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淮地区剪纸的艺术风格分析

2022-05-06汪二董吴衍发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徐州剪纸

汪二董,吴衍发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剪纸艺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桐叶封弟”故事中,若不论材质,只论手法,剪纸艺术出现在纸张之前,其载体可以是树皮、金箔、绢帛等片状材料。剪纸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有千年历史,除用于招魂外,为人服务的风俗起始于魏晋时期,其不仅可以装点生活,同时也是一种配合其他民俗活动开展的民间艺术。在唐代,剪纸艺术发展迅速,文人诗作中涉及剪纸的有:李远《采胜》、李商隐《人日即事》等四十多首诗,集中反映了剪纸用于家居装饰、节令庆典、人生礼仪等方面的民俗风尚。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剪纸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逐渐丧失其原始的生存土壤及空间,呈现出剪纸艺人不断减少、剪纸相关技能技巧逐渐被人淡忘的局面,这门艺术将会面临失传的危机。国家近年提出相关非遗保护文化政策,将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推入大众视野。剪纸艺人在相关政策扶持下,也开始与时俱进,以陈旧的剪纸题材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生活主题、反映地方民俗特色的剪纸作品。徐州剪纸传承人王桂英和淮北剪纸传承人丁兰云,就是终身坚守剪纸这门传统技艺的众多剪纸艺人中的典型代表。在对两位艺术家的访谈中,丁兰云说她曾从事丧葬用品制作的作品题材与鬼神相关,因此她的剪纸作品充满想象力;王桂英则喜欢观察生活,“我铰的这些东西都是我自己的生活记录。”通过两位剪纸艺术家的简单描述及之后的参观学习,(见图1、图2),有利于笔者深入探索徐淮两地剪纸的艺术风格,更好地促进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

图1 王桂英剪纸示范

图2 丁兰云剪纸示范

1 徐淮地区剪纸的历史渊源

剪纸艺术由于工具简单易得、题材广泛、成本低廉且技术难度不大,逐渐成为淮河流域广大农村地区最受欢迎且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安徽淮北、江苏邳州等地都是淮河流域著名的剪纸之乡,在淮河流域的农村,凡有喜事或节日,每家每户都喜欢用剪纸来布置喜庆的现场。代表吉祥如意的图案被人们随手剪出,粘贴在门窗、橱柜等上面,极大地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江苏徐州地区的剪纸艺术广泛分布在城乡各地,由于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历朝历代都呈现出文化多元性的特征,因此当地的剪纸作品也融合了不同地区的风格,在交融中显露出粗犷、浑厚的风格,同时又兼容细腻、雅致的南方艺术特色[1]。徐州剪纸、扬州剪纸、南京剪纸、金坛刻纸是江苏省四个以纸工艺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剪纸作为其中之一,包括邳州剪纸、徐州市区及沛县剪纸。邳州剪纸是徐州剪纸的主要代表,其题材及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从现实生产劳作中取材的剪纸尤多[1]。这类剪纸具有鲜明的写实性,利用图像叙事的方式再现农民劳动耕种场景,展现特定时期淮河流域农耕文化场面。王桂英作为邳州剪纸的重要代表人物,各种场景在她剪刀下都生动具体,她是研究徐州剪纸时要重点关注的人物。相较于徐州,淮北依靠优秀的汉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画像石,其刻画题材丰富多样,包括车马出行、伏羲女娲、龙蛇虎凤等。淮北剪纸在题材、内容、审美上受到汉代画像石的影响,与之有许多相似之处[2],也常出现车马仪仗、舞蹈杂技、仙女王母、龙蛇虎凤等表现神话或者理想生活的场景,并善于与日常生活、草木鱼虫等相融合,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这种原生态的、与农耕文明密切结合的剪纸主题,成为淮北剪纸的主要风格,受到各地学者的关注。丁兰云因其剪纸技艺独特,被大家尊称为淮北地区唯一真正会剪纸的艺术家,同样也是研究淮北剪纸艺术风格的重要人物。

2 徐淮剪纸的风格共性

徐淮两地同处淮河流域,社会环境及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相似性。受相同地域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两地剪纸也具有相关联系。从剪纸情绪的表达及创作方式来看,徐淮两地剪纸具有一定的风格共性。

2.1 情绪的表达

剪纸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作品本应蕴含及传达特定的情绪,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逐渐丧失其情绪传达功能,取而代之,是剪纸机械化的批量生产。除具有特定祝福含义的剪纸之外,逢年过节,剪纸起到美化装饰作用,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情绪的内在及外在的流露。但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徐淮两地以王桂英和丁兰云为代表的剪纸艺术家,依旧延续着农耕文化质朴的本质,她们将剪纸作为寄托情感的载体,抒发内心情绪及感想,多数作品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一幅作品就是一个故事,喜怒哀乐都呈现其中,在她们的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到情绪的起伏变化,这些剪纸艺人将剪纸的情绪表达功能发挥到极致。

2.2 创作方式

随着剪纸艺术的发展,其创作方式不仅包括纯粹的“剪”,还有刻。徐淮地区很多艺人剪纸时都依托画稿,有的先画稿再剪,有的画稿后进行刻纸,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些创作方式的剪纸并不能被列入剪纸范畴,他们认为这些形式使剪纸失去了真正的艺术价值。真正的剪纸,每剪一次都是一次艺术创作,每一张剪纸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确定性,是剪纸艺人思想情绪的再现。王桂英、丁兰云与其他艺人的不同则在于她们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的场景为素材,剪时无需画稿,拿起剪刀就可剪出一幅完整且独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王桂英和丁兰云凭借着对剪纸的热爱,使这种原始的剪纸创作方式得到传承与发扬,这也是她们能成为徐淮地区代表的原因之一。

3 徐淮剪纸的风格差异

徐州剪纸与淮北剪纸虽都是淮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产物,但风格方面有明显差异。笔者在对徐淮两地的考察中发现,两地剪纸在构图、题材、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形成了两地剪纸特有的风格。

3.1 构图风格差异

徐州剪纸在构图上首先大胆运用“减法”:不论是人物劳作时姿态的呈现,还是动植物等形象的表现,都不是复杂繁缛、面面俱到,而是疏密有致,不失细节,巧妙达到了以形写神的境界。王桂英通过对人物、动植物整体的把握,描述各种画面场景,作品看似粗犷豪迈,但作品内部的疏密关系安排在其他剪纸作品中是不常见的。其次是徐州剪纸作品的不对称性:结合王桂英的剪纸作品不难发现,她的剪纸作品多是对一个故事的描述,而不是传统的对称图案,她对画面的处理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所剪作品的情节及在剪纸过程中的不断思考决定的,是不可预估的。最后是作品纵深感的处理有动感表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属王桂英的《三头鸡》(见图3)。

图3 王桂英《三头鸡》

作品表现的不是三只在进食的鸡,而是将一只鸡吃食时的三个不同瞬间进行分解,在一张画面上呈现出来[3]。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也展示了王桂英高超的艺术天赋。

相对于徐州剪纸,淮北剪纸的构图则别具风格。若徐州剪纸用粗犷来形容,那么淮北剪纸则相对较细腻。丁兰云剪纸在构图上受当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影响,更加偏向“满”的特点,让事物或人物布满整个剪纸画面,且比较善于将画面进行分段,以此来体现时间、空间、事物的变化(见图4),并且她的剪纸有时并不只叙述一件事情,而是好几件事的连续。王桂英剪纸简单易懂、疏密有致,反观丁兰云剪纸则画面紧凑,人物描述细致精美,无论是发饰还是服饰都很华丽,都与王桂英所代表的徐州剪纸形成鲜明对比。

图4 丁兰云《清朝拜大佛》

3.2 题材风格差异

观赏两位剪纸艺人的作品,我们发现王桂英和丁兰云除构图风格上的差异外,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也各具特色。王桂英的剪纸注重人间生活的烟火气息,通过剪纸图案的方式记录生活,类似于生活日记;丁兰云剪纸则注重体现精神世界的美好和诉求,风格更加偏向汉代画像石的刻画方式,表达她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并将对精神及物质的追求寄托在她的剪纸作品中。

王桂英的作品大多反映农耕生活,如:播种、除草、打农药、丰收、晾被单、喂家禽以及各种常见的小动物等,多是对现实场景的描述,利用最简单的剪法,将生活呈现于纸上。在此情况下,比较淮北丁兰云剪纸,淮北作为楚汉文化交汇地,文化背景丰富,近年来在此处出土了许多汉画像石、画像砖等[4],丁兰云的创作题材很大一部分受到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影响,更多地描述天上的龙凤、神仙、古代楼阁等想象中的世界,即便出现描写现实世界的场景,人物多是喝茶、品酒、坐船游玩等,丁兰云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想象在剪纸中体现。两者在题材的选择中,一个注重现实生活,一个注重精神世界,风格差异鲜明,这些区别是研究徐淮两地剪纸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形象呈现差异

若王桂英剪纸用写实形容,那丁兰云的作品则更偏抽象,观王桂英剪纸一看便知其意,赏丁兰云作品有时若无创作者解读,琢磨许久也不得其义,但一经其解释便恍然大悟,无不被她超强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剪纸技艺折服。

在王桂英的剪纸中,出现的通常是简单的事物形象,她先用剪刀剪出整体轮廓,再通过简单修饰,结合刀法的运用,将所剪事物的形象呈现在纸上,讲述精彩的生活画面,类似于以形写神的创作手法。 而丁兰云剪纸,不管人还是物都在王桂英简单传神的剪纸基础上增添了一份细致。在丁兰云的作品中很少见到房屋、人物、动物、植物等的剪影,而是会在这些剪影的基础上加很多装饰符号。王桂英在剪房子时多剪出轮廓,丁兰云所剪的房屋无论是房屋外形还是房顶砖瓦排列相比王桂英的都会更加细致;对人物的呈现,王桂英剪的人物偏简约,丁兰云的人物多衣着华丽,装饰各种图案,头饰也同样如此,就算是一只简单的蝴蝶,它的翅膀也会用各种符号图案装饰得十分美丽。这种形象呈现的差异更贴切地展示了徐淮两地不同的剪纸风格。

3.4 情感表达差异

在了解徐淮两地剪纸在构图、取材及形象呈现的差异后,就会发现各种差异性的存在都离不开剪纸艺术家情感的表达。王桂英和丁兰云的剪纸作品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性从作品中不难察觉。王桂英更多是通过剪纸记录生活,利用图像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她的作品多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或日常;而丁兰云的剪纸则更多表现她内心的想象世界,在对丁兰云的访谈中,她告诉我们她生活很苦闷,家中失火房子被烧,生意失败,缺乏倾诉对象,于是她将现实的苦闷寄托于剪纸,希望在想象的世界中,能够得偿所愿、无忧无虑。因此她作品中的事物和人物多华美艳丽,似乎是将生活中没有的快乐全部寄托在剪纸人物、事物上,代替自己实现梦想。因此在鉴赏一幅剪纸作品时,除了要关注剪纸的外在形象外,更应该关注它们的深层含义,思考它们被剪纸艺人创作时的动机,同时多关注剪纸传承人的生活,对她们进行资助和保护,使剪纸文化能够持续传承。

4 徐淮地区剪纸风格差异影响因素

资料显示,各地剪纸几乎都具有专属的剪纸风格,剪纸艺术家之所以能成为代表性人物,与她们独特的风格特色分不开。文化环境、生活阅历和艺术家自身审美感受是其剪纸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4.1 文化环境因素

剪纸风格差异离不开剪纸艺术家们所处的地域环境,徐州、淮北虽都属淮河流域,但不同省份间依旧存在着一定文化差异。我国南北划分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沿线,徐州处在该线的北方,同淮北一样为北方,这是两地剪纸文化存在相似的因素之一。但作为两个不同的省市,不论是在人的性格、方言还是在艺术感知、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内外部环境的作用,使剪纸艺人在取材方面各不相同,同样的东西呈现形式也各式各异,文化造就的性格差异形成剪纸的不同风格,有的细腻含蓄,有的粗狂彪悍。在不同文化风俗环境影响下,剪纸艺人们接受着不同的文化熏陶。如王桂英乡野而现代、真实而浪漫、简单又富有内涵的剪纸风格[5],离不开徐州当地人、事、物的影响。剪纸作品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产物之一,所表现出的农村文化与苏北的乡野气息密切关联。丁兰云生活在汉文化遗存丰富的淮北地区,当地出土的各种画像石、画像砖为她提供了大量剪纸素材和灵感,对她剪纸风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6]。除此之外,环境不仅影响剪纸艺人作品的外在风格,也影响着剪纸作品的内在意蕴,因为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不同精神思想诉求。剪纸艺人将她们的诉求寄托在剪纸中,就形成了剪纸作品的不同内在含义,也正是这些内在含义的存在,使剪纸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由此可见,文化环境是影响不同地区剪纸风格差异必不可少的因素。

4.2 生活阅历因素

生活阅历及教育背景的不同,形成剪纸艺人不同的心境及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王桂英年轻时失去父母,以养鸡、养蚕、养猪等维持生计,虽然生活艰辛,但对生活仍然乐观开朗、积极向上。虽受教育很少,但她的艺术天赋却远超常人,她将夸张变形运用到剪纸作品中,借助浪漫富有诗意的艺术形式,将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经历展现在纸上。在她的作品中经常会有鸡、猪、鱼等这些生活元素的呈现,她在主体生命与客体生命之间建立了一种平衡,作为朴素的农村妇人的典型代表,尽管生活拮据,但依旧不卑不亢,热爱生活,向大众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在生活经历上,丁兰云与王桂英有类似的遭遇,失去了亲人,同样也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她们都没有向生活屈服,而是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剪纸,将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倾注于手中的红纸和剪刀上。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这些生活经历,或许就没有这么多剪纸题材,从而也无法形成独特鲜明的剪纸艺术风格。因此,在研究两地剪纸风格差异时,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也应当受到重视。

4.3 自身审美感受因素

所谓审美感受,是指审美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即美的事物的感知。它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因素声音、颜色、形态等的感知;其二是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象征意义的感知。剪纸艺术家本身对美的体验及感知也是她们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外在形式的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其他审美反应形式的基础,它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情感和思维五个基本心理因素,由于每个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和思维是不同的,因此审美感受也存在差异,创作的作品也必定不同。在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因素的感知中,剪纸的抽象、具象等外在形式是剪纸作品中最明显的风格体现。王桂英对事物的感知是概括、传神的,就像她的作品《三头鸡》一样;丁兰云的作品是具体、细致的,在她的每一幅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相同事物,展示在她们作品中的形式不同,风格也就不同。由此可见,艺术家审美感受的外在形式不同,艺术创作风格也就不同。

情感和象征意义的审美感受。相比艺术家对外在形式因素即声音、颜色、形态等的审美感受而言,对于情感和象征意义的审美感受则更高一级。这种更高级的审美感受要求艺术家不仅观其形,更要见其神,即从外在形象见内在精神,从情感起伏中体会剪纸的深刻内涵。从两位剪纸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发现,王桂英对美的理解:认为作品应该传达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能够记录自己的生活日常。不追求作品和现实事物一模一样,只希望将她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作品进行传递,在王桂英眼中,这些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示生活百态的作品,不管是剪得华丽细致,还是抽象概括,都是美的体现。王桂英这种感受美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她的剪纸创作风格。相较于王桂英,丁兰云对美的表达则更加偏向于作品表面的直观感受,是一种视觉的冲击。她作品中往往布满华丽的装饰符号,在她眼中这些符号都是美的,那些被装点的饱满而细致的作品背后是她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由于审美感受及表现的差异,王桂英与丁兰云在作品风格选择上也表现出不同,这种更高级的审美感受使她们的作品精神内涵也更加丰富。

5 结论

通过对徐淮地区剪纸相关资料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了两地剪纸的风格差异。文中虽以王桂英和丁兰云两位剪纸艺术家为例,但在徐淮两地其实还有很多像她们一样的剪纸艺术家在默默传承、保护着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王桂英和丁兰云是两地比较突出的代表,以她们为例对徐淮地区剪纸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更能够表现出两地剪纸的主要风格。剪纸作为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仅体现了剪纸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把它用来呈现作者内心的世界。在语言文字无法到达或说明的地方,一张剪纸或许就可以解决,不论是对友人的思念、对亲人的祝福、对生活的热爱及记录还是对未来生活的畅想,运用剪纸的艺术形式,都可以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通过对徐淮地区剪纸差异性的调查研究,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剪纸文化,了解各地剪纸的艺术风格特征,不仅有利于剪纸文化的传承,对以后剪纸文化的保护也具有一定意义。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关注剪纸,相关保护政策才能更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更好地传承。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徐州剪纸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疫散待春回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季玉兰剪纸作品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剪纸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