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默言语的机制

2022-05-07易阿香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意图言语听众

幽默是一种既能给人愉悦,又能表达思想的语言。本文就幽默言语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幽默的生成和理解能较好地解释幽默的制笑机制和言语交际机制。不协调因素是制笑的主要因素,语境是幽默理解的关键。本文以实例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幽默言语既是一个创造笑话的过程,又是一种言语交际的表现形式。

生活中人人喜欢幽默,因为大家可以从中收获乐趣,放松身心。幽默不仅能使人开怀大笑,而且还潜寓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思想、知识、智慧和灵感在交际语言运用中的高度结合。幽默蕴含的思想是通过言语交际来实现的。

本质上讲,幽默具有交际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幽默的研究不只是幽默如何创造笑话,还涉及到幽默言语的交际功能。

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幽默理论——乖讹论为论据。根据这一理论,幽默有言语的不协调因素,而这种不协调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当事人或听众的理解从而得到协调的。听众首先感知到这种不协调的所在,并去发现“不协调中的协调”,当语言发出者的目的达到时,人们就理解了幽默之所在,并在此过程中达到收获乐趣的效果。

作为言语的交际功能,幽默的产生与实现对语境存在依赖性,尤其是言语中的蕴意。幽默言语中的协调与不协调共存,理解者首先察觉到的是不协调因素,再依据语境中的线索以及它依存的背景知识去发现协调的一面,从而领悟幽默,语境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情下,人们不只是为了幽默而幽默,幽默是说话者传达一种弦外之音,它是一般言语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语境和弦外之音是理解幽默的关键。

幽默的制笑过程和交际功能是幽默言语的构成要素。因此,幽默既具有制笑功能,又具有言语交际功能。

1 言语幽默的定义

本文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特别是从听众的角度来阐释幽默言语,所以本文对幽默的定义是针对交际功能来解释的。又因为这种交际形式具有制笑功能,与一般言语相比,它又有特别之处,McGhee认为这种交际形式必须包含某种不协调、不合乎逻辑、荒谬、出乎意料、可笑的关系,听话者必须理解这种关系,即他必须去觉察这种不协调因素的意义,然后去发现不协调中的协调,才能理解发话者通过幽默所表达的意图。

模仿柏格森对喜剧的分类,可以将幽默分为两类,即情景幽默(situational humor)和语言幽默(language humor)。本文只讨论后者,更确切地说,我们要分析的是交际中的言语幽默,它只是幽默的物质前提而已。我们要想真正理解幽默,就必须把语言与具体语境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幽默,幽默才能体现出它的语言价值。幽默言语是说话者在某种特定情景下表达的话语,听话者通过语境,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从而发现发话者所表达的意图。

幽默言语是能生成幽默的话语。由于幽默是言语交际的产物,在语言交际过程之中有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罗志野.1993:223)(1)。这就有可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说话者的话语被包含在一个幽默语境中,形成一个幽默言语片段,并且不能将一个片段内几个人的言语分开。下面介绍以一个幽默言语片段出现的情景会话。

(1)The professor rapped on his desk and said, “Gentlemen. Order!”

(2)The entire class yelled, “Beer!”

如果脱离语境,分别单独看这两句话,都没有幽默的效果。只有将它们看作一个上下有联系的整体,通过理解学生与教授之间对话的逻辑关系和正常的课堂气氛发生的反差才能产生幽默感。

另外,有些理论家(如Freud)将幽默分为技巧幽默(verbal jokes)和概念幽默(conceptual jokes),但Palmer指出,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因为语言技巧本身并不幽默,只有当这些技巧与某种概念联系起来时,才能产生幽默(Palmer)[1]。Freud认为幽默技巧的描述不能说明幽默的概念。因此,文中只阐释幽默表达的概念和意图。

2 幽默话语的制笑分析

2.1 幽默言语的参与者

在分析幽默话语的制笑机制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幽默的参与者,这样有利于下文的分析。幽默話语的参与者是指参与到幽默话语中的人或物。Freud认为有三种参与者:幽默发出者(humorist)、笑柄(butt)和听众(audience)。

在某些情况之下,幽默发出者就是幽默话语中的发话人。如:

(3) “OH, dear, what shall I do? I lost my beau and my lipstick.”

例(3)中以滑稽语调说这句话的女人既是发话者又是幽默发出者。而在某些情况之下,他们可能是不同的人。如:

(4)Two travelers arrived at the hotel and were shown a rather dingy room, “what,” said one, “does this pigsty cost?”

Promptly the proprietor replied: “For one pig two dollars, for two pigs three dollars.”

在例(4)中,幽默发出者不是会话中的人,而是讲述这个笑话的人。

笑柄是幽默的笑点,即取笑对象,可以是人、物和某种现象。当幽默发出时,笑柄可以在场,也可以不在场。并且同一则幽默对不同的人来说笑柄可能不一样。如:

(5) Mark Twain once said to a woman sitting opposite to him: “You are really beautiful, Madam.”

“I’m sorry, I really can not flatter you in the same terms as you do to me.” The woman replied arrogantly.

“That does not matter,” Mark Twain commented, “anyway, you can lie as I do.”

例(5)中有人可能认为那个女人的回答好笑,而有人则认为马克·吐温对那个女人的反唇相讥好笑。

听众就是用聆听或阅读的方式来领悟幽默的人。正如Palmer所说,幽默的发出者需要听众,因为只有当听众领悟了幽默而获得快乐时,幽默发出者才因为善于发出幽默的能力体现获得愉悦。也就是说,幽默地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众。首先,听众必须具备相关联的背景知识,并且这种背景知识在必要时能够迅速提取并激活;其次,他还需要领悟到幽默发出者的真正意图;最后,他还必须有获得愉悦的心理准备。

2.2 幽默话语的制笑过程

有关的幽默机制理论很多,本文中我们只谈最有影响的乖讹理论(incongruity theory)。乖讹最初指的是某一物体、事件、思想和社会现象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这种关系与常规相悖,出乎意料、不合场景和逻辑,我们就认为它是不协调的,即乖讹的(incongruous)(McGhee. 1979: 7)。很多哲学家如康德、柏格森等认为,乖讹是一切幽默制笑的基础[2]。

觉察出不协调只是第一步,要领悟幽默,我们必须使不协调得到某种方式的协调。如:

(6) When the college girl said, “I weighed 140 pounds stripped for gym.”

Her anxious father asked, “Who is Jim?”

例(6)中心急如焚的父亲的问话导致不协调,因为女生说的是脱了衣服上体育课的事,并没有讲到为某个人而脱衣。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父亲的问话又有道理,因为缩略词gym与Jim同音,父亲只是怀疑女儿与某个叫吉姆的人有关系。因此,问话在不协调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协调成份。

但是,不协调本身不能解释幽默,因为不是所有不协调的话语都是能让人发笑的,要想获得幽默,还必须满足其他条件。首先,不协调应该恰到好处,太过分给人以错愕,太弱则不能唤醒听众的幽默思维;其次,还需有轻松的心态(playful state of mind),轻松的心态是幽默产生的先决条件。幽默的产生取决于听众对情境的感知,即听众可以从非语言的、副语言的以及语言的特征上得到启示。

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如下幽默机制:首先幽默发出者向听众暗示幽默的发生,可以用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手段,听众又根据这些线索觉察出幽默话语中的不协调,并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发现不协调中的协调成分,因而获得愉悦。在这个过程中,言语的不协调是主要的,是与常规、逻辑、期望等相比得出的;协调是次要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得出的,它与不协调都是制笑的关键。

3 语境与幽默会话

3.1 幽默对语境的依赖性

从上文可知,幽默的不协调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得出的协调,幽默是不协调因素的产物,语境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幽默从不协调到协调不是静态的。实际的话语理解要复杂得多,而且特别具有“动态”性质(冯·戴伊克)[3]。笔者认为幽默从不协调到协调的处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Palmer认为“在产生幽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记住这样的事实,幽默接受者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起着与幽默发出者、信息、信息渠道以及上下文同等重要的作用”(Palmer.1994:163)。这就意味着听众与幽默发出者需要达成共识,必须通过信息、信息渠道以及上下文,即语境。对听众来说,这个与幽默发出者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动态过程。

然而,幽默话语比一般话语更具有会话隐义现象的特征:不直接明了地说,对幽默的理解依赖于语境,也可取消,听话人以会话规律为准很容易领悟到说话人的隐义;违反规律可以是秘密的,如说谎;也可以是公开的,故意的,以造成特殊的语言效果,如反语、隐喻、夸张。这就表示存在人们交谈时也可能是处于违反规律的情况,这样对幽默话语的理解更是依赖于语境。如:

(7)A drunk sitting at the bar saw a guy walk in with a duck under his arm and asked: “What are you doing with the pig?”

The guy said: “This is not a pig, this is a duck.”

The drunk snapped back: “I was talking to the duck.”(李奠然)[4]

例(7)中的酒鬼完全是以不合作的态度和刚进门的人说话,是违反会话准则的,他在会话中运用隐喻,两次将后者比喻成鸭子和猪,又是借醉酒者的身份说出,从而造成滑稽可笑的语言效果。

任何语言文字本身并不幽默,幽默只存在于接受者的认知过程中。也就是说,幽默话语仅仅提供了实现幽默的可能性,听众要将其变成事实,他必须去发掘幽默发出者的意图,去發现不协调因素,根据语境得出其中的协调,才能获得愉悦以实现幽默的效果。如:

(8) A waiter brings the customer the steak he ordered with his thumb over the meat.

“Are you crazy?” yelled the customer, “With your hand on my steak?”

“What?” answers the waiter, “You want it to fall on the floor again?”

从字面上看,侍者的回答与问题是符合逻辑的,理应不好笑,但从带有责问语气的顾客的角度来看,回答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因为侍者的回答与顾客期待的回答大相径庭,这就使得对话产生了不协调。由此可以看出,听众获得幽默不是来自于字面意义,而是来自于听众通过结合语境对幽默发出者的真实意图的认知。因此,语境在幽默理解过程中至关重要。在幽默话语中,不协调因素的发现,识别幽默发出者的意图,并使之协调处理,这些都依赖于语境。

3.2 语境在幽默中的作用

语境对于幽默究竟是怎样具体起作用的?例(8)的分析中讲到顾客的期待回答,这在幽默话语中并未表现出来,但在人们理解幽默时,首先就有一个概念在脑海中存在,即侍者不该用手指压在牛排上,顾客抱怨,侍者要给以道歉和解释等。这种概念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幽默言语在交际过程中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创造了一个意外的思维模式。

听众在理解话语时根据他的认知能力和对以前话语的理解储存起来的既定假设和观点。所以我们所指的语境既包括具体话语的情景和上下文,还包括人们大脑中的以假设和观点的形式存在的语境,并在理解话语时,相关的语境在大脑中能够被提取。我们称之为认知语境(congnitive context)。

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言语交际时也存在不能理解和误解的时候,笔者认为这正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不能达成认知语境一致的缘故。因此,言语交际成功的条件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必须有相互关联的知识。因为只有当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认知语境方面保持完全一致,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一致时,话语才可能被理解。因此,对幽默言语的理解更是如此。幽默言语更加依赖于相互的知识,只有听众和幽默发出者存在相关联的认识语境,幽默才能成功实现。

3.3 幽默言语的交际机制

关于幽默言语的交际机制,我们在谈到语境时,已在一定程度上給予阐述。幽默言语在制笑实现之前,它要能够先传达幽默发出者的交际意图。我们可以认为,幽默言语的制笑机制和交际机制是同步进行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会话时,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情况较少,而更多的是间接地传达自己的意思。王得杏也提出“会话的典型特征之一是言语的间接性”(王得杏)(2)[5]。而幽默言语更是如此,我们可以认为,幽默的魅力正在于言语表达的间接性。如:

(9)Mrs. Lawson: Darling, are you worried about your operation? You look so bad!

Mr. Lawson: I heard the nurse say, “It' s a very simple operation, don' t worry, I' m sure it will be all right.”

Mrs. Lawson: She was just trying to comfort you. What' s so frightening about that?

Mr. Lawson: She wasn' t talking to me. She was talking to the doctor.

例(9)的会话中,护士的话如果是对病人说的,我们可以认为她是安抚病人,但是出乎意料他是对执行手术医生说的,而且被病人听到了,这无疑给病人带来很大心理压力。所以听众要理解这段幽默的发出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之后,便能从中获得愉悦。

John I. 提出“听话人在运用语境知识的过程中势必进行推理”(John)[6]。听话人要从语境中推导出语言外的信息(John Lyons)(3)。由于幽默是间接地表达思想,它蕴含了一定的言外之意,这样,听众在理解幽默时比理解一般的言语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听众在得出相关的语境之后,还需通过推理,才能得知幽默发出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如:

(10)A local doctor called his friend. A maintenance foreman,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because one of his toilets was blocked. He insisted that it was urgent and that his friend needed to come over immediately. Upon arrival, the foreman lifted the toilet lid, threw in two aspirins, and said,“If it’s still there in the morning, give me another call.”

例(10)中,听众要理解其中的言外之意,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推理。工头正是采用医生对待病人不恪守职责的态度来对待医生家中的这项修理工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经过推理得知,实际上他或幽默发出者是在抱怨医生,但比起直接批评,这种间接方式给人的印象深刻,人们因为同样的感触得到表达而感到释怀并大笑。

在理解幽默的过程中,听众多付出的努力再以语境效果的形式得到回报,在幽默话语中这种回报表现为愉悦和发笑。尽管幽默言语比一般的话语更难理解,人们还是喜欢去理解和欣赏并且不断创造幽默言语,以此来丰富生活,甚至提升幸福感。能够恰当使用幽默言语的人也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

4 结语

幽默言语给人们带来乐不可言尽的生活乐趣,它的运用是人们的思想内涵和修养的结合。但是人们在频频运用幽默之余,极少思考幽默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魅力。当我们开怀大笑时,甚至忽视了它还能十分巧妙地传达作者的意图。本文中,笔者针对幽默言语易被人们忽视之处进行分析,认为幽默言语既是一种制笑机制,使人们获得无限愉悦,又是一种言语交际机制,间接地表达人们的意图。作者对幽默言语进行论述的另一意图是希望人们能更好地运用幽默,欣赏幽默。

注释

(1) 摘自罗志野作《论言语过程》原载于《英美语言哲学》.

(2) 摘自王得杏作《会话研究的进展》原载于《外语研究与教学》.

(3) 听话人……信息:是汪榕培在John Lyons著的《语义学引论》中的导读时,语境的双重作用之二.

引用

[1] Palmer.Herry.Taking Humor Seriously [M].London: Routledge,1994.

[2] [法]亨利·柏格森.笑[M].徐继曾,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0.

[3] 冯·戴伊克著.话语·心理·社会[M].施旭,冯冰编,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

[4] 李奠然.美国式幽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 王得杏.外语研究与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3.

[6] John Lyons.Linguistics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作者简介:易阿香(1976—),女,苗族,湖南邵阳人,本科,高级讲师,就职于城步县职业中专。

猜你喜欢

意图言语听众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听众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不打自招
表达心情
不打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