀念之情外,把一个身材瘦长,面貌清癯的枝巢老人的音容笑貌在纸上鲜活地灵动了起来。老人的爽朗性格,于谈笑风生中,显示出乐观情绪的人格魅力跃然纸上。

在教育子女成功的范例上,夏仁虎可以和梁启超比肩,双双都是称职负责的好父亲。

如今,走在安平里这条老胡同深处,您会感到距离人来人往的南新华街不过咫尺之遥,却少了几分喧闹,多了几许幽静。

猜你喜欢

中山公园安平林海音
上海安平静电科技有限公司
秋的气味
中山公园的郁金香 谢竹安
美丽的中山公园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生的希望
中山公园
林海音与琦君
第一次学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