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困境与出路

2022-05-07刘勋达韩文根

科教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价值观德育

刘勋达 韩文根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深入推进,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着德育环境复杂多变、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途径方法陈旧、德育主体孤立脱节等诸多困境。为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唯有找准方向,探索摆脱德育困境的突围之路:坚持一元主导,明确指导思想;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规范引导;把握关键因素,提高教师素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    多元文化;德育;价值观;一元主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4.018

Dilemma and Outlet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alism

LIU Xunda,HAN Wengen

(College of Education,Xinyang University,Xinyang,Henan 464000)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promo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ing,Chin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such as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the sepa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from life,the outdated ways and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the isolation and disconne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subjects and so on. In order to improve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we can only find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explore the way to break out of the dilemma of moral education:adhere to the unitary dominance and clarify the guiding ideology;reform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engthen standard guidance;grasp the key factor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buil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form a joint force of education.

Keywords multiculturalism;moral education;opinion of value;unitary dominance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深入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在追求“利益最大”“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商品经济价值观念的影响之下,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出现滑坡,或者背离主流价值观,在追逐功利和利己主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种反差导致我国学校的德育陷入了一定的困境之中。

1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的困境

1.1    德育環境复杂多变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媒体、短视频、直播技术、“网红文化”等网络平台和网络现象应运而生。根据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 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9岁以下网民数量占比达到16.6%,其中,10岁以下网民占比3.1%,比2010年12月统计的1.1%上升了2个百分点。[1]这表明我国网民正呈现出低龄化特点,越来越多的小学生甚至学龄前儿童开始接触手机、平板等上网设备,成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互联网环境开放、复杂,资源良莠不齐,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对流行现象容易追风模仿,对一些在网络上传播的视频、新闻等信息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容易缺乏正确的判断。面对复杂多样的德育环境,在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取向上难免会受到“价值相对主义”“西方民主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思想的浸染,使青少年在面临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陷入迷茫或错误的深渊,与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1.2    德育内容脱离生活

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要在有限的学时和教材中面面俱到,就必须采取条目式教学。条目式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原本应该鲜活的道德生成过程被支离、简化与片面化。于是,学生对道德知识可能倒背如流,但道德实践缺失,对道德规约可能表面依从,但内心质疑、抵触甚至行动背离。[2]纵观我国当前的德育内容,仍然是多年来奉行的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等传统价值观。这些德育内容固然重要,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新的社会问题不断产生,随之也会产生新的道德要求和内容,比如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道德选择以及道德思维等。当不良的社会现实暗示与正面的学校德育导向相左时,学校德育如果“定力不够”,实效不强,学生就容易陷入“两难”甚至是迷茫的境地。

1.3    德育途径方法陈旧

第一,日常管理流于形式。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途径仍然以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为主。一方面,“规范学习式”的日常管理过于单一化。这种德育途径能够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但难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认同,甚至会产生对正面教育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实践体验式”的日常管理过于形式化。在日常管理中有些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老套路,不见新意,难以吸引学生,结果收效甚微。以利用红色文化进行德育为例,很多学校就存在德育活动过于“成人化”“社会化”“应景化”“跟风化”等问题。

第二,德育方法简单机械。中小学德育方法普遍沿用说教的手段,德育过程简单机械,变成“我说你听”的管理和服从关系,因而不能入脑入心,收效甚微。尤其对学生迷恋手机游戏和电视卡通、网络成瘾、追星、早恋等问题束手无策。说教只有对学生规范行为的强制要求和违反规范的惩罚后果,其缺陷有两点。一是脱离实际。如果只讲道理而没有让学生切身体验相关的情境,那德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二是内心抵制。当教师反复多次使用说教的德育方法时,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表面依从道德规范的要求,内心却质疑并抵制这些“大道理”,呈现“阳奉阴违”的德育低效结果。

1.4    德育主体孤立脱节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就会导致德育问题陷入相互指责与推诿的境地。首先,家庭对学生的道德影响难以起到根基性的作用。一方面,一些家长忽视自身的德育作用,将对孩子的德育责任推诿给教师。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受自身立场和利益的局限,其德育内容、方法甚至方向与学校的正面教育背道而驰。其次,社会各界与学校的德育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难以达成一致。一些社会影响(主要是社会媒体)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起负面导向作用,例如近些年屡次发生一些电视、网络节目“恶搞紅色经典,丑化英雄人物”的事件,社会影响恶劣。

2    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2.1    坚持一元主导,明确指导思想

第一,坚持一元主导是中国文化特质影响德育的必然结果。从德育模式理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价值澄清模式还是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都曾在西方国家风靡一时。毫无疑问,这些德育模式对于启发和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力具有一定的启示,但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来看,这些德育模式整体上并不适用于我国。究其原因,这些德育模式都在走“价值相对主义”的道路。从词性上说,可能很多人认为“价值相对主义”是一个中性词,但在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价值相对主义”其实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因为它与我们中国文化中所信奉的“爱国主义”“集体至上”以及“政治意识”等核心价值观念格格不入。

第二,坚持一元主导是社会性质与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外部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我国时刻面临着国内外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外部环境越是复杂多变,青少年就越应该坚定一个立场,找准一个方向,并沿着正确的道路矢志不渝地走下去,这即是“多元文化中坚持一元主导”。这里所谓的“一元主导”是指我们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的“四为服务”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多元文化中坚持一元主导,这并不是违背文化全球化潮流的做法,也不是选择“绝对主义”的逻辑意识,相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着眼于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2.2    改革课程体系,注重规范引导

第一,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4]要充分把握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权力特征,发挥国家意志在教材编写和审查中的主导作用。德育教材关系到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而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期,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容不得半点马虎。在目前形成的国家与地方教材建设“统分结合”模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统”的力度,在德育教材中融入主流的、正面的、体现国家利益的价值取向,确保教材“不变色”“不变质”。

第二,规范内容选择。首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是我们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绝对标准,教材内容要利用各种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其次,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进课程。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意义和德育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再次,把握好德育课程内容的“变”与“不变”。一方面,当代人工智能(AI)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甚至改变了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伦理关系的认识,这些变化应反映在学生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德育的时代性;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科技只能提高人们利用“工具理性”解决问题的获得感,并不能改变人们顺应“价值理性”对基本伦理法则的追求。德育课程内容“变”的是素材和形式,“不变”的是原则和初心。

2.3    把握关键因素,提高教师素质

第一,守正示范,坚持原则与传统。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是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能够直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作为德育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一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5]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保持鲜明的政治底色,坚守原则与传统,只有自己“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才能始终带领学生走在“人间正道”。

第二,明德自新,适应时代与变革。要解决德育课程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出改变。首先,提高自身德育教学的亲和力。“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其亲和力,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6]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让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的头脑,就首先要进自己的头脑;要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首先要亲力亲为。其次,创新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目前,已有部分学校尝试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开发关于思政教育的微课、公众号、APP,将线下课堂讲授与线上互动资源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近年来,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的“体验式”德育也越来越备受欢迎。

2.4    构建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第一,统一教育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教育影响应保持一致的正面性。首先,发挥家庭德育的奠基性作用。家长是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户应为孩子道德意識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奠定基础。其次,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性作用。学校教育应时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利用学校德育的常规性和渗透性特点,坚守德育的“主阵地”,为学生的价值塑造扫清障碍,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再次,发挥社会德育的引领性作用。社会德育的主体归根结底是政府。政府要保持对社会问题或公众人物行为所涉及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敏感性,要做引领社会正气的“风向标”,主动承担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第二,深化家校合作。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应与学校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首先,家长应“洁身自律”,当一些社会事件出现矛盾的舆论导向时,家长应排除各方错误声音,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选择,扮演好“正谊明道”的示范者,绝不做“价值相对”的附庸者。其次,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不推诿教育责任,在家庭中延续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绝不能出现“5+2=0”的“无效教育”。再次,学校应唤醒家长的参与意识,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统一步调,明确重心,加强沟通,在课程学业上“减负”,在思想教育上“增负”,打造适应时代变革与挑战的“家校共育”新样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网站.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2021-07-28].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2]张兰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低效的成因及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5(06):49-53.

[3]本报评论员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4]2020教育研究热点话题[N].中国教育报,2021-01-07(006).

[5]党评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9):1.

[6]燕连福,温海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关键在教师[J].红旗文稿,2019(10):21-23.

[7]陶辉,吴如涛.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及其实践创新[J].教学与管理,2017(33):90-92.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价值观德育
我的价值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