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一个林丹在哪里

2022-05-07陈伟华

羽毛球 2022年5期
关键词:青训林丹体校

主讲老师:陈伟华

林丹的启蒙教练,原解放军羽毛球队女队主教练,曾带队夺得2013年全运会羽毛球女团金牌,培养出李雪芮、汪鑫、赵婷婷、蒋燕皎、潘攀、郑雨等世界冠军。2018年退休,现为中国羽协青少年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羽协教练员培训班讲师。

退休这几年,我有时受朋友邀请去参观很多青训机构,被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如何寻找下一个林丹?下一个林丹在哪里?”其实,我也很纳闷,也未必能回答上这个问题,通常都会以同样一句话去回复:“青训模式不能复制,只能借鉴。”

传统和新潮可以双线发展

陈伟华与小队员合影(林丹左一)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前进,我们小时候的大环境和之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不一样,之后的90后,到如今的00后,甚至是10后都加入青训了,这中间有多少深刻的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啊!

事实上,每个年代我们中国羽毛球都会培养出最顶尖的人才,走向世界金字塔的顶端,只是我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选择和身处的条件不一样。之前两次我提到了“草根”,提到了羽毛球发展的“势”,这次我想谈谈青训的模式和我们教练员的角色。

我们现在的青训总体还是分专业路线和“草根”路线,一是各省市区的体校,主要依靠学校,尤其是小学;二是好几年前涌现的很多商业机构;三是如今满地开花的小规模的“草根”培训。有这么多机构、这么多小孩子参与,我们是不怕出不了人才的。

疫情以来我到访过很多机构,他们现在有一句很现实的话:“疫情来了,培訓机构活着就是胜利。”受这句话启发,我也想给那么多问过我“下一个林丹在哪里”的朋友们回复一句:“模式没有好坏,它不能复制,只能借鉴,谁能生存下来,就是胜利,就是好的模式,就有机会找到你们的‘林丹。”

在我看来,我们传统的体校模式有固定的模式,教练、场馆等,这就是传统专业的优势,是民间机构难以媲美的。全国很多优秀的体校几十年如一日地培养苗子,中国羽毛球的发展有他们的功劳,他们依然是中国羽毛球需要的重要力量,也需要更大的扶持。另一方面,民间机构的兴起对传统体校的影响的确很大,传统的体校模式是否需要适应时代进行变化,走更专业的精品路线,值得深思。

现在,双方其实是互补的,专业模式缺乏生源,民间模式缺乏专业支持,这是现状,也是切入点。

教练员起到核心作用

这么多年走下来,我有一种感觉,专业羽毛球强省在青训这部分未必突出;羽毛球资源相对贫乏、基础较弱、没有专业队的一些省份反而比较多好的羽毛球培训机构。这固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觉得培训出彩的地方少不了当地企业家、有志年轻人等各方的努力。我觉得,专业运动员退役后是很需要专业的培训的,不管他们是转型为教练员还是做培训,都需要专业的引导和学习。

走了那么多培训机构,我对天津滨海新区的伯明顿俱乐部印象比较深刻。这个俱乐部由三个大学生合伙创立,现在做到了5个场馆、60片场地,参训人数达到3000至40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5到13岁的小孩。年前我和朋友受邀去拜访了一趟,那里的规模的确很大,一共有四十多位教练,他们大部分都是从体育或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的。俱乐部每周会开两次例会,进行两次业务学习,还有一整套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等,在天津当地也拿到了很多荣誉。

这一趟走下来,我们受到了比较大的触动,尤其是从他们的教练员身上获得更多的启发。他们的教练员基本都是本科院校毕业,文化水平比较高,但羽毛球业务水平是相对的短板。这是他们的特点,优势和劣势都能从中转化。最近,我在中国羽协举办的初级和高级教练员培训班中讲课,同样发现很多基层教练员都很有想法,很好学,但业务能力的确需要提高,他们和专业教练员有互补的地方。

我一直觉得,下一个林丹在哪里,下一个冠军在哪里,终归是要落到教练员这里的。现在的孩子身体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聪明。孩子既然变了,我们的教练也要随之变化。这些年,我看到专业领域有很多钻研技战术、体能、伤病的文章,我觉得在培养运动员的方式和手段这一部分也需要更多的关注。

连续几次我就这些年自己的一些经验,谈了一些关于目前中国羽毛球青训的感想,希望能和更多同行深入交流,一起为中国羽毛球事业的发展继续努力。

猜你喜欢

青训林丹体校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林丹 承认出轨
林丹 最后的战役
孩子们的冠军梦
爱哭的奥运冠军——林丹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