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农村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

2022-05-07陈忠斌

科教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陈忠斌

摘要    农村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手段十分有限,需要教师利用手上的工具和课本,建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环境,提升课堂教学在理论和实践内容等方面的教育能力。教师可结合课本知识的课上讲解,研究适用于不同物理知识分析实验的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我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课本知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4.044

Research on Physics Classroom Teaching in Rural Senior High School Based on Core Literacy

CHEN Zhongbin

(Gansu Qingyang Zhenyuan No.2 Middle School,Qingyang,Gansu 744500)

Abstract The teaching means of physics classroom in rural senior high schools are very limited. Teachers need to use their tools and textbooks to establish a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literacy,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abi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tent. Teachers can study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physics knowledge analysis experim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textbook knowledge in class,so as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improve their core literacy.

Keywords classroom teaching;textbook knowledge;core literacy

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作为高中物理课堂掌握知识的主体,应当具备理解物理课本内容的核心素养。[1]在必要时,亲身体验实验操作和物理知识实践操作。其中关于力和运动的知识,是学生最难理解抽象化的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在讲解相关概念和理论常识的基础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因此,借助教学工具及模型讲解知识,就成了教师引导学生实践、发挥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大部分学生都了解力是相互作用的这个事实。但他们对于物体重力的理解,会随物体所在位置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个重力大约20牛顿的空心铁球放入水中后,它的重力仍然保持这样的情况。但学生在水中测量的实际重力显示情况,可能会远低于20牛顿。这让部分学生以为,铁球可借助水的浮力让自己漂浮在水中。但这只是学生在脑海中实际设想出来的情况。而在水中投入铁球,铁球会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当空心铁球受到的浮力比重力大的情况下,空心铁球上浮;当空心铁球所受的浮力比重力小的情况下,空心铁球会下沉;当空心铁球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相等的情况下,空心铁球悬浮。而学生只凭借铁球是否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来判定其重力是否发生变化的思维不完全正确。

教师可设置关于重力的课堂教学实验,让学生能够发挥动手操作能力理解相关知识。如在“重力与弹力”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几个概念名词重心、形变等。那么学生对此课内容,就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验状况,而不是只对重力进行概念上的探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图片开展教学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看到弹簧被拉长,若恢复原状,则使相连接的小车产生拉力F。跳板被跳水运动员压弯,若恢复原状,则产生了支持力。所以,可以得知物体发生形变后,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会与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被称为弹力。发生弹性形变或直接接触都可以产生弹力。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引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重力与弹力知识的理解能力。

2    开展高中物理课堂上的开放式教学研讨活动

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会让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够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理解自己所操作实验能够说明的客观真理。教师可以把部分课本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直观操作和观察的科学实验研讨活动。利用实验道具和活动道具,帮助学生完成开放式教学环境下的物理知识学习。[2]把一些概念性名词,作为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方向,解释这些词语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其中摩擦力这个名词的有关现象,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够遇见。

当学生穿着毛衣、针织类服饰时,他们的身上就会出现一种被称为静电的现象。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穿着服饰上会紧密粘黏一些细小的纸屑、橡皮屑等物质,就像有吸附力让这些物质始终保持着静止不动的状态。但如果学生通过施加外力的形式,将这些物质从自己的服饰上进行清理,过了一会儿,又会有新的物质出现。从这种现象中学生能够发现,是服饰本身存在着一种吸附力,让一些细小物质能够附着在服饰表层。而物质能够保持静止不动狀态的关键是,服饰表层与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静电现象。

教师可根据以上现象,让学生开展对摩擦力生活实践内容的课上研讨。要求他们用常见实验,说明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以此深入讲解“摩擦力”一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摩擦力与其他力的关系。其中学生可操作的课本内容实验有,用弹力测力计拖动和测定固定木板上的木块,了解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大小关系。教师可让学生在实验中深刻体会力的关系,让他们把手放在课桌上相互摩擦,感受静摩擦力带来的阻碍作用。最终通过他们个人的亲身体会,来为这节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总结。

3    做好物理课本相关实验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课堂上,应当带领他们深入了解物理课本中所蕴藏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每堂课的学习都具有相当明确的目标,防止他们沉迷于实验却不明所以。结合部分课本中的复杂知识点,设计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实践。[3]很多学生会把参与课堂实验,当成自己实践所学知识的一种特殊方法。通过撰写实验报告的方式,将所学知识概念运用到实践过程中。

据此,教师要首先对物理课本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再完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和应用。比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课内容的教学设计,要包括帮助学生理解共点力名词概念、探索力的合成规律两个具体环节。教师要通过图示,来让学生观察某个物体的受力点及受力方向,比如,一个力气大的同学提起一桶水,并保持水桶的静止,另外两名同学共同提起这桶水并保持水桶静止,引导学生思考这桶水的受力情况在两种模式下的区别,并绘制示意图,这会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到F1、F2的共同作用力与F单独作用力的效果相同,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区别。再通过导入计算合力或分力的计算题,让学生了解到呈现出同样效果的力的关系,学会以分解力的形式思考有关力的多种问题。

4    导入学生学好物理所要思考的知识运用逻辑

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是具有一定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当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便具有思考所学知识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要合理导入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思考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常见的思维逻辑题,进行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方向上的细致讲解,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能够利用身边常见的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生活常识和理论知识。这里的工具,包括计算数字关系的物理公式、用于分析习题材料的物理规律,并不仅限于教学中使用的实验道具。教师要有所区别的为学生讲解物理课本知识的理论与实验内容。

如“共力点的平衡”这一课内容的课堂教学工作,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示了解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方法,引出共力点平衡条件理论部分内容的讲解。其中涉及实验要求的内容很少,大多数习题材料都可以通过图示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和图示,为学生演示力的作用过程,使他们充分理解共力点形成时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具体表示。普及表达不同力的物理符号,让学生理解完成例题计算过程的科学思维。把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相关物理规律运用到讲解例题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物体的重力何时可以当成合力用于计算过程。把运用知识的逻辑作为一种特殊解题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好物理常规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思考运用知识的方法和学习思路,综合提升他们学习物理的核心素养。

5    设置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必要的课上解答问题

学生在学习新的课本内容时,需要适当回顾以往内容深度学习新知识,以此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研究力的关系及作用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也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自此之后,学生就在脑海中形成了运用固定公式求解物体运动的学习思路。但除了这种运动形式外,物体还存在曲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等多种其他运动形式,需要学生学习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和证明物体运动状态。因此,教师要设置一些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小问题,使学生在课上能够学会合理解答和运用物理知识。

如“曲线运动”这一课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观察物体运动速度方向及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并学习曲线运动包括抛物线运动、圆周运动、平抛运动,还应了解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不同之处。但对于其速度方向的观察,仍旧需要学生以图解形式进行了解和分析。这其中可设置的小问题有:曲线运动物体是从哪个位置运动到哪个位置上,是从哪个方向上开始发生位移,回归到终点时是否呈现曲线运动规律。并根据物体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点的位置做切割线,帮助学生理解曲线运动为变速运动的客观事实。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受力情况,使其能够了解到曲线运动会因受合力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差异性,而表现出一定的运动规律。最终得出曲线运动与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有着密切关系的结论,以此提高学生的曲线运动认知能力。

6    创新教学过程中讲解学生疑惑的课堂教学场景

教师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使用了大量的图示和实验来帮助学生具体分析力的方向。这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学会了利用图解来分析课本内容的学习方法。但学生仍旧有可能存在思维能力落后的学习状况,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一个新的课堂教学场景,帮助学生学习其他的课本内容学习方法。避免学生学习新旧知识时,脑海中出现知识点记忆过程中的混淆,导致他们在分析课后习题时没有清晰思路。对于部分需要使用图解来研究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师要重点进行实验物品的替换,让学生在观察物品外观或运动的变化角度上,学习有关运动的新知识。

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课内容的讲解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课本中平面运动的实例,让他们具体分析蜡块做了怎样的运动。利用常见的物理坐标画出蜡块,在固定位置上的运动方向,假设其呈直线运动的轨迹。以确定运动坐标、角度、速度和变量的分析方法,最终求得表示蜡块位置的公式或结论。可学生在理解蜡块运动过程中,仍旧会存在不理解其受力情况的状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演示具体的运动场景,使他们能够在观察过程中了解运动的合成及运动的分解这两个概念。并帮助学生回顾矢量运算法则,使他们对运动速度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时间的计算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具体情况的适用方法,普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分析方法。

7    总结和引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物理思维导图

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部分物理知识,属于生活中必须要了解的常识性理论。因此教师要把回归日常生活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向,总结和引入帮助他们学习物理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通过启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定律的思考,让他们能够自由抒发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会总结在学习中想要获得的知识方法和实践需求。其中对自由和天空的向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及牛顿定律相关知识的一种特殊需求。如今人们已经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去往地球外探索宇宙,所使用的航空站及太空舱,也间接证明了物理生活常识的科学性。因此教师要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细致讲解有关物理思维的理论引导话题,帮助学生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

如“行星的运动”这一课内容中,说明了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开普勒定律,学生据此了解了匀速圆周运动状态。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行星运动的特殊性时期,了解开普勒行星的运动规律,认知“日心说”的建立过程,及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运动速度的计算规律。从而引出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理论知识的探索话题,为他们讲解人类为了奔向宇宙所做出的努力。总结和引入宇宙间天体运动相关规律和数字关系计算思维导图,让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生活上的不同。对不需要学生计算的物理理论知识,进行假设实验方向上的总结,提高学生的物理概念分析能力,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8    结语

教师要围绕物理课本的知识点和各类实验,对其理论内容进行一定思维和逻辑上的讲解。针对实验部分内容,使用图示法和具体计算思路进行演示教学。农村高中物理课堂开放式的研讨活动和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机会,增强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苗苗.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J].科技风,2020 (08):83.

[2]玄艳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256.

[3]唐沂国.核心素養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20(07):37-38.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