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前辈
——丁永泉

2022-05-07来源黄梅戏摇篮

黄梅戏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衣安庆唱词

□ 来源《黄梅戏摇篮》

丁永泉(1892 — 1968 年)黄梅戏演员,艺名丁玉兰,俗称丁老六,安徽安庆郊区广济圩丁家嘴人。1905 年13 岁师从叶炳迟学闺门旦、青衣。18 岁正式登台,后又步行百里专程到太湖县向黄梅戏最早的女演员胡普伢学戏。1926 年与葛大祥等人首次将本来只能在山野乡村演唱的黄梅戏艰难地引进城市,1935 年与琚光华的双喜班演员曹祥、王剑锋、查文艳、柯三毛(剑秋)、郑绍周等先后到上海九亩地的舒乐茶园、丹桂茶园和民国路的月华楼等处与扬剧、评剧等同场演出,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才回到安庆城市演出,从此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

丁永泉饰老旦

丁永泉为人忠厚,扮相俊秀,嗓音圆润,行腔流畅,情感真挚细腻,吐字清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不墨守陈规,勤于钻研,勇于革新。曾率先删改唱词道白中不健康语言,剔除唱词中过多的虚词、衬词,学习并适当选用兄弟剧种中一些符合角色表演和人物的程式动作,改进了服饰。他主演的《乌金记》《罗帕记》《鸡血记》《岳洲渡》《张朝宗告漕》等在唱腔运用上也同先辈们一样勇于改革,如他在饰演《渔网会母》中青衣黄氏的唱段原来30 多句的【二行】板,为了适应人物情感的需要改为由慢到快并把最后十几句改为快板的【三行】。建国后整理改编的《女驸马·洞房》中大段成套唱腔就借鉴了这一腔体结构。1953 年丁永泉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安徽艺术学院和安庆市黄梅戏学校任教。1954 年和1956 年华东戏曲会演和安徽省戏曲会演获奖,当选合肥市人大代表。曾流传着“黄梅戏在建国前数丁老六,建国后数严凤英。”他教育子女、学生学戏很严,常说:“不要光讲究演得好,戏好不如德好”“要艰辛地学,不要把祖师爷留下的饭碗在你们手上砸了!”“文革”中,他在病床上受造反派无知的错误批斗,指责他唱的戏都是毒草,他义正辞严地反驳道:“伢子们啊,你们现在是生活在幸福的时代,我们那个时代只有那些戏。”

猜你喜欢

青衣安庆唱词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简介
青衣覆雪
唱词(外一首)
鱼殇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青衣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捐精捐出抚养官司,被判担责几多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