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安石的学习观与名利观

2022-05-07

全国新书目 2022年3期
关键词:王安石读书

对待学习,王安石一生勤学好问,博览群书。天圣八年(1030),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十岁的王安石跟随父母来到韶州,王益把王安石送到清淑堂跟随韶州教授谭昉读书。明道二年(1033),祖父王用之去世,王安石随父母从韶州返回临川丁忧。其间,王安石先后在金溪柘冈的“读书堂”、灵谷峰下的“榉林书舍”、宜黄的“鹿冈书院”“仙洞书院”等地拜师求学。后来他回忆说:“尝侍(父亲)左右,尚能记诵教诲。”王安石早年读书非常刻苦用功,常废寝忘食。一次,他在学堂因专心读书,忘记了做饭,老师便以“误炊”为题罚他作诗,他写道:“苦读天方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随着年龄增长,王安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愈加强烈,为此,他通读儒家经典和各种“杂书”,极大地丰富自己的学养。他初任淮南节度签判时,“每读书达旦”以致被上司韩琦误解,批评他说:“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孙升(王安石夫人妹婿)也谈到王安石酷爱读书,哪怕是睡觉或吃饭时,依然手不释卷。陆游听祖父陆佃说荆公有一部《诗经正义》,朝夕不离手地研读,使得很多字已经磨损得看不清楚。庆历五年(1045),他写信请张太傅对自己近期“所为原、说、志、序、书、词凡十篇”给予指导。王安石在写给友人曾巩的信中说:“某自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苏轼说他:“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王安石赠太傅》)。王安石通过长时间的潜心学习,不断累积学养,使得他在学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哲学上,他撰写《淮南杂说》,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原理,论述万事万物无不“新旧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高度,其学术思想体系,世称“荆公新学”。文学上,他主张“文者,务为有补于世”,提出文章“以适用为本”的现实主义创作观点,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论》《兴贤》等政论文,都具有非常实际的内容和强烈的思想性,均能体现出王安石“经世济时”的政治抱负。他还主编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诗歌选本《唐百家诗选》二十卷和《四家诗选》十卷。他晚年作《字说》时,常“咀啮石莲以运其思”。因此朱熹称他“文章节行高一世”。高丽仁宗年间(1122—1146),汉文学家林椿称王安石是能够完整地传承周公和孔子学术的“真名儒”等。

对待名利,王安石一生视如敝履,廉洁自守。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从江宁来到开封参加进士考试。阅卷后,主考官评定第一名为王安石,第二名为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则为杨寘。而后将王安石的考卷进呈给年轻的仁宗审阅。当仁宗皇帝看到王安石赋中“孺子其朋”四个字时,很不高兴地说:“此语忌,不可魁天下。”而第二名的王珪和第三名的韩绛都已经是在职官员。按照当时“有官人不为状元”的规定,最后仁宗皇帝钦点第四名的杨寘为当科状元。不久皇帝在崇政殿召见当科进士,王安石许下“不以邪曲回精忠之操,不以宠利污廉洁之尚”的政治承诺。此后王安石从未讲过自己考中状元的事情。可见王安石器量宏大、不计较功名得失。皇祐三年(1051),朝廷特召他参加“馆职”选拔考试,这在当时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王安石坚辞不去。后来,王安石被调進京城,四辞集贤校理,七辞同修起居注。嘉祐四年(1059),他又上书宰相富弼,力辞三司度支判官,屡辞朝中美官,屡求外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王安石“从道不从君”的儒士“气节”。按北宋时期惯例,起草诰命的官员可以接受润笔报酬,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任知制诰时,对一些推辞不掉的润笔报酬,他不取分毫,全部放到办公房间的屋梁上面,后来祖无择将此财物作为办公财物取而用之,王安石认为祖无择的行为不够廉洁。王安石个人生活非常严谨。一次,夫人吴氏瞒着他,给他买了一小妾,王安石得知该女子是因“家欠官债,被迫卖身”,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让她夫妇团圆。据载,王安石晚年患气喘病,要用紫团参,药店买不到。恰巧薛向从河东回来,送给他几两紫团参,他坚决不收。有人劝道:“你的病非用此参不可,药不足拒。”他答道:“平生没吃紫团参,也活到了今天。”有人送一个宝镜,据说此镜可以照两百里远,王安石说我的脸这么小,我要照两百里远的镜子干什么,我不需要这种镜子。又有人送一个好砚台给他,据说吹一口气下去,墨汁就出来。他说我们这些读书人研墨写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要这样的宝砚干什么呢?由此可窥见王安石为官克己奉公、洁身自好,不受点滴份外之财的高尚品质。然而对友人所馈赠之物他却喜爱有加,如陆游所言:“王荆公于富贵声色,略不动心,得耿天骘竹根冠,爱咏不已。”王安石为宰相,儿媳妇家亲戚萧公子登门拜访,王安石留他吃午饭,入座许久,才上两块胡饼和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放置了菜羹。萧氏平常奢侈惯了,实在食不下咽,只吃胡饼中间的“肉馅”,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位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王安石“躬尚俭素”的行为在士林中引起轰动,“僚佐皆强效之”。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再次罢相,以镇南充节度使,判江宁府,俸禄高出在职宰相,可供役使的士兵比在职宰相还多出一半。次年,王安石连续上《辞使相表》《除集禧观使乞免使相表》,请求辞免这些职务,不愿受“将相之禄”,仅领取比节度使少得多的集禧观使“祠禄”。同时,他在金陵近郊的房子非常简陋,仅蔽风雨,又不设围墙,“望之若逆旅之舍”。平时出门游玩,只是骑着一头毛驴;进城常是乘着小船从潮沟里泛行。后来王安石患病,奏请神宗将居所半山园赠给寺庙,神宗赐名“报宁禅寺”;又将自家私田、钱粮等全部捐给蒋山太平兴国寺。不久荆公疾愈,便到城里租房居住。王安石一生淡泊名利、清廉俭朴、恬然自守。司马光由衷称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无一点”;黄庭坚称他“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陆佃称他“言为诗书,行为孔孟”;吴澄称他“其行卓,其志圣,超越富贵之外,无一毫利欲之汨,少壮至老死如一”。

猜你喜欢

王安石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以谜猜谜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北陂杏花
梅花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