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庆方言的起源与官话特征

2022-05-07陈中元

黄梅戏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官话安庆韵母

□ 陈中元

一、安庆方言的起源

安庆古为群舒故地。

北宋初年时,它的全称是舒州同安郡团练,……简称舒州同安郡。北宋政和元年(1115年),同安郡防御升级为军,名字也改为“德庆”。……32年后,广东康州改设为“府”取名为德庆。两个地名不能重复,而府的设置又比军略大一点,因此舒州“德庆”军的德庆只好拱手相让。“德庆”不能再用,地方贤达建议,取旧名同安之“安”,与德庆之“庆”,组合新名“安庆”,意为“平安吉庆”。这一年,是公元1147年,也就是南宋后兴十七年。

此后不久,有一位重要人物出任安庆军节度使,他就是后来宋宁宗赵扩。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赵扩即位。做了皇帝的赵扩,心里一高兴,想到了发祥地安庆,于是,一纸令下,安庆的设置,又由“军”升格为“府”。(1)

到了赵扩嘉宝年间,金人破光山,淮西诸郡震动。黄干恰在此时被推荐任安庆知府。嘉宝十年(1217 年)黄干将安庆府治从皖城(即潜山梅城)迁至盛唐山阴,即今安庆城,为古宜城渡,故安庆亦称皖城、宜城。大敌当前,黄干申请筑城,所在急迫。

本府素无城廓,居民日夜皇皇,前数政略不留意。干到任之初,自度无以为防御翕然从之。见凿不烧砖,五月初即完工,欲以数月办集。(2)

就这样,前前后后大干了8个月,到1218年春节的时候,安庆城建有大致轮廊:南至宜城渡,北至柏子桥,西到万松山,东到石家塘,整个城区呈四方形。地方史籍称之为“九里十三步”。……因此,黄干又有“安庆之父”一说。

南宋安庆城池新筑,居民均为外迁,本土文化开始接受移民文化的侵触。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拉锯战长达19年,安庆几成一片焦土。之后,大量移民涌入安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又一次进行大碰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庆确定为安徽省首府,政府官员调任频繁,外来文化也随之有渐进渗透。后期太天天国战争,桂文化与湘文化此长彼消,同样也在安庆境内烙下深深印记。……800年来,安庆就是以这种大度与宽容的胸怀,包容所有的文化,扬其长避其短,最后又将它们揉为一体,从而构成富有独立个性色彩的文化——皖江文化。”(3)

八百年以来,安庆为长江中下游(上至武汉,下至南京)的中流砥柱。自清代末至民国,曾先后集郡、府、市、县为一体的行政理治,历史文化醇厚,社会经济繁荣。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方言体系,具有特殊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底蕴。

搜索百度文库,羽亦翛对安庆方言产生的原因,作过如下陈述:

1.安庆地理位置决定,翻开中国方言地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安庆位于中国几大方言区交界处:吴越方言、赣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北方方言等等。受到多种方言的影响,安庆方言吸收了众多其他方言词汇及语音语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优美方言,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优美的黄梅戏。

2.由于历史的原因,安庆近古时代,主要是清末,战乱连年,特别是太平天国时期,原古安庆人口剧减,待战争结束,十室九空,江浙、湖广、江西、福建、淮北等外地人大量迁入,融合形成新安庆人,这对安庆方言来说是一种革命。广东广西人的粤方言,其他地方的徽州话、吴越方言、赣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川方言、北方方言等等纷纷涌入,与原古安庆方言一起形成了全国最年轻的地方方言——新安庆方言。

我想现代中国再也没有另一种方言象安庆方言这样能综合全国各地方言,融合而形成这样一种优美动听的最有特色的方言体系吧。安庆方言唱出了优美的黄梅戏,而实际上它本身就是戏剧般的优美语言。(4)

羽亦翛从历史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到近代战乱的人口迁徙之原因的分析,得出了安庆方言体系形成的因果关系的结论,是十分有意义的。尤其是最后总结:“安庆方言唱出了优美的黄梅戏,而实际上它本身就是戏剧般的优美语言”。一语道破天机,安庆人到外地讲话,人家就是以为唱黄梅戏的。

二、安庆官话特征

由于徽班走向全国,荣誉晋京,戏剧之乡的安庆似乎出现了短时间的真空状态。其时,由民歌(含采茶歌)、灯会、鼓书、弥音、道情及安庆曾有的古戏曲元素傩戏傩舞、目连戏、青阳腔、徽调、高腔、弹词、文南词等融合并逐渐成形的早期黄梅调,经由业余班社在乡间村镇的演出,便悄然蔓延开来。

我们研究安庆方言与黄梅戏的关系,离不开对“安庆官话”的研究。而查阅资料,竟然在黄梅戏剧目中,得见“官”字之称。

在《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5)第十集《三字经》小戏中,有此段情节:

丑:人要走时,门板都挡不住。该应的,老爷一个锡尿壶把老鼠啃掉半边。

旦:想必是烂掉半边。

丑:老爷当时出了个榜,哪一个整得他的尿壶起,高官任做,烈马任骑。你晓得我,我是一个打侠的。

旦:打锡的。

丑:土字音就是打锡,官字音就是打侠的。

说到“土字音”,即指方言,“官字音”就是当今所指官话。杨璞先生曾有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有些土语平常听不懂,但一旦入戏,却妙趣横生。比如黄梅戏《游春》中王干妈有两句台词:

“我总要手上把点捉捉,嘴里把点喏喏(nuō)。”

“喏(nuō)”,安庆土话,实际上有音无字。指没牙老人进食时细嚼慢咽之口腔动作,此语平常说来,非安庆人根本听不懂其意;但在戏里,这名词、动作对仗工整的偶句式,出自那特定情境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之口,再辅以生动形象的表演,不仅可以达到让人听懂的特技,还可以让经细致入微地体味到王干妈那心贪嘴馋的媒婆心态。(6)

所谓“官字音”,不就是今天我们所指“安庆官话”吗?以安庆市为轴心的大江南北十几个县,多有官员、文人、商贸,包括戏班来往穿梭。操各地方言者,到了安庆市,也得尽可能变化语调,以便在安庆市进行交流并立足。应该说“官话”的逐渐形成,有社会的因素,同时也印征着社会的进步。

真正在黄梅戏圈内达成“安庆官话”的共识,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这种“共识”既没有上级的强行命令,也不是研讨会的学术结果,然而就这么约定下来了!

音乐(唱腔),是语言的延伸和夸张,黄梅戏的音乐,与安庆方言是血与肉的关系。在我国八大语系中,安庆方言属于分布最广的“北方语系”,它的方言与普通话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安徽黄梅戏学校2007 年编印的《黄梅戏男女唱念教材》,内载作者本人《黄梅戏与安庆官话》一文,其中有参照班友书《黄梅戏语言、音韵初探》中“北京话(普通话)与安庆官话语音比较表”。我们也注意到1989 年第一期《黄梅戏艺术》杂志上学兰、雪夫两位作者的《湖北黄梅戏的语言刍议》一文,文中也有一幅将北京(普通话)、安徽安庆市、湖北黄梅县三地语言声调相列的比较表。下面将此三表重例如下:

(表一)

关于安庆方言的“入”声字,仔细分辨,亦属阴平(2),它与我们现在通用的“四声”己不适应,还增加了青年人学习声韵的复杂性。

安庆官话的四个声调,可以尝用以下四句口诀:

阴平下滑又平走,阳平由中向高扬,

上声微下即高转,去声由高趋低藏。

安庆官话与普通话比较,虽然声调比较接近,但诸多字的念法相去较远,累列如下:

1.韵母:方言“江阳”和“言前”两韵混用,生活用语更是常见。在现代剧本中,唱词韵脚大都能够分开。因此,演员如果习惯查找字典,还是分开为佳。方言中。韵母ang、iang、uang 大都念成“言前”。

以传统小戏《游春》为例:

赵翠花(唱)日出东方照西方,(fāng)

春风吹动白牡丹。(dān)

凤凰飞过大宝树,

二八女子喜爱贪玩。(wán)

遭不幸二爹娘早把命丧,(sàng)

丢下我赵翠花独家闺房。(fáng)

今乃不觉清明节三月初三,(sān)

众姐妹邀翠花去把春玩。(wán)

二八女进绣房巧妆打扮,(bàn)

撑起来青铜镜巧梳云妆。(zhuāng)

韵母为“an”的,其中一部分字,如:穿、串、软、船、潘、劝、赚、欢、搬、宽、专等,普通话皆以“u”为元音,而安庆方言却以“o”为元音,读音为“on”(拼音中无此韵母),吐字出音与普通话明显有别,但在“大白”和演唱中,又偏于普通话读音。如“潘”字,方言和小白念“pōn”,大白或唱皆为“pān”;“劝”字,方言和小白念“chòn”,大白或唱皆为“quàn”。

2.韵母:“人辰”和部分“中东”(庚青)韵也常为混用,生活中或舞台上皆多以“人辰”为主,如:英、程、灯、生等,方言皆非后鼻韵母。也就是说“中东韵”中,eng、ing、ueng,方言多念“人辰”。

以传统串戏《私情记·反情》一折为例,其中“瓶、精、程、影、惊”字都可能为前鼻韵母。

张二女(唱)莫不是猫儿来逼鼠?

莫不是老鼠翻油瓶?(píng)

莫不是偷牛偷马贼?

莫不是挖壁钻洞人?(rén)

莫不是老母来捉错?

莫不是三妹小妖精?(jīng)

热人下了冷床桯,(tīng)

趁房摸来趁房寻。(xūn)

房中并无有关点隙影,(yǐng)

倒把二女胆战心惊。(jīng)

3.韵母:“乜斜”韵念成“灰堆”韵,生活中和舞台上,此两韵也可混用,甚至属“梭、波”韵的德、默、格、说(shuē),即可归“乜斜”,也可归“灰堆”。而“灰堆”与“一七”混合韵也大有存在。如王少舫与潘璟琍的《梁祝》对唱:

梁山伯(唱)你可知道我为你,(nǐ)

一路上大汗如雨不知累。(lèi)

贤妹妹来我想你,

神思恍惚饮食废。(fèi)

祝英台(唱)梁哥哥来我想你,

梦中泪湿锦绣被。(bèi)

梁山伯(唱)贤妹妹来我想你,

身外之物都丢弃。(qì)

祝英台(唱)梁哥哥来我想你,

一往深情难自禁。

(此韵乱了,应为jīn)

梁山伯(唱)贤妹妹来我想你,

风筝断线飘天际。(jì)

祝英台(唱)梁哥哥来我想你,

鸟入樊笼不能飞。(fēi)

梁山伯(唱)贤妹妹来我想你,

哪日不想到夜里。(lǐ)

“灰堆”与“一七”韵混用,是与古韵相通的。黄梅戏《天仙配·路遇》中,槐荫树唱道:

槐荫开口把话提(tī),叫声董永你听知(zhī)。

你与大姐成婚配(pèi),槐荫与你做红媒(méi)。

4.韵母:部分“姑苏”韵念成“由求”韵的,唱词韵脚如归“姑苏”,就按照常。但有些声母有变,如锄(cóu)、助(zòu)。

以本戏《小辞店》为例:

刘凤英(唱)喊一声蔡郎哥你且慢走,(zǒu)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逮住了哥哥的手,叙叙你我当(啊)初。(cōu)

想当初那一日黄昏后,(hōu)

你肩背着小包裹手里拿着雨伞前来投(哇)宿。(sōu)

我亲手掌灯将你伺候,(hòu)

你说是客店虽小宾至如归叫人暖在心头。(tóu)

5.韵母:“乜斜”韵念成“梭波”韵的,如:和(hó)、哥(gō)、可(kǒ)等。凡是“uo”的韵母,基本只念“o”,如:戳、搓、多、锅、阔等。甚至,育、药、却、雀、学、岳、虐、勺、爵等皆念成“梭波”韵。

以独角戏《英台自叹》为例:

祝英台(唱)太阳起山二面梭,(sō)

人生在世能值几何?(hó)

今日脱下鞋和袜,

不知明日可穿脱。(tō)

二双亲生下我兄妹两个,(gò)

怄嫂气背书箱去到杭学。(xiō)

在杭州闯下了连天大祸,(hò)

害得我好梁兄命赴南柯。(kō)

端一把红漆椅绣房打坐,(zò)

想起来从前事手把胸摸。(mō)

6.韵母:部分“ian”与“uan”,如果声母同属“x”,在市民生活中经常混用,如:选、鲜、玄、弦等,也都可能念“xian”,或者“xuan”;如:这菜新鲜(xiān),这汤真鲜(xuān)。生活的习惯必然带入舞台,同样可能混用。

7.韵母:部分“姑苏”字,归“一七”韵,如:书、出、树、如、主等,其念法不是翘舌,而是平舌微抵上腭中部,以“齐呼”发声,出声介于“u”与“ü”之间。安庆广大地区,尤其是怀宁、潜山地区皆有此读音(京剧部分上口字就是沿袭此种读法)。

8.韵母ong,部分字普通话归“eng”,安庆方言如:抨、朋、蓬、捧、碰,皆为前者。

9.声母:“l”与“n”方言不分。当然,只要多查字典,针对剧本牢记,也会渐而纠正,过去安庆市出身的话剧演员就是这样训练的。安庆周边有的地区是能分清的,包括怀宁。另有“y”声母,方言将“严”念成“nián”,将“仰”念成“niǎn”,将“业”念成“niē”等。

10.声母:“z、c、s、zh、ch、sh、r”,方言念时多有变化。如柿念“zì”,助念“zōu”,初念“cōu”,族念“cōu”,师念“sī”,吃念“qī”,争念“zēn”,摘念“zēi”,滞念“chì”,渗念“sèn”,拆念“cē”,塑念“sō”,鼠念“chǔ”,容念“yóng”。

11.声母j、q、x 也多有变化:如寂念“qī”,歼念“qiān”,膝念“qī”,角(角色)、嚼念“jō”,祥念“qiáng”。

12.部分零声母:如“a、o、e、n”等,须前面加上“ŋ”符号,念法为上下颚的后部分闭合发声,如:我、伢、安、扼、袄、恩、殴、傲等字(后面京剧此字有详解)。

13.少数字,是戏曲圈内独用字:褶念“xuē”,即生旦角色穿的长袍,称之为“褶子”,安庆圈内讲“xiē”字。血、雪,也可能混念成“xiē”或“xuē”。

14.黄梅戏唱段中,有人唱“含悲忍泪(luè)”“架上累累(luě)”,昆曲、川剧等皆有此唱法,这是戏曲互相浸润的结果,也属上口字吧。

15.当下,安庆市民普遍说的方言,与黄梅戏舞台上的安庆官话有一定的差异。即使舞台上,小白咬字与大白演唱也有区别。

如:生活用语——“睏觉(gào)”,小白同前,大白或唱词为“睡觉(jiào)”;“底下(dōu hà)”,小白可为同前,大白或唱词“底下”应为(dǐ xià);生活中念“取下”(qǐ hà),小白可为同前,大白或唱词(qǚ xià);还有:解(gǎì)鞋带,江(gāng)毛,架(gà)起来,女婿(xī),角(gō)子等。

经过多年的演变,大白和唱词已向普通话渐而靠近。

今天,京剧仍然保留了其诞生之时留下的“胎记”——上口字。与安庆方言相关的举字如下:

中东(韵母ong):崩、隆、捧、风、梦等;

人辰:兵、屏、明、腾、廷、能、登、顶、宁、灵、更、倾、进、睁(zhēn)、瞠、俊、赠、僧、生等;

(关于“生”字:京剧上口字读“shēn”,普通话为“shēng”,安庆方言读“sēn”。这个字特别能代表安庆口音,在唱念中,“小娇生”“小生”“生生死死”等等,黄梅戏方言特色极其突出。)

姑苏:茂、和(麻将语:hu)等;

乜斜:麦、墨、拍、白、说、贼等;

梭波:却、学、雀、削、虐、岳、勺、爵、哥、合等;

一七:书、出、树、如、主等 (念法见前7.韵母) ;声母独举一例,即部分零声母加“ŋ”符号,如:我、岸等字。现代京剧《沙家浜》郭建光扮演者谭元寿先生在第五场核心唱段中:“听对岸”,岸字即唱成“ŋàn”,后“声震芦荡(呃)”,呃为垫字,唱成“ŋē”。京剧诸多上口字承袭安庆方言二百余年不变,其影响可见一斑。

“安庆官话”在黄梅戏中普遍使用,究其原因有:

1.上世纪50 年代初“三改”政策及同时排演大量新戏、现代戏;

2.诸多京剧演员参与黄梅戏演出或教学工作,两所艺校学生最终成了演员主力军;

3.全国普通话的普及运动;

4.现代剧作家的作品。

黄梅戏老艺人曾代代相传“九字八大韵”,其九字为:上、下、齐、乐、求、带、定、倒,其中“上、面”混用,“定”中含“人辰”“中东”两韵。所以称“八韵”。黄梅戏传统剧目中,主要也就是用以上八韵,“乜斜”和“姑苏”是冷僻字韵,传统戏中很少见到,尤其是前者;“灰堆”归属“一七”中去了。今天仔细分析,现代黄梅戏剧作者的作品,基本沿用普通话的十三辙,它也是全国受众面最广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安庆官话的一大特点。

安庆市大南门街旧址(多有回民居住的地方)

1.张健初:《安庆八百年人文简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006页。

2.黄干文集《黄文萧公勉斋文集》卷二十九。

3.张健初:《安庆八百年人文简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012、013页。

4.摘自百度文库羽亦翛《安庆方言》。

5.安庆市文化局1998年1月重印版。此后凡涉及传统戏中的台词,大都源于此版。

6.杨璞《地方戏,地方性,地方音》,《黄梅戏艺术》1992年第1期114页。

猜你喜欢

官话安庆韵母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简介
声母韵母
鱼殇
单韵母扛声调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捐精捐出抚养官司,被判担责几多恩怨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
单韵母读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